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服热到汉服圈:江湖纷争恨不休

2018-05-17王一博李莎

看天下 2018年13期
关键词:同袍古装汉服

王一博 李莎

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

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从西安华服日回到武汉没几天,新东方學校英语教师叶茂意外地摔伤了腿,一直卧床养伤。但他闲不下来——稍不留意,那个20多人的天汉网(全称为天汉民族文化论坛)聊天群,就积攒几十条未读信息。

群里的成员都是十几年前就活跃在一线的汉服爱好者。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互称同袍,出处是《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天汉网在2004年成立,是早期汉服爱好者交流的主要阵地之一。2009年后,因技术原因,天汉网暂停服务两年。一些人加入其他民间组织继续汉服活动,也有人逐渐淡出汉服圈。2011年起,叶茂和一些热心同袍重建了天汉网。但此时,自媒体逐步取代论坛,天汉网已经找不回当年在汉服圈的江湖地位了。

4月17日,叶茂以天汉网站长的身份,受邀参加华服日的文化研讨会。这是由共青团中央、B站、东家APP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是少有的有官方背景的汉服活动,是汉服圈的一件大事。活动前几天,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华服日现场,很多人见到叶茂,格外惊讶:“没想到天汉网竟然还活着!”

十几年前,大家时常聚集在天汉网讨论汉服,发表观点。十几年过去,他们有的创建了产值千万的汉服品牌,有的成为民间汉服社团管理者,有的从台前退居幕后搞理论研究。

如今活跃活动一线的,大多已经是90后了,有从国外赶来的留学生;有的全程在短视频网站上直播;还有的在网上,针对商家、持异见的同袍掀起一轮轮的骂战——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秀衣与考据之争

4月中旬,B站放出中国华服日宣传海报。海报上,两位女孩身着汉服,染着蓝色头发。

“既然是华服,就不要染发或者戴假发,这不成了Cosplay了么?”

“汉服复兴不就是要让汉服融入日常么?非得发型像古人才能穿汉服?”

一些汉服爱好者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争执了起来。争论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两方各执己见,到最后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北京汉服协会的李晓璇说起这件事,摇了摇头。进入汉服圈11年,这种口水战,她见过太多次了。“这两个妹子是cos了B站的两个吉祥物形象,那两个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彩色头发的,所以他们戴了彩色假发。”

另一些人却认为,穿汉服必须要尊崇传统。95后鹿悠曾在一场汉服活动中,看到一个男生穿着“非常影楼(装)的衣服”——在圈子里,影楼装特指那些不符合传统制式的汉服。“袖型应该形成竖褶,但他的(袖子)成了横褶。”鹿悠冲上前去,指出男生衣服的问题。对方点点头没说话。

汉服圈内一直有“秀衣党”与“考据党”两派之争。

“秀衣党”单纯喜欢衣服,不注重理论,也不在乎背后的文化;“考据党”则刚好相反。后者鄙视前者只重表面功夫。“为什么叫秀衣党呢?他们(指考据党)会说这帮人整天穿着衣服出去秀,也不知道研究一下理论知识,你们都应该提升自己,你的心里要想着复兴大业。”北京汉服协会公共关系部部长面具说。

秀衣党李晓璇切身体会过“考据党”的质问。一次汉服表演,她戴着眼镜上场。下来后,有人指责:“为什么你(穿汉服时)戴着眼镜?”说到这儿,李晓璇低头笑了,又摇摇头,“有一些人他们可能真的梦想回归到古代,祝他们早日实现愿望。”

不过穿汉服、戴眼镜的做法在叶茂看来是“重服装,轻文化研究”,虽然他并不承认自己是考据党:“一看几件漂亮衣服,马上就有人加入(汉服圈),在路上碰到穿汉服的人,你不一定能喊他同袍,你喊他,他会很奇怪地看你,(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同袍。”叶茂觉得,要做系统的汉文化整理,“光是衣服不能解决问题”。

比时装更易过时

采访当天,李晓璇穿着一件淡绿色褙子,整套价格不到500元。刚入圈时,她盘算着买一身汉服可以穿很久,后来发现汉服比时装更易过时。因为会不断有人抛出论证,证明某款汉服的形制或者元素可能是错的。这种论证可能来自“考据党”,也可能来自其他竞争商家。“几乎每一款今年很受欢迎的衣服,到明年就会变成时代的眼泪。”

