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风灾中学生的复原力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自主反刍的中介作用
2018-05-18周琳丽周江莹安媛媛
周琳丽,周江莹,安媛媛,马 辉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通信作者:马 辉,E-mail:mahui_njmu@126.com)
很多人都会经历自然灾害等创伤性事件,并承受巨大损失。以风灾为例,我国近三十年来,仅江苏省的风灾次数就多达313次[1],尤其是2016年6月的盐城阜宁风灾对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但风灾同时也会激发青少年产生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2-3]。考察经历风灾青少年的PTG的预测因素,有助于指导灾后幸存者更好地适应和改善生活。
PTG是指个体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抗争后体验到的积极心理变化[4],有研究者认为复原力能够预测PTG,保护个体不受创伤性事件危害[5]。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复原力是个体从创伤经历及压力情境中成功应对并良好适应的能力[6],关于汶川地震的研究表明复原力对灾后个体PTG的发展有重要作用[7-8]。但二者间机制的研究仍相对缺乏。Richardson[9]在过程模型中指出,个体在面临的高压情况下会改变原有认知模式,进行认知整合。这种对创伤事件进行积极思维整合的过程即是自主反刍[10],它能够正向预测个体的PTG[11]。同时也有研究显示,高复原力能正向预测自主反刍[12]。可见,复原力能够促进自主反刍,而后者又是PTG产生的重要认知因素。因此本研究以盐城风灾后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复原力对PTG影响以及自主反刍的中介作用,为风灾后学生的心理复原提供参考。
1 方法与方法
1.1 对象
在盐城风灾发生一年后的2017年6月,在风灾核心区域的两所中学(板湖中学和陈良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443名中学生,其中男生208名(53%),女生235名(47%),年龄12~16岁,平均(14.44±0.72)岁。
1.2 研究工具
采用Yu等在Connor-Davidson心理复原力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人群的特点修订而成的复原力量表[13-14]。该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力量、乐观、坚韧和意义找寻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计算26个项目的平均分,得到被试复原力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复原力水平越高。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采用周宵等[15-16]修订的事件相关反刍量表(Event Related Rumiantion Inventory,ERRI),该问卷共20个项目,分侵入性反刍和自主反刍两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本研究仅考虑了其中的自主反刍维度,该维度总评分越高,表明自主反刍越多,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采用Zhou等[17]修订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PTGI共22道题目,包括自我体验的改变、人际体验的改变和生命价值的改变三个维度。采用6点计分,评分越高,表明PTG越大。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1.3 研究程序
风灾发生12个月后,在征得学校、所在班级班主任和学生本人的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由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施测。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按要求填答问卷。所有问卷统一当场收回。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检验复原力、自主反刍和PTG之间的相关是否显著,是否适合进一步的模型建构。若三者之间的相关存在不显著的情况,则不考虑进一步的处理;若三者之间相关均显著,则采用Amoss 22.0进行结构建模,考虑复原力为自变量,PTG为因变量,加入自主反刍为中介变量,考察自主反刍的中介作用。
2 结 果
2.1 盐城风灾后一年初中生复原力、自主反刍和PTGI评分及相关分析
盐城风灾后一年,初中生复原力评分为(55.31±21.25)分,自主反刍评分为(10.10±7.15)分,PTGI评分为(51.72±24.40)分。相关分析显示,复原力与自主反刍、PTGI评分呈正相关(r=0.204、0.602,P<0.01),自主反刍与PTGI评分呈正相关(r=0.266,P<0.01)。见表1。
表1 量表评分结果分)
注:PTGI,创伤后成长问卷
2.2 自主反刍在复原力与PTG间的中介效应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其中,复原力为自变量,PTG为因变量,自主反刍为中介变量。复原力有四个维度,PTG有三个维度,均为潜变量,自主反刍为显变量。
首先检验复原力对PTG的直接效应,结果显示复原力与PTG的直接作用路径显著(β=0.64,P<0.01)。在模型中加入自主反刍中介变量,得到图1所示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所有路径系数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水平(P<0.01)。此外,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良好,见表2。最后使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对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自主反刍显著中介了复原力与PTG的关系,间接效应=0.026,95%CI:0.008~0.057,由于95%置信区间不包含零值,因此,自主反刍的中介效应显著。
表2 模型拟合指数
图1 自主反刍在复原力与PTG之间的中介作用
3 讨 论
本研究考察了经历盐城风灾的青少年复原力、自主反刍和PTG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复原力和自主反刍以及PTG均呈正相关,自主反刍与PTG呈正相关,这与Connor等[13,16]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显示,复原力对PTG的直接效应显著,自主反刍对PTG的预测效应同样显著。这一结果符合Taku的理论模型,即创伤事件后的自主反刍会引起PTG[18]。然而,该研究显示事件后旋即发生的自主反刍而非最近的对于创伤事件的反刍与PTG呈正相关,本研究显示,受灾一年后初中生的自主反刍也会显著正向预测其PTG。
根据Tedeschi等[19]提出的PTG模型,个体对于创伤事件的自主反刍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地思考创伤对其的意义,促使个体重新建构对创伤后世界的理解,促进PTG的实现。然而,对于PTG概念的分歧,产生了对自主反刍引起PTG的不同解释。根据Taylor等[20]提出的认知适应模型,PTG只是个体为了自我增强以缓解压力而营造的假象,自陈式问卷评定的PTG比实际情况要更乐观。之后的研究也为这一模型提供了佐证,创伤性事件带来的成长可能是源于个体的幻想[21]。本研究的被试是盐城风灾一年后的受灾初中生,有较充分的认知适应时间,因此本研究更多地支持了Tedeschi等[19]提出的PTG模型。
