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丰要矛盾的新转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2018-05-17钱路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

钱路波

[摘要]人的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的不同层次催生了不同层次的供给结构。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这使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嬗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述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8)02-0077-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把握中,深刻揭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转化,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矛盾、化解矛盾,对我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理论阐释

需要是社会产生的动力源。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和生存状态的体现,人离开了需要就不存在。为此,人必须通过不断的人类活动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断在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

需要作为激发主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是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也是产生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人们有目的的行为是以需要作为内在价值尺度,通过确立目标、激励行为、凋节情绪、排误纠偏、开启智慧和驱动创新,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规划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人的需要是通过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的,其中生产实践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必要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人们为了满足需要首先必须根据生命活动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和占有能力,生产力由此而生。所以,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推动着生产力的形成,又驱使人们结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的劳动成果成为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现实利益。人要生存仅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使需要得到满足形成为利益,人的生命活动才能延续,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人类生活才有意义,才有社会活动和历史。

事实上,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人的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需要,因而人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当人的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实现后,又会形成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恩格斯认为人“一有了生产,所渭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和发展资料进行”。与恩格斯所说的三种资料相对应,人的需要也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不同层次。

另一方面,从逻辑上看,需求与供给具有内在同一性,二者互为前提。供给以何种方式实现以及在什么样的层次上实现,都与需要的层次紧密相关。因此,从需要的层次结构来看,供给结构也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生存需要”所要求的供给。这是一种“生产性供给”,它属于基础性供给,供给结构较为单一,消费主体容易得到满足。第二,“享受需要”所要求的供给。这是一种“提升性供给”,即它是在“生产性供给”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生产性供给“质”的提升和“量”拓展,供给结构变得较为复杂,供给方式变得丰富多样。第三,“发展需要”所要求的供给。这是“发展性供给”,它包含除了生产性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如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改善等,这是一种更为全面的供给层次,体现为混合型、多元化的样态,主要是为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动态分析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开始得以确立并发展起来。对此,党的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八大的这一重要论述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换,突出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源头。但由于受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秘密报告”以及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影响,加之国内极少数人借整风之际妄图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上述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八大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不仅未能一如既往地长久坚持下去,反而发生了重大偏离。尤其是随着反右斗争的持续扩大,阶级斗争开始逐渐占据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地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说明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随后,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肯定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要求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这一“经典论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在此后的30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这一“经典论断”。可以说,这一“经典论断”统筹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辩证关系,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党以此为理论基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来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由此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开始发生新的转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外在表象与内部结构变动的实质,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发展性与层次性的特征。

一方面,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变,生产供给能力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经济弱国走向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2位,年均增长是同期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人均GDP超过7500美元,成功地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值跃居世界第1位,首次超过了雄踞百年的美国,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落后的社会生产”面貌已经基本改变,社会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其整体生活水平已经走出贫困、越过温饱、实现小康,正朝着全面小康的水平迈进。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居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件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绝大部分居民生活消费实现了由温饱型向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宽裕型转化,由量的需求转向质的飞跃,部分居民开始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迈进。城镇居民在满足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高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教育、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成为消费热点。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反映贫困与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

毫无疑问,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与改革之初相比,社会生产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飞跃;而社会需求也由原先简单的单向度消费转为复杂的多层次消费,消费需求更加复杂多样。为了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更好把握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特征,就必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转换。

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述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从“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的对比看,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处于一个从低到高的梯次型发展过程。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为实现自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任职伊始就强调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里的“美好生活”,已经不是停留在能否“吃饱穿暖”的低层次生存需要,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初步“有没有”的层面,而是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伸与发展,追求更高的“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形式多样、质优价廉的物质需要,而且还包括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需要、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需要、公平正义的法治需要以及绿色健康的生态需要等多个方面,通过不断满足上述需要,从而使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看,虽然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但生产力的布局仍不平衡,生产力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充分,不能够很好满足13亿多人民对各种不同品质的产品、服务的需求,尤其是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不平衡等等,这些不平衡既是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的现实反映。

应当强调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换,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因为在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供给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和提供社会福利,是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发展、繁衍的需要的生产性活动,也就是说,供给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看来,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量上的相等,物质构成上互相适应。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亢奋的物质主义转向权衡的物质主义时代,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供给体系没有根据需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凋整,人民群众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

首先,改善供给体系质量。从企业角度看,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适合人民需要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从政府角度看,要不断完善各类行业标准,尤其是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强化监管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其次,提高供给效率。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不但有助于优化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定制、生产等环节,而且还能有效解决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需求。再次,做好供给管理。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補”,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边界范围,强化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不断“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进一步通过精准扶贫、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和发展绿色经济等多项途径增加有效供给。最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二者间是辩证统一的。当前,我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需求侧。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而新的需求又会催生新供给的出现。要积极扩大新兴消费、稳定传统消费、挖掘潜在消费,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使我国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均衡跃升。

总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强调从供给侧着眼,以结构性问题人手,不断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I].人民日报,2017 -10 -2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 24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5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7]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抉择中国及经济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 10 - 28(3).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5 -10(3).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