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社区为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行动研究
2018-05-17姚进忠潘静文
姚进忠,潘静文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福建 厦门,361021)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 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 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1]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老年人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心理悲观消极、无价值感、社会参与减少、孤独等各种问题。老龄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人口问题。传统的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化”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必然衰退,是自然化的生命历程。传统的老年学研究将焦点集中于与老龄相关的衰退与缺失上,带有强烈的偏见与歧视。[2]因应快速的老年化进程,受后现代思潮与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关注老年的积极维度研究逐渐增多,正向老龄化(Positive Aging)、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等名词与相关研究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老年阶段的另一种期待。[3]在这些理论研究演变和推进的同时,全球对老龄化的研究与观念逐渐转向“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制尽可能发挥至最大效应的过程。”[4]12016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口老龄化的集体学习中强调,“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5],积极老龄化进入了国家顶层设计的理念圈。如何打造平台、挖掘老年人的潜能、探索老年社会福利新样态、有效应对老龄化进程,成为老年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立足社区为本的老年社会工作项目,从微观层面探索积极老龄化的具体落实形式,动态呈现积极老龄化引导下的社会福利供给形态,期待以此对老年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实证启示。
一、文献回顾: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老龄化不是纯粹的人类生理衰老现象,而是一种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逐渐开始客观地看待老龄化现象。“成功老龄化”概念的提出促进了从“消极老龄观”到“积极老龄观”的转变。[6]老龄化整体水平向“成功”的趋近是摆脱老龄化困境的有效出路。[7]在此期间,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和效率老龄化等观点也相继被提出,为积极老龄化观点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积极老龄化理论主张,在老年期应该继续保持中年人的活动和价值观,是对主张老年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角色、关系等退出时期的“脱离理论”的回应。[8]1-42积极老龄化政策下三大支柱“健康、参与、保障”与老年社会工作既有相互交叉的共同点,又具有相互区别的不同点。两者均以老年人为对象,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理论观点,更加倾向于从宏观视角进行指导,而老年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三大社会工作方法深入老年人的具体服务之中。基于积极老龄化三大支柱与老年社会工作的有机结合,产生了诸多老年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
第一,健康为导向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研究。张会莹在运用积极老龄化视角剖析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的研究中指出,孤独感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大问题,独居老人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弱势群体。专业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9]张凯琴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强调,社会工作的介入为服务对象提供了长期性、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照顾,能够更有效地解决一些隐性的疾病问题。[10]
第二,参与为导向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研究。张琳靖认为,老年人与社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社区是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内的文化娱乐设施及所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都与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1]程娟在研究老年志愿者的发展路径中提出,以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来发展老年志愿者更具有意义,其试图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探索老年志愿者发展的战略选择。[12]6林文亿对中山市的老年人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家庭非正式支持网络对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效用为正,74.9%的老人表示家庭成员是支持和理解的。[13]
第三,保障为导向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曹娟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老年人歧视观,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财富;从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支柱入手,探析中国现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完善老年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14]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首先,从目前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来看,学者倾向于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独立有重点的研究,因此缺乏三者在实践中系统性的整合及运用;其次,在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过程中,学者或社会工作者立足于三大支柱的其中一支柱作为指导开展老年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推进积极老龄化。本文将以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纵观老龄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确定以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健康、参与、保障”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框架,结合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将三大工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并进行方法的整合和贯通,探索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模式,以期推动积极老龄化及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积极老龄化的理论思维
