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中教育思想对当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2018-05-17张雪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荀子因材施教

张雪姣

[摘要]本文通过对《荀子》一书中部分教育理念的梳理,分析其思想精华,从教育本质、教师素养、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其教育观对当代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荀子》;文化教学;“君子之学”;“师术有四”;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2 - 0147 - 02

一、教育本质——“君子之学”

荀子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修身养性,成就理想的君子人格。开篇《劝学》中就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当前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模式显然是营养不良的“小人之学”。注重语言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始终处于为语言交际服务的从属地位,与生活方式、日常对话等相关的交际文化仅仅作为背景知识引入到语言教学之中,目的是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隔膜与障碍,教学内容局限于字词句层面的“文化因素教學”,真正的“文化知识教学”鲜有涉及。这在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方面也有所体现,文化类课程的课时安排明显少于语言类课程,大部分还是以选修课或兴趣班的形式开设。且相比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缺乏系统完整的教材,多是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往往剪纸、太极等实践操作性强的传统文化较受欢迎,纯知识文化较少涉及,导致长久以来文化教学设置呈现单一杂乱、零碎浅表状态。

这种以语言工具性特点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致使二语学习者的文化体验只能停留在浅层的交际规则层面,对文化行为背后深层内涵知之甚少。以笔者所任教的韩国京畿道利川高等学校为例,搭档老师在介绍中国的数字及送礼文化时,告知学生中国人喜欢数字8及6,忌讳4、7、18,礼物不能送伞和钟。但仅仅要求学生将其作为考核内容进行机械性记忆,对这种特殊的数字喜好及送礼禁忌背后的文化意义并未提及。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典型的口耳之间“小人之学”。这种不求甚解的填充式教学非但不能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反而给其增加了额外的记忆负担。“汉语热”所带来的“HSK考试热”使得汉语教学更是跌入一种应试教育怪圈,语言知识的大量操练及应试技巧的传授成为汉语课堂“主流”,文化教学愈发边缘化。学生在这种畸形模式的培养下,学习本质早已不再是“以美其身”的“君子之学”,而是沦为了应试体制下的讲求实用功利,“以为禽犊”的“小人之学”。

把文化作为辅助语言教学的工具实属本末倒置。语言属于社会文化现象,从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子系统。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表达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种属关系及内容与形式的表达关系。文化不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工具。相反,语言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过程,是对另一种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接触和认识。70年代的语言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文化同化的一种表现,目的语文化的掌握制约着第二语言习得程度。”可理解为一个人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认同或排斥)决定着其二语习得水平的高低。文化是“根”,而语言是它的枝系。二语教学不应该忽视“寻根”,即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语言现象中折射出的汉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深化语言教学,建立立体的语言教学结构”。只关注听说读写交际层面的教学,忽视文化的导入,语言、文化高低腿走路。学生收获的只能是嘴皮子上的“小人之学”。要想成就理想的“君子之学”,对外汉语教学决不能是语言教学的“一言堂”,“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师素养——“师术有四”

荀子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对教师所应具有的素养作出了严格且具体的要求,《荀子·致仕》中有:“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博习”(广博的知识、熟悉教材教法)为从教最基本的条件,故“不与焉”。但当前许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紧缺,多选择兼职教师任教,在选拔标准方面相对宽松,语言学相关专业在读研究生,有一定外语交际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即可任教。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素养等重要因素都未作出要求,不少汉语教师并非汉语国际教育本专业出身,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汉语学习动机不甚了解,将汉语教学与普通外语教学等同,套用传统讲授法组织课堂,用课堂规则、考评奖惩及课后作业约束学生,课堂交流甚少。很多年轻教师自身文化底蕴尚浅,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在一些基础问题上摇摆不定,对学生提出的文化困惑无法准确解答。课堂教学只注重一些新奇艺术形式输入,如“功夫”、“剪纸”“脸谱”等,或是播放一些直观性、趣味性较强的纪录片、影视作品敷衍了事,对文化现象背后的具体文化意义不做深入挖掘,文化教学流于表面。且教材上的文化内容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若不懂得与时俱进,一味照本宣科,还会导致学生了解到的只是过时、脱离真实社会环境的文化信息。除此以外,许多教师对于现代文化的讲授,也只局限于一些当代年轻人所热衷的网络热词(如:网红、剁手、吃土)或街头市侩对话等非主流文化,对中国当前基本国情、社会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注入较少。

可见,当前不少对外汉语教师连最基本的“博习”都达不到,更不必说“知微而论”、“诵说而不陵不犯”了。所以,优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把好教师选拔这一关至关重要,严格的考核标准必不可少,对于在高校任职的汉语老师,取得相关能力证书是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自觉意识。文化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浅层的文化符号,应引导学生透过表层的文化模式去感受其背后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积极感受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了解当下社会新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事件,用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更新拓展教学内容。第三,转变教学理念,跳出教条保守的传统“洗脑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动机和文化背景为导向,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尴尬沉闷的课堂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寓教于乐。

三、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在教学法方面荀子也有独到的见解。修身篇中有:“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凋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情气质都有所不同,每一种类型都有对应的转化调节方法,所以要懂得对症下药。这里虽探讨的是“修身养性”之术,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与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性格、资质等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学生个体差异明显重视不够。首先,教材缺乏针对性,没有明确的读者定位,使用对象的涵盖面过广。不少文化教材只标注使用对象是外国人,不注明适合那个阶段的漢语水平者阅读。其次,教师跨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年龄层次、学习动机、气质性格等多元化因素,往往“一视同仁”,导致课堂成效甚微。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习惯了自由开放的启发性教育模式,不喜欢“中规中矩”地拘泥于课本;热衷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而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则更习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重视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不喜欢被提问或直接向老师请教问题,课堂参与度不高。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授类似这样众口难调的“联合国”班级时,把握好其中的“度”十分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来自“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由于其有着与中国相似的文化背景,对一些文化知识往往心领神会,如中国的姓氏文化、汉字的六书、传统节日等,且乐于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讨论;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由于其疏离的文化背景,往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课堂上常常一脸茫然,且易于产生一些文化冲突与误解。教授不同身份、年龄层次的汉语学习者也需要“对症下药”。笔者在韩参加为期两天的志愿者到岗培训时,不少志愿者提到自己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和年轻人经常在课堂上就同一问题的看法产生分歧,但在这样一个注长幼、重尊卑的国家,作为小辈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妥协或沉默。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加强教法研究,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一方面应通过调查问卷、课堂测试、座谈、观察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多样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教育模式、社会价值观、学习动机、性格特征等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一语破的”。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机制,改善教学手段与方法。首先,尊重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建立“师生平等”理念,既不“高高在上”,将“师道尊严”挂在嘴边,亦不能一味妥协,彻底颠倒课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的寻求一个“平衡点”,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如面对“联合国”班级,可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成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带动,既保证了每个人对课堂的参与度,又使得教学氛围生动有趣,在多元文化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谙熟文化差异。对待来自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充分利用其文化背景的“正迁移”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汉文化与本族文化的进一步对比,加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对待属于非汉文化圈的学生,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尊重其文化偏差,不主观褒贬评价,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化点,通过通俗、浅切、直观的方式展示,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荀子》虽成书于封建时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但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否定。重习荀子的教育思想,发掘其理论精髓,对于指导当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乐.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46.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88:109.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荀子因材施教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和谐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