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又见花开—“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8-05-17

歌唱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天津音乐学院男高音歌唱家

尉金莹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为庆祝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成立十周年,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天津音乐学院主办,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和科研与研究生处承办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研讨会”于2017年12月7日、8日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于2007年8月正式成立,是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中,继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之后,第二个以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独立建系的教学单位。

本次研讨会以“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为核心,举办了教学研究性音乐会、名家访谈、主题研讨等活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马秋华教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沈阳音乐学院原院长刘辉教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方琼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周强副教授,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沈德鹏教授,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王志昕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赵勇副教授、陈剑波副教授,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柏林林教授、王永春副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谭学胜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党总支书记、执行主任王维平教授等十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教授全程主持,主要活动包括“铿锵兄弟—男高音教授音乐会”“名家访谈”“各抒‘高’见—中国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与教学研讨”“又见花开—庆祝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成立十周年专场音乐会”。

12月7日晚,“铿锵兄弟—男高音教授音乐会”在天津音乐学院北院音乐厅上演,为此次研讨会正式拉开了帷幕。毫无疑问,民族声乐作为西方声乐艺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表演艺术门类,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声乐教学和表演领域的主流艺术形式,一批批脍炙人口的民族声乐作品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一代代民族声乐演唱家脱颖而出、各领风骚,其中男高音歌唱家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本场音乐会集合了十位分别来自六所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的男高音教授同台竞技,年龄段涵盖“50后”至“80后”,从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声乐教育家到锐意进取的新一代声乐教师,既有表演成就突出继而转向讲坛的青年歌唱家,也有不懈追求积极参与创作并投身实践的高校教师。此类民族声乐男高音声部的教学研究性音乐会,在中国声乐界、中国音乐界均属首次,具有开创性意义,不仅是当前国内开设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主流代表性院校教师演唱水准的集中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学术流派的某些局限,为各位身兼专业教师与歌唱演员身份的男高音们提供了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作为音乐会最年轻的演员,来自沈阳音乐学院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沈德鹏率先亮相,演唱了两首广为流传的创作歌曲《海恋》和《来香巴拉看太阳》,前者的深情、内敛与后者的热情、阳光形成鲜明对比,沈德鹏的演唱充满激情、完整而准确。第二位上场的是同为“80后”的王志昕教授,曾长期在国家级艺术院团担任独唱演员的他,演出经验丰富,台风热情大方,演唱前亲切而幽默的开场白迅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他带来了原生态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和藏族风格的民歌《次真拉姆》。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李清资副教授率先代表东道主登台,他特别选唱了《战士与母亲》和《卜算子·咏梅》两首民族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于女声训练的曲目,声情并茂、稳健得体,展现出全面的演唱能力。

接下来登台表演的是三位“70后”男高音歌唱家,巧合的是,三位歌唱家都出生并成长于天府之国,歌声中仿佛洋溢着川人特有的乐观与豁达。首先献唱的是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周强,这位正在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门下攻读音乐舞蹈学博士的男高音歌唱家演唱了具有浓郁“花儿”风格的甘肃民歌《下四川》和四川民歌风的创作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两首歌曲一慢一快、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其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和别具一格的声音审美,为其音量的丰满度和声音的穿透力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他也成为音乐会第一位返场加演的歌唱家。第二位登场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陈剑波,他不仅是声乐教育大师周小燕先生培养的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也是民族声乐领域为数不多具有意大利访学经历的歌唱家。他演唱的创作歌曲《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明朗、开阔的大调旋律搭配男高音松弛而极具金属光泽的中高声区,热情帅气、亲切动人,歌词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康定小城风土人情的朴素描摹,与蜚声海内外的民歌《康定情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演唱的艺术歌曲《那就是我》起伏跌宕、层次分明而又激情澎湃。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主任、二级教授谭学胜接续登台,这位曾经在“央视青歌赛”“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专业赛事中屡获殊荣的男高音歌唱家,演唱的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收放自如、吟唱结合的处理细致而讲究;第二首曲目是选自四川传统曲艺金钱板的《秀才过沟》,以诙谐的说唱形式讽刺了一位满腹经纶却迂腐愚昧的秀才路遇“宽不过二尺五”的小水沟久久无法通过,遍寻典籍之后依然掉下水沟的荒唐故事,他对四川方言的发音咬字和特有的语言节奏信手拈来,生动而传神。