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年大会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写入大会政治宣言,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新的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的重大突破点在于将“以需求为导向”转变为以“以权力为导向”,[4]13前者老年人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后者老年人处于主动的主人翁地位。积极老龄化改变了人们对老年人的传统观点:尽管老年人曾经作为社会的主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年老后,他们不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反而占用社会资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则强调,老年人是被忽视的重要社会资源,他们在积极地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过程中,依然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容忽视的群体。[15]积极老龄化是顺应社会老龄化形势而生的理念,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强调老年人应积极持续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保持身心健康,增加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16]社会要以积极思维对待老龄进程,努力打造各种平台来推动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思路:第一,采取何种措施来推进积极老龄化或者是关于推进积极老龄化的战略思考;第二,把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衡量指标,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来看某个事件或行为,看某个事件或行为是否符合《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对积极老龄化所提出的要求。[12]1-58积极老龄化突破了身体健康的思维,鼓励老年人最大效度地发挥一生中所积累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资本,持续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社会保证老年人在需要帮助时,获得充分的保护、安全和照料。[8]3其目标在于使所有进入老年的人,包括虚弱、残疾和需要照料的人,都能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4]13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的三大支柱为“健康、参与、保障”。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重点关注老年人充分的社会参与、生命质量的提升、重视老年人口的生产性功能、协调改变老年人的工作机会和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可能性。[6]
“健康”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作用来实现。健康是“使环境和行为两个危机因素对于慢性病和功能衰退的影响保持在低水平上”[4]4-5。由于身体器官不可抗拒地开始老化,从而机能下降,心理健康更重要于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可以有助于延缓身体的衰老。在积极老龄化的过程中,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时刻注意其心理变化,综合性地探讨健康机制。
“参与”由社会参与和社区参与组成。参与是“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健康和社会政策,以及计划都支持他们能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条件下,他们年老时就能按照他们的基本人权、能力、需要和爱好,继续以有偿和无偿两种方式为社会作贡献”[4]6-8。老人退休后完全从工作中脱离出来,交际范围缩小,社会支持变弱,与社会的距离则越来越远,容易形成孤独无用感,学习社会参与能够降低老人老年生活的落差。社区参与是指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来丰富晚年生活,比如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参与不仅导向生产性功能,同时还兼有消费性和服务性功能。
“保障”由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政策保障三者支撑,缺一不可。保障是指“在政策和项目解决人们在年老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人身安全上的保障需要和权利的同时,保障老年人在不能维持和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受到保护、照料和有尊严”[4]9。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建立健全满足老年人基本权利和需要的多元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保障机制。
本研究基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结合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行动需要,为M社区的老年服务项目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框架,如图1所示。健康、参与和保障从较为全面的视角剖析老年人在退出社会舞台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焦虑。因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作为行动路径,以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作为行动方式,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适合M社区老龄化的实践模式。
图 1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思维框架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旨在改善实务,研究的内容以实务工作中的行动为主,在实务工作中试验想法,作为改善现状及增进知识的手段。[17]13根据行动研究的核心思想,研究以一个包含规划、行动、观察、反思、规划的自我反思螺旋来逐步推进。[17]32-33行动研究过程将积极老龄化理论运用于老年人服务实务中,在考虑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着力让行动研究效果达到最优。本研究以厦门市政府向养老社会服务中心购买的社区老年服务为依托,该项目的服务具体实施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M社区是厦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社区之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其中80周岁以上的有284人,空巢老人有166人,独居老人有28人,残疾老人有48人,呈现出老年服务需求不尽相同的特点,对服务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有较高的要求。此项目以“积极老龄化”为服务理念,在社区居委会提供的场所驻点服务,以更加贴近服务对象,采用免费会员制度形式登记老人信息,了解个人需求,适时根据需求改进优化服务。政府与社区希望,该项目的运作能够改变M社区老人的身心状态,提高老人的自我认同感,促进老人的社区参与,营造积极的养老环境。本研究基于此项目,实施行动研究方案,研究者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是方案的制定者、实施者和跟进者。
研究操作步骤归纳为四个环节:需要评估、服务策划、服务实施、成效分析。在行动研究中,笔者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以积极老龄化理念引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改善,其中聚焦于理论如何贯穿以下四个角度:老年人的需要在项目中的挖掘与整合;在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服务项目设计;服务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服务成效达成后的优化与反思。
