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重构

2018-05-17桓美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桓美丽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现状及教育模式重构,抓住机遇,掌握网络话语权,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育高校重构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一重要讲话为我国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上网时间越来越长,从某种意义来讲,思想政治工作拒绝了“互联网+”就是拒绝了出路。高校应该将“互联网+”发展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探讨如何重构思政教育模式,增添丰富的教学内容,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教育”的相关阐述

传统教育就是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所学校。“互联网+教育”就是一个网络、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选、教师任挑、几百万学生同时在线。“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怎样将互联网思想和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和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其先进的理念是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先进的技术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养料。当前,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育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是“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学生可以利用线上进行自主探究,利用线下开展研讨、交流。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及时反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模糊了时间空间概念,采用“寓教于乐”游戏化学习方式,力求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文章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发放“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教学模式开展现状、高校思政教育慕课教学模式开展现状。每所高校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大一、大二学生各150份、大三、大四学生各100份)。9所学校共计发放4500份,回收4017份,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92.3%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其中8.3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12.16%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79.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3小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接入,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已经成为学生主要上网方式,82.36%的学生采用这种途径上网。对学生网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13%的学生网龄不足1年,15.98%的学生网龄在1~2年,36.43%的学生网龄在2~3年,42.46%的学生网龄在3年以上。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频繁使用互联网。

2.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教学开展现状。由于微课教学开展时间较短,教学模式不是十分成熟,微课建设不是很全面。上述9所高校中,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所学校有思政教学微课网,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学校思政教学资源网中有微课课程,其余四所大学没有微课网和微课课程。对有思政微课教学资源的高校,45.89%的学生表示思政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54.11%的学生表示微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3.高校思政教育慕课开展现状。当前,很多高校采用慕课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根据“应用慕课教学模式是否有益于你的学习理解”调查结果可知,57.2%的学生认为慕课有利于思政知识点的掌握及思政逻辑思维形成,并且对枯燥的思政知识点掌握十分有帮助。63.2%的学生支持慕课常态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形式新颖,学习过程互动性强,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但是,问卷所选的9所高校,慕课思政教学开展效果还不太理想,每学期只有几节思政课采用慕课模式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根据慕课测试情况查漏补缺,应用效果不太理想。

大学生网龄一般较长,对网络十分了解,这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针对微课和慕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思政教育模式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构。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重构

1.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模式的重构

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模式的重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的选题。选题要“微而全”,符合思政教学特点,内容自成体系,完整并符合思政教学逻辑,传递价值观引起学生思考,并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内容时,可以选择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如“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十九大概要”等,让思政课教学和时政紧密连接,更加接地气。二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思政微课教学设计直接决定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微课”声像兼备,大量动画、视频、图片等,再加上教师的录音讲解,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生动化。知识点教学设计中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创设情境、层次分明,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思政知识的关键点。如借鉴电影、广告等,确保课程设计的新颖性。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等,提高“微课”教学效果。三是采用严格的技术规范。技术是提高微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微课视频的基本要求是:图像稳定、画质清晰、图文搭配合理、色彩设计协调、页面布局合理。因此,在设计微课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各种学习资源,丰富自身知识,开拓理论视野,加强微课制作相关技术的学习,提高思政微课课件的技术性。只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节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变革,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深入和彻底。

2.高校思政教育慕课模式的重构

根据上述慕课教学模式使用频次低及教学内容不合理等问题,慕课模式的重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提高慕课教学使用频次。合理安排思政慕课教学,适当提高慕课使用频次,如每月有两节课采用慕课模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注重内容结构的设定。很多教师都认为慕课是“录视频”,虽然视频在慕课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并不是慕课的全部。在设计“慕课”教学时,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结构重设。首先,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如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慕课设计应该分成思想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法制教育模块,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充实并完善教学内容。其次,体现时代性与传承性。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使时代性与延续性完美结合,打造思政慕课教学模块,拓展思政教学内容。如在讲述“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时,必须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萨德问题、朝鲜核问题、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南海问题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使命感和爱国情。

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敢于尝试,抓住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课堂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Z2期。

[2]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3]邵云飞、刘文彬、何伟:《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5]叶大伟、易兰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4期。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陕西咸阳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