但不可否认,商家的进入加快了这一波汉服热的发展。“很多商家本身就是汉服运动的践行者……很多社团也在向商家借衣服,在汉服运动中他们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在《汉服归来》一书中写道。

沉默寡言的孙异就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也是汉服商家的老板。2004年,他创作了汉服歌曲《重回汉唐》,在圈内广为流传。歌中唱道:“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这首歌成为汉服圈公认的主题歌,很多汉服活动上会专门播放。歌手韩磊曾翻唱过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上,孙异版本的2500条评论数还高于韩磊版。

在汉服商家出现以前,同袍们想要拥有一件汉服,需要自己找裁缝定制。2005年,孙异和妻子吕晓玮注册了重回汉唐服装品牌。2006年底,重回汉唐的第一家实体店在成都开业。现在,重回汉唐的实体店12家,电商店铺8家,公司员工100余人。重回汉唐的扩张就像整个汉服产业的缩影。据专注于汉服商家信息整理的公号汉服资讯统计,当年的线上汉服店有10家左右,几乎没有实体汉服店;2017年底汉服商家达到752家,汉服行业总产值约近6亿元人民币。

有了汉服店铺后,李晓璇每年要花几千块钱购买汉服。每套的价格在四五百元左右。

据介绍,重回汉唐的每件样衣的成本是五千到一万,从设计图纸到衣服上架,需要3至5个月的时间。然而一旦开架,就要面临被山寨的命运。这让吕晓玮苦恼不已。“如果原创都死了,都是山寨的天下的话,我们会失去自己的舞台。”

大多数同袍明白商家的苦衷。他们常常热心总结靠谱店铺的名单,在微博、贴吧、知乎上传播。一些名气较大的原创店铺,常年积累了忠实买家,一旦有山寨店铺推出仿版,他们也会提醒卖家注意维权。

山寨商家也检验着同袍之间的感情。正在读大三的鹿悠曾为了省钱,买过不足200元的山寨汉服,原版则需要500元左右。但同袍聚会时,她并不敢穿出去,“担心被别人发现。”

汉服,还是古装?

面具和黑猫因为汉服相识,两人在2006年相恋。现在,他们有两个孩子,被同袍称为“汉二代”。采访中,有时黑猫刚打开话头,不得不转身安抚九个月的小儿子,面具便自然而然地接上话茬聊起来。

唯有一次,黑猫打断了面具。

“它(古装)是属于古时候的衣服,要叫它古装也可以。”面具说。

“这句话要是播出来(指刊登)以后……”黑猫立刻制止了面具。

“没关系了,咱可以承认它,因为之前(的汉服)就已经缺失了。我们现在穿的汉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服,是属于我们现代人要穿的衣服。”面具解释道。

但把古装和汉服划上等号,很可能会使不少汉服爱好者不悦。

去年总产值突破3800万的汉尚华莲,2013年为了增加淘宝搜索量,在产品标题上加入“古装”关键词,引起大量汉服爱好者不满。最后以商家删除关键词并公开致歉收场。此后几年,汉尚华莲多次在微博中向圈外网友解释,出售的是汉服,不是古装。

古装和汉服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汉服圈尚无被普遍接受的权威观点。一些汉服爱好者的理由是古装会让人误以为是古装剧的服装。知乎网友呆蛙讽刺:“一些看起来很仙气或者很妖气、很媚气的乱七八糟的臆造装,都被冠上了古装的称号。”

得到大多数汉服同袍认可的解释是,古装是时间性质,泛指古代服饰;而汉服是民族性质的,背后指向了汉民族文化。“汉服运动的本意是要让汉族人找回自己的民族服装,以服装去带动礼仪、诗书诸般汉粹,故汉服与旗服、和服、韩服、影楼装、古装等词语摆在一起一直皆为禁忌。”汉服爱好者穆紫臻称。

汉服运动初期,很多不了解汉服的人常用古装、戏服等词语代替汉服。“让外界认识汉服,准确叫出汉服,是早期(同袍们)在做的事情。”面具说。

而实际上,很多人正是因为喜欢古装而入圈。黑猫小时候非常迷恋古装,和妹妹计划着买古装去公园照相。她在淘宝上搜索古装,看到一些衣服后面写着“汉服”,从此入圈;饼饼则是因为喜欢电视剧《大汉天子》里的服装;紫菀小学时读《红楼梦》,看到描写史湘云的服饰时,仅款式名称就用了28个字,从此对古代服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个衣服有没有获得审批”