研究具体采用文献法、入户访谈、观察法收集相关资料。研究者查阅国内外与积极老龄化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结合厦门市M社区的老年服务项目的实践,形成推进积极老龄化新的认识和观点,以期丰富现有的理论。为了使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加具体化,本研究针对老年人及其家人,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来收集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在M社区的老年服务项目中,半结构式访谈以社会工作者每周入户探访的形式进行。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之前,社会工作者根据对访谈的预期,设计简单的问题,以作为访谈的框架,避免因为话题中断或无序而降低访谈效果。访谈并不局限于研究者所设计的问题,鼓励并引导被访老年人轻松自然地向访问者表达内心的看法和感受。在研究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消除老年人的戒备心理,深入其生活,观察其参加各项活动时的表现,并通过其面部表情、语速、情绪以及生活环境来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获得老年人真实自然的一手资料。
三、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社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行动
(一)需求评估
为了使老年服务计划的目标最大化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在项目服务初期,结合M社区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定期进行入户探访,通过与老人和其家人沟通,深入了解老人们的实际需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对老年人所处的环境有了客观系统的认识,能够更加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社会工作者以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作为需求分析框架,对M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评估总结(见表1)。
表 1 M社区老年人需求评估
(二) 服务策划
老年服务计划立足于对M社区内老年人的入户探访所总结出的需求,以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作为行动框架,在具体的实践中采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服务目的、计划和实施将紧紧围绕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核心维度。
1. 服务目的
老年服务计划的目的在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推进M社区积极老龄化。在健康层面,实时关注并解决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在参与层面,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增强其自尊感和自我认同感,发挥老年人特有的优势;在保障层面,最大程度维护老年人的权益,营造尊老爱老的养老氛围,协助老年政策的落实。
2. 服务计划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以目的为导向,针对“健康,参与和保障”设计多样化服务活动和计划(见表2)。服务在实施开展进程中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性,老年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或增添新的服务内容,从而为社区老年人们提供优质服务。
表 2 社区为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计划
(三) 服务实施
1. 进行日常身心养护,为积极老龄化奠定“健康”基础
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运动能力有所下降,活动意愿减弱。为了提高老年人运动的兴趣、鼓励其走出家门,老年社会工作者组织了早间操活动。服务开展初期,只有少数老年人参与,经由同辈群体带动,老年人早操队伍逐渐壮大,老年人对运动的兴趣逐步提升,服务取得良好成效。社会工作者积极探索以小组工作方法为战略的老年人志愿者发展路径,组织了“修身养性打太极”小组,邀请社区内擅长打太极的老年人作为志愿者,教老人们打太极。社工机构聘请医生驻点社区,定期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咨询等服务。项目中后期受到政府支持,中心引进先进的测量设备,可以为老人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心跳、血压。在日常服务中,社工通过问卷调查明确老人们的健康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定期开展健康养生讲座,如防治糖尿病讲座、防治骨关节炎讲座、关爱牙健康讲座、老年人高血压防治讲座、关注“心”健康专题讲座等,讲座后由医生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解决老人们的困扰。随着老年服务的逐渐深入,服务后期,社区内的老年人们改变了久居家中的生活习惯,他们乐于走出家门,勤做运动。各类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强化了其对个人健康情况的关注,增进了他们科学化的身体照顾意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始终遵循从需求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服务初期,老年社会工作者每周入户探访社区内高龄、独居、残疾、失独等各类老人,通过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等陪伴方式,减轻其内心的孤独感,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家庭外部的关怀和爱,了解老年人需求,为中期开展个案服务奠定基础;服务中期,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定期带领社区青少年或者老年志愿者入户探访,扩大老年人的接触群体,建立情感联结。同时,社会工作者根据第一阶段所探访的老人实际情况,发掘出有开展个案需要的老年人,逐渐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进行个案服务;服务后期,入户探访依然作为主要的内容持续进行,社会工作者发现封闭单一的生活环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忧虑焦躁的情绪,于是在社区内组织丰富的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活动,缓解不良情绪并提升老年人社区参与意识与意愿,为后续服务奠定基础。
2.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为积极老龄化搭建“参与”平台
促进老年人社区参与可以通过在社区内不断为老年人创造场景和搭建平台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
搭建“社区参与”老年互动沟通平台。社会工作者充分利用社区的活动场地和资源,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定期举办长者生日会,策划不同主题的社区活动,邀请老人们共度节日,举办社区邻里节,促进老年人与社区内青少年、妇女等各群体的接触和交流。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进一步与社会工作者建立联系,创造老年人“参与”场景与环境,促进“参与”平台搭建。
搭建“社区参与”老年文体活动平台。文体活动的发展是老年人走上社区舞台的重要方式。歌唱、舞蹈、太极等文体活动,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与建设下,从初级无规则无组织的状态,逐步走向有组织、规范化。老年人们能以团体的形式在各种社区活动中登台演出,展现他们积极向上的风采。
搭建“社区参与”老年志愿者服务平台。老人服务中心逐渐涌现一批热心老年活动和社区事业的老年人。为了让老年人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感,社会工作者组建了一支老年志愿者队伍,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社会工作者通过号召、海报宣传、微信推送等方式招募社区内热心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老年志愿者培训、建设志愿者队伍、定期召开分享总结会,鼓励老年志愿者们分享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困惑及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增强老年人对服务价值的认知,并规范化老年人志愿服务。现阶段,这支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逐渐提高,实现了老年服务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为积极老龄化搭建“参与”平台的战略行动。