本研究结果表明,复原力低的受灾学生更少进行自主反刍,进而更少获得PTG。复原力是普遍存在的,可以通过干预改变[22]。提示在灾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应更多地关注复原力低的青少年,加强复原力的训练干预,增强其复原力。此外,自主反刍是对事件意义的积极寻求,复原力可以通过自主反刍影响受灾学生的PTG,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适当地引导受灾学生主动思考创伤事件,促进其PTG。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原力通过自主反刍的作用中介于PTG。灾后一年的受灾初中生复原力越高,越会进行自主反刍,越多地获得PTG。这一结果与黄静静等[23]研究一致,个体在遇到创伤事件时复原力开始发挥作用,通过自主反刍改变个体的认知,促使个体寻求创伤事件产生的积极意义,最终实现PTG。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研究采取的是横断面研究设计,并且只考察了初中阶段的样本,未能考察学生在不同发展时期PTG变化的特点,不能清晰呈现盐城风灾中的受灾学生在受灾后各变量的变化趋势,不能确定各变量在时间跨度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量,采用纵向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受灾及灾后恢复期间的心理变化。此外,本研究采用自陈问卷的方式,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回忆偏差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结合问卷、行为和生理指标综合考察自然灾难对个体造成的身心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大鹏, 赵珊珊, 高歌,等. 近30中国龙卷风灾害特征研究[J]. 暴雨灾害, 2016, 35(2): 97-101.
[2] 周宵, 伍新春. 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基于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5): 773-777.
[3] 安媛媛, 臧伟伟, 伍新春, 等.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 2011, 34(3): 727-732.
[4] Tedeschi RG, Calhoun LG.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J]. J Trauma Stress, 1996, 9(3): 455-471.
[5] 周宵, 伍新春, 陈杰灵. 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3): 512-516.
[6] 阳毅, 欧阳娜. 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5): 539-541.
[7] 张姝玥, 王芳, 许燕, 等. 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3): 556-561.
[8] 李仁莉, 戴艳.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4): 286-294.
[9] Richardson G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 Clin Exp Neuropsyc , 2002, 58(3): 307-321.
[10] Nolen-Hoeksema S, Davis CG.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posttraumatic growth[J]. Psychol Inq, 2004, 15(1): 60-64.
[11] 周宵, 伍新春, 袁晓娇, 等.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5, 47(4): 455-465.
[12] 宣之璇. 大学生反刍思维、心理韧性和抑郁、焦虑的关系及干预[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13] Connor KM, Davidson JR.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 Anxiety, 2003, 18(2):76-82.
[14] Yu XN, Zhang JX.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J]. Soc Behav Personal, 2007, 35(1): 19-30.
[15] Cann A, Calhoun LG, Tedeschi RG, et al. Assessing posttraumatic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J]. Anxiety Stress Copin, 2011, 24(2): 137-156.
[16] 周宵, 伍新春, 安媛媛, 等.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4, 46(10): 1509-1520.
[17] 周宵, 安媛媛, 伍新春, 等. 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68-74.
[18] Taku K, Calhoun LG, Cann A, et al. The role of rumination in the coexistence of distres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bereaved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 Death Stud, 2008, 32(5): 428-444.
[19] Tedeschi RG, Calhoun LG.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Psychol Inq, 2004, 15(1): 1-18.
[20] Taylor SE, Armor DA. Positive illusions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J]. J Pers, 1996, 64(4): 873-898.
[21] Kastenmüller A, Greitemeyer T, Epp D, et al. Posttraumatic growth: why do people grow from their trauma?[J]. Anxiety Stress Copin, 2012, 25(5): 477-489.
[22] 于肖楠, 张建新.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5): 658-665.
[23] 黄静静, 刘岩, 邓春婷. 受艾滋病影响青年的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9): 73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