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二语习得中语感的形成与培养

2018-05-17蓝国兴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感培养

蓝国兴

摘要:语感是语言学习主体对语言信息的综合感悟能力,是外语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技能,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产物,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形成,它具有直觉性、无意识性与可习得性特征。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目的语材料的输入与输出训练,培养学生的二语思维习惯,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语感。

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024-02

语感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提高语言学习主体对语言意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二语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技能,是决定着语言学习主体在二语交流中流利程度的关键因素。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语感能力强的人不需对听到的话语进行仔细分析和推理,只需运用存储于语感图式中的原有语言经验,就能快速理解话语的含义。同时,语感能力强的人也能更快地捕捉到恰当的语汇和句子来表达思想,从而能脱口而出,流利表达。因此,语感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感的概念

语感的概念并非古时就有,而是随着近代语言学的产生而出现。“语感”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Sprachgefǜhl”,意为对语言的感知,该词于1904年传入英语。[1]根据语感形成的不同环境,语感可分为母语语感和二语语感。

1.母语语感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智力虽然还没有发展完善,很难学会复杂的物理或者数学难题,但却能在五六岁时很容易地掌握自己的母语,会说过去从未说过的话语,也能理解过去从未听过的句子。他认为这种现象靠的是儿童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来实现。[2]有了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和后天的“经验直觉”,儿童很容易习得语感,可以进行流利交流。母语语感不需刻意去学习,而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直觉,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特质。

乔姆斯基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来论述母语语感,认为它具有隐含性和不可学得性,即不需要经过逻辑推理,凭直觉就能产生对语言的敏感与判断。苏联心理学家鲍若维奇也提出母语语感是“感知和生成语言的直觉能力”,靠这种直觉,人们可直接感知和理解话语。[3]母语语感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长时间使用母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直接感悟能力,常用“intuition”来表示。母语语感是对母语的感知和意会能力,与二语语感相比,其表现清晰,图式完整,具有直觉性、自动性与无意识性特点,是不经过逻辑推理而对语言进行感性认知与表达的能力。

2.二语语感

二语习得是在母语习得之后从事第二种语言的学习活动。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感叫二语语感。二语语感的形成实质上是对二语知识体系,包括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的构建结果,其表现形式为对语言逻辑的感知与推理能力。

二语语感的获得与母语语感的获得不同,母语语感由天生的语言环境所决定,这种语感的获得比较简单、自然。然而,二语语感是后天有意识去学习和培养才能获得的,它不像母语那样靠完全浸泡在原始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二语语感需要培养和训练,当二语学习主体对目标语言学习达到一定量时,量变会转换成质变,逐渐形成语感,这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语言直觉,靠后天有意识去学习与训练,并非天赋所赐。与母语语感习得相比,二语语感的形成靠显性知识积累,然后内化成隐性知识图式来实现。

二、二语语感的特征

二语语感是对二语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感知和领悟能力,涉及二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二语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信息的直接感悟能力,靠后天培养才能形成。二语语感具有直觉性、无意识性与可习得性特征。

1.直觉性

直觉在心理学上指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直接通过感悟而得出的思维结果。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本能性特征,它能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语言、事物或现象进行迅速識别、感知和判断。认知主体不需通过分析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种思维结果产生较快,直觉者对这一过程无需进行分析解释。

二语语感具有直觉性,它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语言潜能,是对目标语言的直接感知和推理,是一触即发的过程。二语语感作为一种语言能力,其形成过程是动态的,随着学习者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内化成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悟能力。对二语学习者来说,语感实质上是对已习得的二语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知识图式,是对语言直接感知的技能,具有直觉性。

2.无意识性

无意识又称为潜意识,指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但没有进入人们意识状态的心理现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对无意识概念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无意识是“潜在知识”的观念形式,是一般知识的前提。[4]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和意识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相关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是不能被主体意识到的“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相关的各种欲望。[5]

二语语感的形成具有无意识性特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去加强语法、词汇以及语义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到最后却在无意识中获得了语感。美国学者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出语言习得需要调动主体大脑中的“语言学习潜能”,在交流中理解话语的含意,“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人们只有“习得”语言才会“运用语言”。[6]二语学习者获得语感的过程是自动与无意识的,在获得语感后,他们无需刻意去分析语言现象,就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在交流过程中准确运用。

其实,语言习得可分为有意识习得与无意识习得两种形式,以无意识方式呈现的语言形式就是语感。有时候,二语学习主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语言的掌握,但却能有效地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这就是语感的作用。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都必须从语言形式入手才能构建意义。其中,对话语的表征结构进行句法与语义分析是有意识的活动。然而,儿童并没有学习母语的语言规则,不会分析句法和结构,但却能说出合乎语法的话语,这就是无意识习得的结果。