3. 打造家社联保服务格局,为积极老龄化提供稳定连续性“保障”
家庭是老年人支持体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系统。M社区是一个老城区,老人们大多独自居住,子女们在外工作,偶尔会回家看望。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建立双向互动模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家庭积极主动联系,及时反馈老年人参与小组、社区活动时的表现和情况,促进家庭对老年人身心状况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经由家庭了解老年人在不同时期、阶段的情况和需求,进一步贯彻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策略。老年服务以社会工作为桥梁,以双向互动模式为基础,以反馈机制为保证,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三方联动,强化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系统,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基础性保障。
老年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落实政府下达的老年政策。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物质支持、精神陪伴等活动;宣传、普及福利政策,如2016年厦门市出台的“家庭医生”服务,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进行积极的宣传与介绍,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家庭医生”服务,推动福利政策的落地;在社区内开展尊老爱老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尊老氛围;老人服务中心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参与老年服务,促进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增进社区支持系统建设。社区支持系统与家庭支持系统一起,打造家社联保的服务格局,为积极老龄化提供稳定连续性保障。
(四) 服务成效分析
1. 建立了老年人身心状况追踪机制,形成了动态服务模式
服务开展前期,社会工作者开展需求调查与评估,收集M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情况资料,通过电话访谈和入户探访两种形式了解老年人近况,陪伴老年人,减轻其孤独感,缓解其不良情绪;通过医生上门、定时定点开展义诊等医疗服务跟进老年人身体状况,建立了老年人身心状况追踪机制,为服务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形成了动态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者对于高龄独居的老人尤为关注,上门入户探访的频率也相对较高。八十多岁的廖奶奶是一位高龄独居老人,十多年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浑身骨头痛,需要长期服药及敷药,目前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社会活动减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怎么出过门。廖奶奶具有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两个儿子轮流照顾其饮食起居。鉴于廖奶奶过往有积极的活动参与意识及良好的参与能力,社会工作者和医生定期进行入户探访及开展陪伴服务,及时追踪奶奶的身心状况。吴奶奶是一位半身瘫痪的老人,孩子常年不在身边,老伴照顾不便,请了保姆对其进行照顾。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在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后,将其发展为个案,通过肢体康复、常规检查、饮食控制、情绪疏导等方面服务,改善了吴奶奶的身体、情绪状况,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的多方合作建立起老年人的身心状况追踪机制,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状况,不仅达到了预防问题、改善问题的目的,还为社会工作者制定有序性、连续性的服务计划提供了依据。社会工作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制定了有重点、有策略的服务计划,由此形成“预防问题—改善问题—能力发展”的动态服务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2. 形成了自主自发式老年社会参与模式,实现了可持续性服务样态
社会工作者在老人服务中心先后为老年人开展各类不同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和成长小组,同时开展主题多样的社区活动,为老年人搭建与他人互动沟通的平台。随着舞蹈与太极小组逐渐成熟和参与人数的增加,两项服务发展为由老人服务中心带头组织、老年志愿者自主带领每日恒常的服务活动。由此自主自发式的老年活动逐渐形成,社会工作者能够逐渐从服务中抽离。即使服务项目结束,老年人们依然能够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社会工作者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与社区居委会对接,为舞蹈与太极提供表演展示的机会。
各种类型小组的开展为自主自发式老年社会参与模式初步创造了契机,小组后期的成熟与发展则助力了该模式的最终确立。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资源整合促进了老年人对社区的反哺,响应了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是重要的社会资源”的理念,继续探索“参与”层面的老年志愿者发展路径,形成老年人与社区互哺的局面,从而与自主自发式老年社会参与模式一起,实现了可持续性服务样态。
3. 营造了尊老爱老的社区风气,打造了良好的老龄化客观环境
社会工作者从微观的社区宣传引导与宏观的政策推动落实两个维度积极开展服务,营造了尊老爱老的社区风气,打造了良好的老龄化客观环境,为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社区为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老年主题的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内的青年儿童关心爱护老年人,在游戏互动中建立和乐有爱的长幼关系,营造一个尊老爱老的社区氛围,提升老年人的自尊自信。同时,密切关注政府为老年人颁布的相关政策,与社区居委会密切合作,落实政策的实施。厦门市推出的《厦门市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下达至社区居委会后,社会工作者协助居委会开展家庭服务医生的宣传讲座,并为未能参加讲座的老人悉心讲解家庭医生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以期能够推动“家庭医生政策”又好又快地落实,增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保障。
四、研究讨论:基于积极老龄化的养老服务对话
(一) 行动研究发现
结合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以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作为行动框架,制定并实施服务计划,取得一定的服务成效,M社区内积极老龄化效果显著。综合整个服务过程来看,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为本的老年社会工作项目服务建构与推进有三大关键要素。
1. 以社区为本,立足于老年人的客观优势和实际需求
以社区为本开展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社区为老年人所创造的能为积极老龄化充分利用的现有资源。社会工作者必须立足于老年人所具备的个人及外在的客观优势以及各不相同的实际需求。M社区属于老城区,有高龄、独居、空巢和残疾老年人,老年人较多且情况复杂。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原则,在深入探访了解后,依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服务计划,从而达到全面性、整体性的积极老龄化服务效果。
2. 以正向的视角看待老年人在服务项目中的角色,明确服务对象在积极老龄化中的定位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对老年人的角色定位实现了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从“以需求为导向”向“以权力为导向”的转变。社会工作者以平等的眼光对待老年人,视其为有能力的、有足够的力量实现自我的个体。无论在社区还是个人的生活场域中,老年人被视为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主人翁,而不是一味接受帮助的弱势群体。