压轴登台的是四位“60后”男高音歌唱家,舞台上的千锤百炼和人生阅历的丰富积淀,让他们的表现更加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研室主任、男高音歌唱家王永春演绎的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与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以生动的表演与观众展开紧密互动,现场气氛空前活跃。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的男高音歌唱家赵勇,曾荣获我国少数民族文艺政府奖—“孔雀奖”声乐大赛金奖,他擅长演绎风格性突出的原生态民歌和民歌编创作品,既有对音乐风格性细节的准确把握和细腻再现,又有西北汉子与生俱来的热情与幽默个性。他演唱的东北民歌《串门》对二人转曲调和东北方言中儿化音的妥帖拿捏,恰似这首歌改编者、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的经典演绎;接下来是以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填词改编的《后生再不愁娶妻难》,耳熟能详的曲调在赵勇的演绎下更加感人至深。而这首《后生再不愁娶妻难》正是本场音乐会的发起人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男高音歌唱家赵振岭教授参与创作和首唱的作品,他凭借这首作品在1987年荣获“全国广播新歌评选”创作和演唱两项一等奖,继而唱着它进入1988年“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决赛并荣获优秀歌手奖。下一位登台的恰是赵振岭教授,他以充沛的情感演唱了两首极具代表性的男高音经典曲目—《为你歌唱》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其精湛的演唱技巧、独到的艺术处理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全场第一个High C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结束句句末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现场观众潮水般的掌声中,赵振岭教授与谭学胜教授联袂加唱了《船工号子》,两位教授澎湃的激情再次让观众领略到男高音歌者“金子般的高音,火一样的激情”。最后出场的是在中国民族声乐界极具影响力的男高音歌唱家刘辉教授,他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东北民歌《丢戒指》和《怀念战友》。在刘辉教授的提议下,全体歌唱家共同演唱了久唱不衰的“红歌”经典—《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正是由刘辉教授近年主持复排演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作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

研讨会的第二天,进行了两场气氛热烈的学术研讨。12月8日上午,在由马秋华教授、刘辉教授和方琼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的“名家访谈”中,三位著名声乐教育家以新近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这一热点话题出发,从权威赛事的发展动向入手,概括了现阶段民族声乐专业所取得的成绩,规划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专业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教学和表演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不足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下午进行的“各抒‘高’见—中国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与教学研讨”,在赵振岭教授的主持下,前一天参加“铿锵兄弟”音乐会的男高音歌唱家周强、陈剑波、谭学胜、王永春、赵勇、王志昕、沈德鹏和王维平教授、柏林林教授共同展开讨论,专家们就民族声乐男高音的教学与训练,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与范围,以及舞台表现力的塑造与表演经验的总结等话题各抒己见;对于现场观众极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提问,各位专家也有求必应地进行了针对性地回答或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12月8日晚,“又见花开—庆祝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十周年专场音乐会”隆重举行。天津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董红霞与本次“研讨会”全体受邀专家均到场出席。这场演出也是对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十年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汇报。

音乐会的演员阵容,除了两位青年教师徐宏瑾、王乙婷外,主要由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近年来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组成,包括在校生朱瑶、林姿娴,和已经进入专业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教学岗位的毕业生赵天刃、刘慧慧、宋晓晨、刘绘专,以及在2017年9月入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攻读中国声乐表演艺术博士的毕业生姚瑶。他们分别独唱了风格各异的独唱作品—《梁祝新歌》《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两地曲》《知己红颜》《那就是我》;地域性民歌—湖南花鼓小调《洗菜心》,东北民歌《看秧歌》,回族花儿《雪白的鸽子》、锡林郭勒民歌《鹿花背的白马》;民族歌剧选段—《野火春风斗古城》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悲怆的黎明》选段《我多么想》,《原野》选段《啊,我的虎子哥》《你是我,我是你》,《米脂婆姨绥德汉》选段《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黄河里划桨船对船》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乐器三弦、四胡和琵琶的伴奏下,二十位学生齐声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曲艺选段—京韵大鼓创作作品《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和西河大鼓传统作品《鹦哥对》片段,这个节目由“郝派”西河大鼓第三代传人、著名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郝秀洁担任艺术指导,郝秀洁同时还应邀担任了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开设的特色课程—《曲艺演唱》的主讲教师。该系还因地制宜地开设有专业必修课《中国民歌演唱》,课程主要学习天津民歌、河北民歌和冀东民歌的演唱,由赵振岭教授担任主讲。2017年,这一课程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品牌实践项目“民歌知多少”携手,共同举办了“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巡演,获得广泛好评。音乐会上,参加《中国民歌演唱》课学习的学生们也进行了精彩的汇报表演,由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在校学生组成的“天乐”合唱团,在“乐动南熏”民族室内乐团的伴奏下,表演了传统民歌联唱—《莲花落》(天津民歌)、《散花》(张家口民歌)、《小看戏》《捡棉花》(冀东民歌)、《十朵花》(河北民歌),风格多样、饶有趣味。

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十周年来不忘初心、努力拼搏,收获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他们也逐渐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继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三所具有民族声乐教研传统的院校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有生力量。展望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未来的发展,如何不让人信心满满、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天津音乐学院男高音歌唱家
羌笛悠悠(男高音独唱)
愿做巫山一片云(男高音独唱)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天津音乐学院校园版歌剧《紫藤花》精彩上演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阳光下的中国
小歌唱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
歌唱家与报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