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

2018-05-17李赟黎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成因课程思政

李赟 黎鲲

[摘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工程活动中的工程伦理问题频现。据对湖南省内六所工科类高职院校展开的工程伦理教学的调查来看,工程伦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从德育教学方面来看,主要由于认识误区、制度建设滞后、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导致高职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效果不理想,应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工程伦理校本教材等环节解决。

[关键词]工程伦理;成因;课程思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0053- 03

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近年来,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少工程人员伦理素质不佳而引发的豆腐渣工程、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行业风气和社会环境。工程伦理问题频现需要道德教育做出有效而又及时的回应。作为培养具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适逢“中国制造2025”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职工科类学生加强工程伦理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树立责任意识,在工程活动中能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正确的伦理观践行工程伦理道德,这是培育一线技能型工程人才的应有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发展对高职工科类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课题组2016年3月-6月,对湖南省内六所工科类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工程活动中技术人员应有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底线等工程伦理内容却知之甚少,82%的同学表示不知道或从未听说过工程伦理;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都认同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确认本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现有的工程伦理教学主要依托思政课程来进行。凋查结果表明,工科类高职院校在现有的德育教学体系中,对工程伦理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培育途径过于单一、有效的工程伦理教育活动太少、教育供给和社会对工程伦理素质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目前成效不大。该结论在《2017年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据统计“2016届高职毕业生的各项素养中,‘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比例均为53%,‘关注社会比例为45%”。数据较前两年虽有所上升,但也仅在五成左右徘徊,该数据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而社会责任感正是工程伦理素质的重要一环。由此可推测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

二、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认识误区导致工程伦理教育边缘化

首先,传统观念带来的认识偏差。从社会环境来看,受传统的“性善论”等伦理观影响,人们在社会和人际交往方面不愿对他人的行为和选择有过多的干涉和约束,一旦发生冲突往往寄希望于他人的道德自律。因此,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很难让人正视其中的伦理关系与责任,从而阻碍了人们对工程伦理的认知。

其次,办学理念上的认识偏差。随着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不少工科类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日趋实用主义,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完成就业目标,不仅一切教学资源为专业技术教育服务,而且连人文素养课程也只为专业教育而开设,成为专业技术教育的工具,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不足、价值判断能力差和职业责任感缺失。据《2017年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统计,“近三年高职生平均雇主数为2.4个”,反映出高职毕业生职场跳槽率较高,职业忠诚度和奉献精神不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中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本无可厚非,但对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除了让学生在职场中“站得住”,还应教会学生“站得稳”,忽视学生的职场成长发展,一味追求就业率的教育短视,会直接导致学生步入职场后缺乏行业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不仅难以将工程伦理理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也会对社会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学生自身的认识偏差。工科类高职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各种负面消极的社会道德和文化观念的冲击,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等工程伦理意识淡薄,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技术、轻伦理”的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到工程伦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制度建设滞后导致工程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教育机制,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缺乏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专业的工程伦理师资欠缺。从工程伦理课程所需要的教学师资来看,既需要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经验,也需要对相关工程行业的行规立法有所了解,亦需要有丰富的相关从业经验,以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情况来看,很难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工程伦理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0年开始才陆续有本科高校开设该课程,虽然目前并没有统一教材,但不少本科院校自行编写并组织教学,将工程伦理课从选修课列为必修课,体现了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但对于师资力量较弱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没有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所以很难制订专门的工程伦理教学规划,加上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上过于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这直接影响到工程伦理教育在现有的德育教学环节中的地位,造成工程伦理教育被忽视。

(三)未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导致工程伦理难融入德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主要载体是全国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政治教化功能,课程目标定位的针对性和职业性不强,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差异。而工程伦理教育更多是一种特定专业的道德教育,和特定专业、特定职业结合紧密,主要向学生揭示工程活动实践对工程人才的伦理素质要求。据本课题组调查,高职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工作一部分由思政教师完成,一部分在实习实训中由专业教师来进行,具有碎片化、局部化的特征,双方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互动,由于“术业有专攻”,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所限,相关工程伦理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

三、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的对策创新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工程类专业工程伦理准确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特色,因此在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上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树立以人文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同时,除了要培养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更要注重工程伦理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对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隐含的伦理问题能够谨慎以待,面对“可为”、“可不为”的伦理困境能够有清醒的意识和态度,并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做出正确的抉择。只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工程伦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借力“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换格局,增补工程伦理教学模块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为了深入贯彻此精神,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始探索将思政课程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这对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工科类高职院校可推行跨课程模式的德育课程体系,将工程伦理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创业指导》、《工程法规》等高职工程类专业的德育课程中去,同时实施“平台+选择”的模式,针对工程类各专业特点,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伦理教学模块,将恪守行业规范、职业忠诚、契约保密等伦理素质融入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其次在教学资源开发上,可以开发和收集工程类专业的伦理教学案例进行工程伦理案例库的建设,以此丰富教学素材。

(三)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设置认知情境冲突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以具体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学生讨论和辩论为主体,以“伦理困境”的两难抉择为中心,合理设置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学方式,借助高职学生好奇心强但辨识力较弱,在面对传统道德与非道德的矛盾时常常无所适从的特点,调动学生探讨工程领域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补充发展来提高教学效果。

(四)推动工程伦理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教师知识结构优势互补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考虑由思政教师和工程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工程伦理问题设计工程伦理课程模块,形成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共同展开工程伦理的教学工作,使学生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工程设计、实施、评估和验收中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促成工程伦理观念内化为工程伦理素质,进而外化为行为选择。

(五)促进工程伦理的课程开设及校本教材开发

要更好地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是合理的选择。但是工程伦理课程会涉及到需要哲学、伦理、科技、工程、文化及环境等多方面学科知识,以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条件来看,单独开发课程难度较大。因此,工科类高职院校可以集思广益,校际合作共同进行教材编写,也可以考虑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到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中来,并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共同研讨适合本校工程类专业的工程伦理教学基本内容,确定课程的主要章节和目录,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开发出适合本校工程类专业的伦理教育教材。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工程活动要求高职学生在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尤其在面对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冲突之时有辨识力和决断力。虽然随着法制的进步,一些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也能对工程人员的行为有约束力,但只有工程人员自身良好的工程伦理素质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工程伦理问题的发生,但这些都需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以工科类高职院校应改进目前德育教学体系中的内容和方法,补充完善工程伦理知识来加强对学生工程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宁先圣,胡岩.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88 -392.

[2]邱琳.高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8):178 -180.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陈健,陈乐平,单磊.高职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现状及在专业教育中的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5):200 - 201.

[5]伍接朝.我國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实践体系建构[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32 - 34.

[6]李赟,王晚英,张荣.认知冲突模式:高职《思想道德惨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05.

[7]叶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的高等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28 - 31.

[8]李庆云.工程伦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53.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成因课程思政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