3.可习得性

语感是语言学习主体对语言信息的综合感知能力,它不但可以在交际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有意识去习得。研究表明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当得到正式语言知识培训时,他们的语感能力发展得比较快。[7]因此,语感具有可习得性特点。语言的课堂教学与培训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感,让他们习得语言。

二语语感是一种内化了的语言潜能,是语言学习主体个人的语言知识积累于大脑之中而形成的一种知识图式。因此,语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它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去学习与提高。语感的提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以及专门培训来实现。只要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勤加练习,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三、二语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二语语感是语言操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只有语言学习者不断体验、模仿和操练目的语,不断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实现语感图式的平衡与发展,才能促进语感能力的提高。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目的语材料的输入与输出训练,培养学生的二语思维习惯,让学生逐步形成二语语感。

1.加强目的语材料的输入

就二语习得来说,语言材料的输入是语言学习主体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是语感形成的基础。美国学者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为目的语信息输入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克拉申认为输入的语言材料难度应控制在“i+1”范围,其中“i”代表学习主体现有的能力水平,“1”代表比学习主体能力水平略高的难度。“i+1”指输入的语言材料难度应略高于学习主体当前的能力水平,才能保证语言输入的有效性。[8]如果输入的语言材料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输入的语言材料太难,就会被学生忽略或排斥,无法产生同化或顺应。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为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语言学习主体语感的培养提供参考。

除了语言材料输入的合理性,二语语感的形成还取决于语言输入的量。语言习得的基本特点是输入总是大于输出。研究表明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所面对的语言输入量大得超乎我们的想象。母语的输入为二语输入提供启示,在培养学生二语语感时,需要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扩大语感图式,才能形成语感。目的语材料的输入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还可通过增加学习主体的课外阅读来补充。

2.加强语言材料的输出

二语语感的培养需要语言输出训练。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当输入达到一定量时,量变才会转换成质变,形成输出语感。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训练,这是培养语感输出的主要方式。通过口语和写作输出,可以检测学习主体是否获得语感,能否将大脑中的语感图式转化为语言输出。

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朗读时,学生应注意语音、语调,加强流畅度练习,同时注意理解句子和语篇,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寫作意图,逐渐形成语感。口语是语言输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流利程度体现着语言学习主体语感图式的形成程度。语感形成之后也会反过来促进主体口语的提高,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口语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还可通过阅读大量外文书刊、观看外国影视作品等来实现。通过阅读外文语料,可以了解目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开拓视野,在使用外语交流时灵活机动,逐渐形成语感。

输出语感的形成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才能实现,二语写作训练应当经常化,做到熟能生巧。写作可以锻炼语言学习主体运用目标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有助于学习主体形成语感。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运用,说写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主体主要通过说与写这两种语言输出形式对目的语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对于语言输出中的错误,尤其是口语交流中的错误,教师应有宽容的态度,综合考虑学习主体的输出内容,不必每错必纠,阻碍口语交流的连贯性,影响学生形成语感。

3.培养学生的二语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思维借助于语言来进行。在外语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母语干扰,交流是直接的,语言与思维同步协调,编码与解码所需要的时间较短,瞬间完成,而且正确率高。然而,在二语学习初期,语言与思维并不一致,因为有母语参与思维,需要经过翻译转换过程,思维与语言变得比较复杂,交际主体不断思考二语与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下意识把听到的话语转换成母语后才能进行理解与表达,这样就阻碍了语感的形成。因此,语言学习主体只有利用二语来进行思维才能保证交流的流利度和准确性,逐渐形成语感。

通过二语思维训练,语言学习主体可在思维与二语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形成语言直觉,产生语感。在二语思维交流中,语言与思维相一致,学习主体直接用二语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同时直接用二语来表达,因而容易形成语感。二语思维训练的方法是直接运用目的语来思考问题并进行语言输出,特别是说写形式的输出。

四、结语

语感是一种语言潜能,是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迅速感知语言的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习得一定程度的语言之后才逐渐产生,是语言学习主体习得语言的标志,是二语教学中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每个语言学习主体期待的目标。语感的培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需要在开放、能动的习得环境下通过加强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加强二语思维训练来实现。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逐渐而漫长的过程,当语言学习主体获得了那种近乎本能的对语言感悟能力时,语感就会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张景祥.英语语感漫谈[J].外语教学,2000(1):88-92.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65.

[3]鲍若维奇.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M].丁由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Freud, S. Five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M]. G. Stanley Hall (Trans.), KS: Digireads.com Publishing, 2013.

[6]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7]Long, 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 Hoboken: Wiley-Blackwell,2014.

[8]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 New York: Pergman, 1982.

The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ense of language theory in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 Guo-x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542800, China)

Abstract:language sense is the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ability of language learners to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kill for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o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sense is not innate, but the produc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which needs to be acquired to form.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uition, unconsciousness and acquisition. In the two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target language materials, train students' two language thinking habits, so that students can gradually form idioms.

Keywords: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sense; cultivation

責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语感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