3. 强化积极老龄化服务成效,弱化硬性服务指标,坚持服务项目循序渐进的推进方针
老年社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为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服务计划中设定的服务指标。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始终保持探查服务计划与现状符合度的敏锐感,运用多元评估手段,及时调整服务方案。积极老龄化服务成效的显现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社会工作者循序渐进地推进服务项目。
(二) 服务优化建议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过瓶颈和困境,社会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解决方法,使得老年服务更加顺利展开。立足研究,推进积极老龄化思维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改善,提升服务项目的整体质量。
1. 为积极老龄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区居委会在老年人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老年人信任并愿意配合居委会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居委会统筹社区内各项大小事务,在老年人服务上无法完全顾及,老人服务中心则能以专业的服务弥补这部分缺失。为了能够让老年服务顺利开展,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服务之初与老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社区居委会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与老年人们沟通的桥梁,因而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与居委会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当居委会举办活动时积极配合支持,做好相关协助工作,获得居委会对于社工行动能力的认可;与居委会保持良性的沟通,定期向居委会反映社区内老年人的情况。当老人服务中心与居委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后,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入户探访、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各项服务时,能够得到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从而通力合作,不断推进社区积极老龄化进程。
2. 社会工作者专业修养与老年服务质量并进
在项目服务初期,老年社会工作者主要以开展“舞蹈、歌唱、太极和串珠”等兴趣类小组活动为主。这些活动提升了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和意识,培养了其自身兴趣。但是随着小组的成熟,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经过总结和自我反省后得知是因为老年服务形式单一,缺乏专业色彩和服务特色。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老年人有自我增值、能力发展的需求,而兴趣类小组无法满足此类需求。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开展成长性、治疗型小组及深化个案服务水平,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专业服务。当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3. 提高三大工作方法之间的联结度,多方促进“健康、参与和保障”
社会工作者通过需求评估筛选个案,并引导案主参与各类型小组活动,从中将具有较强参与意愿的老年人发展为志愿者,促进社区参与;从小组和社区活动中发掘个案,促进三大工作方法之间的有效联结。老年服务应该将老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多方运用于“健康、参与和保障”的落实中,以推进社区内积极老龄化进程。
五、结语
全面推进积极老龄化有利于解决当前老年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以积极老龄化视角为立足点,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通过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促进老年人社区参与,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各方面对老年人的保障,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在积极老龄化理论指导下,老年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和独特性介入中国老龄化问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福祉,并可成为老年人服务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应该不断深入探索积极老龄化的本土化发展,完善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实现老年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景。
[1]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7-02-28).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2]郭爱妹, 石盈. “积极老龄化”: 一种社会建构论的观点[J]. 江海学刊, 2006(5): 124-128.
[3]黄俊彦. 成功老化之老人五E生活[J]. 运动健康学报(台湾),2013(7): 32-41.
[4]WHO.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R]. Madrid: A contribution to the Second World Assembly on Ageing, 2002.
[5]习近平.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EB/OL]. (2016-05-28). http://www.gov.cn/xinwen/2016-05/28/content_5077706.htm.
[6]刘文, 焦佩. 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167-180.
[7]WILLIAM J S, MARGARET I W. Successful aging and well-being: self-rated compared with rowe and kahn[J]. The gerontologist, 2002, 42(6): 727-728.
[8]潘磊. 积极老龄化策略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张会莹.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探究[J]. 科学社会主义, 2014(3): 93-96.
[10]张凯琴. 老年健康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6: 1-35.
[11]张琳婧. 社区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工作介入[D].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14: 1-37.
[12]程娟.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义工发展的路径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 2015.
[13]林文亿, 申群喜. 广东省中山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15):44-48.
[14]曹娟.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老年社会保障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3: 1-56.
[15]宋全成, 崔瑞宁. 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 山东社会科学, 2014(4): 36-41.
[16]王彦斌, 许卫高. 老龄化、社会资本与积极老龄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3): 60-66.
[17]MCNIFF J. 行动研究[M].吴美枝, 译. 嘉义: 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