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老工业某地的振兴之路

2018-05-17秦浩宝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秦浩 宝胜

[摘要]新型工业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两大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模式与新型城镇模式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本文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与城镇化现状、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而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效结合以及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8)02-0082-03

前言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快传统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效结合。其中新型工业将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化在探索新途径的过程中,将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两者有效结合的研究。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化与城镇化现状

(一)辽宁工业化现状

在对辽宁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现状进行研究时,可明显观察到国家实施的“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已经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对辽宁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可以充分表明老工业化基地的转型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发展效果显著,速度较快的优势。现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趋势主要是朝着资源型城市发展,通过加强对老工业区的改造、调整等工作,将实现老工业基地具有新的发展实力,对于辽宁经济的增长将具有显著作用。城市棚户区改造以及塌陷区治理等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逐步形成满足辽宁经济发展需求的城镇化机制以及工业化生产模式,有利于推动辽宁地区的老工业基地逐渐朝着城镇化以及工业化方向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虽然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仍然促使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人口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将严重影响城镇化以及工业化模式的实现,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从辽宁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現阶段辽宁正处于朝着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其中资源以及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避免因为资源节约力度不足以及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关的生产设施建设落后,转型跨度大,产能落后问题没有实现有效解决等。例如,我国对钢铁的需求正处于逐渐较少的阶段,这一现象严重打击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同时为这类企业的转型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如鞍钢等老工业正在面临产能过剩等压力,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逐年增加。同时,老工业基地生产优势的丧失以及受到旧机制的约束,将为辽宁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带来一定难度。

(二)辽宁城镇化现状

辽宁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受到产业格局的制约,在产业布局合理的前提下,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不仅有利于城市化发展,还能保证在丰富矿物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城镇覆盖率的逐年增多,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随着矿物资源开发率的提高,将可能出现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将促使辽宁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带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应用在城市发展中。另外,辽宁地区发展转型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在老工业基地转型战略实施后,促使辽宁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和升级,为资源消耗型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提高了中部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带经济建设力度,并且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保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化,实现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促使他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巨大力量,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加强对构建两者和谐关系相关措施的研究,从战略角度全面的思考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相促进发展的有效思路,充分落实创新理念,充分掌握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充分利用。在对辽宁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进行分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辽宁地区的工业生产模式,并在保留老工业生产基地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倡导新型发展模式,保证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工业化的互相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物质充足的条件下,实现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最终实现建立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一)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技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促进作用,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提升工业化水平及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工业化需要下选择适当的发展道路,以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主要发展道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完善、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上岗机会,大力提高城镇市县的劳动力就业水平;第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该模式的发展注重空间的有效利用,将实现空间的医生以及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保证空间上的和谐,通过对空间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推进,有效落实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时期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是全面考虑资源环境、城乡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联系,通过加强对这些因素内在联系的研究,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并保证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实现。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空间上的有效利用,是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式上的明显突破,同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模式良好实现的重要前提。

(三)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联系

1.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支柱

新型工业化不断发展将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持,并且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大量的物质基础,是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支柱。随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不断完善,将促使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促使第三产业发生集聚效应,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一体化。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的条件下,将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新型城市群壮大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化,并能实现工业设施的不断完善。

2.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载体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实现城镇人口的增多,并在信息技术以及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还能实现空间的有效整合。因此,可以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信心工业化的发展载体,能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以及物质基础。新型工业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将最终发展新型城镇化。有相关理论认为,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将实现城市资本的累积,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能显著扩大社会群众的就业机会。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化,将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即是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

在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应该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在推进城乡结合、工农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可通过以下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一,加强对发展农民合作社以及农工协凋合作的重视,通过创新服务机制,来实现具有良好效应以及规范性农产品的建立。并鼓励各地区建设农村科学研究所等机构,保证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以辽宁地区为例,为了保证城乡有效结合,部分地区将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的方式,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通过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发展理念,将促使农民对城乡一体化这一发展目标的充分了解,进而在农民的配合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化。另外,通过向农民传授相关的农业技术,将保证农业领域的良好发展,进而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作出一定贡献;第二,各地区的相关部门着力开展新农村以及新城市结合建设项目,利用产业集群效应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并实现基础设施的强化建设。产业集群效应能实现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向城镇转化的可能,進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且有利于实现生产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集中发展,为各行业发展提供有效作用,实现各行业的创新发展。

(二)加强以及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人们生活提供最低保障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出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一致的情况,将导致城乡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并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将城乡保障制度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不断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工业化有效结合的重要措施。首先,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问题,通过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例如,针对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由于存在一些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城乡分割的现象,导致农民工在城镇出现就医难以及医疗费不能及时报销的问题,严重损害的农民工的自身权益,并且不能发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作用,将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地区提出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进行有关医疗保障问题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居民受到统一的制度保障,保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另外,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保证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化过程中,实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农村人口能尽快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保证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良好实现,进一步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并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其在物质基础充足的前提下良好发展。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对科技的利用率增高,并在科技的作用下,实现企业生产量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企业在新型技术的帮助下良好发展;第二,经济效益高。由于新型工业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并能有效保证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资源消耗少。主要体现在新型技术的研究,将促使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第三,环境污染少。现阶段,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是各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并且通过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将有利于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第五,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高。通过这些方面的有效实现,将对信息技术以及生产技术融入在工业化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在创新原则的指导下,能实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保证新型工业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技术以及信息化等手段来实现科技的快速发展,加深工业化改革,促使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快速建立。现阶段,我国整体处于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推动两者的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现阶段经济目标的有效实现,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不断创新发展途径,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当今时期,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效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并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通过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型工业化有效结合的研究,将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进一步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生.建国以来德州城镇化历程及经验教训研究[ 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2]秦浩.“两化”协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凋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5 -16.

[3]张昕明.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4]李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益主体冲突化解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5.

[5]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法学教育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影响因素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