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与回应: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男女平等

2018-05-16姚新中

船山学刊 2018年1期

编者按:应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的邀请,贵阳孔学堂组织了2017年秋季论辩大会,讨论儒家传统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問题。论辩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授姚新中担任主持,邀请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吴根友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女性主义哲学专家肖巍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李晨阳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和辨析。本栏笔谈即论辩大会的主要内容,分别由主持人和三位论辩专家根据他们在论辩大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本着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儒学传统思想的基本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论探讨。-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特点之一是如何融会贯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使之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精神支撑。本文聚焦于儒家传统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理念的碰撞,以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论指导,对儒学传统思想进行梳理和辨析,寻求与现代价值接轨。致力于回应现代性在男女平等问题上对儒学传统的挑战,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儒学传统中是否包含有男女平等的思想资源,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的关系是什么,儒学传统如何塑造出特有的家庭关系并能在当今社会家庭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儒学的创造性发展如何能够促进当代的妇女解放。

关键词:儒学思想;男女平等;儒学复兴;传统与现代

一、回应现代性对儒家传统的挑战

儒家传统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是一个既非常重要又特别复杂的问题,包含着儒学与现代性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认识,如何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儒学如何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等问题,都有直接的关联。但这毕竟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承,另一个是当代的社会理念和实践。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彼此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也有一定的难度。也许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要就这样一个主题进行如此兴师动众的论辩呢?首先是因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具有丰富的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辩不仅仅是把两个不同的领域叠加在一起,而是要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仅要熟悉过去和当代的经典文献、哲学思想,而且要了解历史记录、文学作品、风俗民情中关于女性、性别关系、爱情、家庭的描述和记录。这样一个问题不仅有趣,而且也是非常重要,非回答不可。就我们所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或多或少带有歧视女性、不重视女性的偏见或倾向。现代社会对此已经进行了深刻的检查和批判,从而引发出关于男女平等、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尊严和价值、有效地保障妇女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等问题的持久研究和辩论。儒学如果要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要成为支撑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文化要素,就必须回应有关性别平等的问题和挑战,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中关于女性、女性地位与价值的论述,为当代女性的解放、实现男女平等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传统是如何看待女性的?读过《论语》的人可能都记得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孙,远则怨”(《论语·阳货》)。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句话,如何解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语境(如“女子”应该理解为女性还是女孩子等等),如何理解这句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理解这句话对中国几千年来女性伦理道德的影响?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大致可以把他们的解释与理解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负面的,一类是正面的。首先我们从负面来看,自20世纪初,就有不少学者用这句话来攻击儒家传统和孔子,认为这句话表明孔子在根本上否定或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在他们看来,早期儒家对女性的歧视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禁锢和约束女性传统的“女戒”“三从四德”等戒律戒条的形成,发展到宋明理学否定女性的基本人权,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谬论。由此,这些人得出结论说传统儒学中根本没有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无法与当代男女平等的价值相融合,相反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罪魁祸首,应该予以彻底批判和抛弃。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学者从正面来看待孔子关于女性的思想,力图重新解释儒学与男女平等的关系,在儒学发展的脉络中来理解儒学对于当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有些人看来,孔子关于女性的特定看法只是反映了在那个时代所通行的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并不占主流。有些人则进一步认为,孔孟之道中包含着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如:孔子开创了“有教无类”的普遍教育思想,提倡“为仁由己”“仁者爱人”的普适价值,这些思想中并没有任何排斥女性的观点;孟子把“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梁惠王下》)作为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学尤其是《易经》中关于阴阳互补、天地和合的思想,《礼记》中关于“男女有别”“女主内”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关于伟大女性的推崇,都蕴含着对女性价值的基本肯定。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儒家传统并没有否定女性作为人的根本价值,最起码是可以与当代男女平等的观点相通的。在当代,经过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的发展,儒学思想是可以引申出性别平等的观念和价值的,是可以成为促进男女平等的思想资源。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儒家关于性别平等的观念和实践都受到了现代性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挑战,如何在回应挑战中发展儒学,这是每一个关心儒学复兴的学者都要进行认真思考的。为了帮助我们厘清儒家思想传统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的基本倾向和思想,有效地回应当代社会发展、思想进步对儒学传统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提出问题,而且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论。正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理解和回应这样的挑战,我将进一步把儒家传统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这个问题进行分解,从四个方面对儒家传统关于性别关系思想的积极或消极论述提出问题、做出回应并进行创造性地解释,在新时代语境下,创造性改造、创新性发展儒学对于当代男女平等的意义和价值。

