莫让百姓为“证明”所困
2018-05-18江曾培
江曾培
江曾培,曾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上海出版协会主席、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获中国韬奋出版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终身成就奖,2009年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恼人的“奇葩证明”,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过,并未完全消失。管你的行政部门不要你证明“你妈就是你妈”了,一些管你的企事业单位还会要你证明“你爸就是你爸”。
近日,《劳动报·劳动周刊》用了3个版面报道了几个为“证明”所困的案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要享受病假的休息权和复工权,职工该拿什么证明?
有位娄姓职工,在一家外贸公司跑销售,因车祸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请病假治疗,前几个月,医生都开具了病假条。6个月后,医生称其只要再静养一段时日就可以恢复了,他很高兴,但医院也不再开病假条了。没有病假条,公司就要他复工,而他的腿伤,又确实还无力东奔西走地去洽谈业务,他因没有病假证明,陷入休养不行、工作也不行的两难境地。
还有一位食品公司工人蔡女士,患胃癌经过系统治疗,病情基本稳定之后,医生说可以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因家庭经济较困难,她向公司提出复工的要求。公司要医院证明,医院倒是开了证明:“建议从事轻体力劳动”。可公司却担心癌症会复发,认为要复工,除非医生证明她已经痊愈,与正常人一样。试想,医生怎会作出这样满打满的承诺呢?于是,她的复工权也就被吊在空中了。
社会上那些要证明“你妈就是你妈”的“奇葩证明”,多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如单位录取新人,要新人所在社区开具“人品证明”。储户到银行兑换残缺人民币,要求到公安机关开具“不是人为故意损坏”的证明,等等。它反映着社会信任的缺失,对陌生人总是防一脚,而上述两例是发生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双方并不陌生,而是相互熟悉的,情况是了解的,但也要生病的职工证明自己生病了,痊愈的职工证明自己痊愈了,这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还是一个短板。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多发,导致因缺乏信任而对各类书面证明过度依赖。消除各种“奇葩证明”,需要提高社会信任度。有一首小诗颇耐思索:“我问土,土与土如何相处?我们相互抬高。我问水,水与水如何相处?我们互相充盈。我问草,草与草如何相处?我们编织在一起筑成天际。我问人,人与人如何相处?”
人如何相处,不仅要有信任,而且要有关爱。娄先生的腿伤还没有完全痊愈,暂时尚无力去跑业务,就让他按照医嘱再静养一些时间又何妨?这也许会影响公司一些业务,但调整一些人力安排是可以弥补的,我们的企业应当是人性化的管理。何况,职工本就有享受病假的休息权。蔡女士既然已经可以从事轻体力劳动,她本人也要求复工,企业就不应当因担心可能发生的意外要承担责任,从而拒绝她的复工要求。要多想想职工的难处,何况,劳动也是职工的权利。从这里也可进一步看出,热衷“奇葩证明”者,往往出于私心,“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推给别人”。
消除各种各样的“奇葩证明”,在深入推行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社会诚信,发扬爱人之心。一切公职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都应勇于负责,多为人民群众着想,急人民之急,不让百姓为“证明”所困,不给百姓添麻烦,增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