北京汉服协会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每年11月22日的汉服复兴周年纪念。这一天,成员们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去年,北京汉服协会设计了10条出行线路,共有400余名同袍参与。“這个活动听起来特无聊,但是最早的时候,第一批(同袍)想告诉别人有汉服这样一个东西,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穿一身汉服上街。”李晓璇说。

这要追溯到2003年的11月22日。那天,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郑州街头。一周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称“在中国汉族男子日常生活中绝迹了三百多年的汉族服装,重现郑州街头”。杨娜在《汉服归来》中将这件事定义为“公众事件”,因为王乐天让汉服从互联网走到现实生活,并被媒体报道。于是,2003年成为汉服圈公认的“汉服运动元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理解这件事。王乐天走上街头那天,路过一家商场,一位服务员冲着里面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

几乎每位汉服爱好者都有过类似经历。山东女孩紫菀因为《红楼梦》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2004年入汉服圈。一次,紫菀穿着汉服出门,路过一片停车场。一位管理人员正在倒热水,紫菀走过,两人四目相对。“我心想,大爷你小心点。没两秒钟,我都没有走过去,就看见他在甩手,把自己给烫到了。”紫菀模仿起甩手的动作,大笑起来,“我心里有一点抱歉,但这也不是我的错。”叶茂回忆:“还有些人会问你是干什么的,问你穿这个衣服有没有获得审 批。”

2004年10月,国内一家网站发表了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的文章,称“他们(指汉服爱好者)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文章照片中出现的三位汉服爱好者以人格受侮辱为由将网站所属公司告上法庭,并打赢官司。这是国内“汉服诉讼第一案”。

黑猫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2007年,国内20余家网站联合倡议北京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礼仪服饰。后来,央视的《实话实说》、北京卫视的《奥运在身边》都对此进行了讨论。

同在2007年,百度汉服吧反复遭受恶意攻击,出现了大量涉及政治、历史的极端言论。当时叶茂是汉服吧负责人,一天到晚埋头删帖。2009年,网络服务商以“有非法内容”为由,三次断掉天汉网服务器,导致网站暂停运行长达两年。

汉服究竟是什么

叶茂参与汉服运动15年,算是汉服圈的前辈了。身为英语老师,2004年起,他坚持穿汉服讲英语课10年。

叶茂清晰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他穿着汉服从走廊上走过,经过四五个班级,学生们瞬间涌到窗户前,盯着他看。有学生问:“这是真人吗?”叶茂的班里有200多人,进屋后,全班哗然。

后来,穿汉服讲英语成了叶茂的“规定动作”。每年结课前,他还要穿一件白色汉服,模仿《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给学生们唱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

十几年过去,听过叶茂英语课的学生累计达到数万人。一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听完课对汉服产生兴趣,放弃出国学习时装的计划,在武汉创立了汉服定制工作室。

现在,汉服不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经常主动找叶茂聊起汉服。叶茂不再穿汉服上课,他从台前转到幕后,将重心放在汉服理论的研究上。

圈内的种种纷争,在叶茂看来,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不足。目前,同袍们只能从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书中寻找汉服的痕迹。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什么是汉服,复兴何种汉服,鲜有权威答 案。

2016年,杨娜出版的《汉服归来》一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书中总结汉服特征为: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这个定义得到大多数同袍的认可,但不同意见不断涌现。“交领右衽肯定是有的,但还有对襟的、圆领的(汉服)。宽袍大袖就更不合适了,常服类的话有很多就不是大袖。”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的创始人吕晓玮说。在这次华服日上,叶茂也提出了他的观点,汉服的特征即“交领右衽,平裁宽松”。

吕晓玮也意识到汉服圈理论不足的问题。2013年起,她张罗着找权威组织或专家建设汉服理论体系。她邀请过百度汉服吧、福建汉服天下等民间组织,都被拒绝。2014年,吕晓玮找到国内一位知名的汉服前辈,连书号都申请好了,一等几年,却没了下文。“如果汉服的理论体系不建设起来,什么是汉服,什么不是汉服都弄不清楚,对汉服的发展非常不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面具、黑猫、鹿悠、紫菀系化名)

猜你喜欢

同袍古装汉服
同袍吟
带着病母去旅行
Viral Revival
荆楚“同袍” 义薄云天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上台说汉服
穿着古装玩跳皮筋
时光志
布衣相国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