二、儒学传统中是否包含有男女平等的思想资源

面对这样的一个主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评价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学传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关于男女、性别、家庭、夫妇、儿女、社会分工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儒家传统发源于西周,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家而發扬光大,成为一门显学,虽然后来在战国时代后期和秦朝受到法家排挤、秦始皇的压制以及包括焚书坑儒在内的极端措施的反文化惩罚,但儒学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在西汉早期一大批儒学家执着地为恢复儒学而四处奔走,在叔孙通、董仲舒等大儒上下求索的努力下,汲取先秦多家流派的思想资源,形成新的汉代儒学,并得到汉武帝的首肯,登上帝国独尊的思想宝座,成为以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的主导意识形态。汉末的战乱,佛教的传人,加剧了深陷今文、古文之争的儒学颓败,代之而起的佛教、道教以及三教一体、三教融合盛况空前,似乎在摧毁着儒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唐代韩愈等饱学之士开始拒佛排道、恢复儒家道统,延续到北宋而成就了新儒学的兴起,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儒学大师为儒学带来了第二春,并在东亚各地广泛传播,明清时代的王阳明、王船山等继续推动儒学向生活的贴近。

在历史上儒学无疑呈现出多种形式。然而,就性别平等方面而言,似乎这一传统并没有太大的改动,仍然表现为歧视女性的多种论述。如孔子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说法,孟子关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下》)的论述,荀子关于“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的辩论,这些思想与中国以及东亚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形成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个传统的学说,儒学在男女问题上也许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时代,但我们是否可以说儒学中也包含着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或思想萌芽?比如,《周易》虽然区分了天地、乾坤,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但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角度,肯定了“坤”作为宇宙根本力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这些能不能引申出男女平等的思想,或成为论证当代男女平等的重要思想资源?

三、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在过去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中,基于儒学价值而提出的“三纲五常”被主流社会奉为圭臬。其中一个重要的伦理规范就是“夫为妻纲”。汉代及以后发展出来明确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并有《女戒》《女四书》、以及各种各样的家礼,还有自上而下提倡的“贞节牌坊”、对于“红颜祸水”的唾弃等等,形成了针对妇女全方位的否定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对女性的语言态度、行为处事、接人待物、品行修养、生活方式等等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和约束,由此衍生出传统文化中诸如“头发长见识短”“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道德偏见。对于这样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儒学传统思想是否应该负责?如果上述的伦理道德观只不过是当时小农经济社会和家庭的产物,把责任都推给儒学是不公正的,那么儒学与这些道德规范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通过重新诠释儒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伦理观如“仁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己达人”“诚信天下”等来修正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女性的负面道德,而促成男女平等的新道德观?

四、儒学传统是如何塑造出特有的家庭关系

我们知道,在农耕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这样的分工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孟子从人性上肯定了男女对于家庭形成的作用:认为“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孟子·滕文公下》)、提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是家庭社会的根本。孟子虽然接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仪,但同时认为不能把这样的“礼”僵化地运用,在特殊请况下要必须能够“权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荀子特别提到“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荀子·富国篇第十》。荀子还把“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称为“人祆”(《荀子·天论第十七》),为儒家家庭观的形成进行了论证。儒学中特别是《易经》学说中的阴阳平衡思想和《礼记》等儒家经典中所倡导的“男女有别”思想,是否能为女性在传统家庭中争取到了一些独立的地位?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或类似的男女之间家庭分工?现代家庭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还是在改变了生产方式的大农村环境里,都与传统家庭有着根本的差別,而在过去几十年奉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改变了传统家庭的结构。在这样新的语境中,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中关于家庭关系的优秀观念和价值?传统儒学中关于“男女有别”的思想在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活中是否还有积极意义?如果有,那么在什么意义上,能促进当代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五、儒学的创造性发展如何能够促进当代的妇女解放

马克思主义把男女性别平等放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中去考虑,认为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在当代社会中男女平等、女性解放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无可置疑,传统思想、风俗习惯,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女性的基本观念依然具有很大影响力,要实现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如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工作机会平等、家庭责任平等,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当代儒家正在发展传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使之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时代需求。在这样的现代化

转化过程中,儒家思想应该如何看待男女平等和消除导致性别歧视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思想因素?这关系到当代新儒学能不能为全面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提供新的思想资源。换句话说,传统儒学关于性别关系问题的理解是否还有新的诠释空间?当代儒学应该如何看待、推动性别平等在当代人生活中得到实现?

六、创新性转化儒家传统思想对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上述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儒家传统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某些方面提出了学理和法理上的挑战。我们所邀请的三位专家学者将对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人和全面的讨论和辨析,对我们重新评估儒家传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将会具有启发的意义。正如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到的,关于儒家传统与当代男女平等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如何在新的时代创造性地发展儒学传统,如何分析和理解当代女性主义哲学、伦理学等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栏笔谈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儒学关于男女平等的观点、思想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这样的思考对于儒学思想在当代如何促进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妇女解放,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专家学者的论辩对我们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引导意义,但这样的论辩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其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并在身体力行中不断探索,我们希望我们的笔谈能抛砖引玉,促进每一位关心、关注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继续对此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在新的语境、新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儒学传统,共同推动关于儒家思想与当代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与儒学思想资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