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5-16闫文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技能

闫文伟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5月6日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理念,为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树立了培养的方向[1].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把学生具备体育素养和健康第一的理念结合起来,作为今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体育素养是一种综合性文化修养,它包含个人的体育价值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习惯、体育鉴赏能力、体育品德等[2],是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特征,有助于重新定位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宗旨和使命,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进而培养具有科学体育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具有重要意义[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6所高校大学生具备体育素养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皖南医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近5年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课题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实地访谈6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和体育教师,获取各校对大学生体育素养教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对调查的高校大学生(不含体育专业学生)发放“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各100份,共计600份,回收590份,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97.6%.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绘制所需表格为分析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提供数据支持.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片面

表1 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认知情况(n=576)

体育价值观是个人对体育价值的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98.2%的学生选择运动促进健康,表明体育运动在高校大学生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动与健康正相关,运动健身基本效果已形成共识.61.8%的学生认为运动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基本部分,通过体育活动使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观等方面得到提高,进而融入群体,融入社会,从侧面反映出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大学生的社会体育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56.5%的人表示运动能提升人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体育比赛和活动中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对专注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同时使大脑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适当的压力水平,都是大脑神经发达的外在表现,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41.1%的人认为运动充实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表明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得到学生的认同.体育塑造完善人格作为体育的核心价值只得到33.5%的学生认同,体育的价值是通过育体,进一步育智、育心、育德,是全人的教育,能有效实现“体魄与人格并重”.另外21.5%的学生选择运动有风险有恐惧感和运动影响学习,这种错误的认知使他们成为体育的弱势群体,体育工作者要重塑他们的体育价值理念,使之体验运动的乐趣,学会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4].

2.2 高校学生体育知识匮乏

表2 高校学生对体育知识知晓情况(n=576)

体育知识是体育素养的重要基础,体育知识储备的多少反映出学生参与体育兴趣的高低.体育知识包括基本的运动常识,体能与技能锻炼提高知识,专业知识,体育文化,体育保健康复等等.表2的调查表明高校学生体育知识匮乏,通过12年学校体育教育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如身体锻炼前要做热身活动,给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的体育活动,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让机体逐渐安静下来,以免造成对心脏的伤害等.54.8%知晓体能与技能提高方法知识,如长跑能有效提高体能和耐力,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练习可以增强上肢力量,腰腹力量训练可以通过仰卧起坐和收腹跳.弹跳练习手段如跳绳、摸高、纵跳等,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43.7%的学生了解重大体育比赛活动的竞赛规则和解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这些专业文化知识可以激起自身对运动参与的意识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有23.9%的学生具备自我体育健康管理知识,能根据自我身体状况,面对身心健康等问题时,采取不同的体育手段,有计划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解决身心疾病问题.此外约86%不懂运动损伤预防自救知识,在运动过程中的不懂运动损伤的发生,不能有效保障自我安全,这将阻碍自身积极参与的运动.

2.3 高校学生具备体育技能且水平较低

表3 高校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调查(n=576)

体育技能指运动中掌握以及有效地完成专门体育动作的能力,体育技能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5].表3的调查表明有60.1%的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33.8%的学生掌握3项以上体育技能,学生掌握多项运动项目的锻炼手段,建立较多运动技能储备,为个体全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1%的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这部分学生有自身体质健康的原因和不良的体育价值观的因素导致学生体育行为出现偏差,今后要针对他们加强体育教育功能的引导,以兴趣为出发点参与体育运动,收获健康和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表4 高校学生体育技能自我评价调查(n=576)

体育技能水平是体育素养的具体体现,调查把技能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学懂、学会、会学阶段.33.5%的学生选择技能水平较低,处于学懂阶段,只是基本掌握体育技能.51.7%的学生处于学会阶段,使技能合成为能力,体育技能成为锻炼身体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手段.14.8%的学生真正具备运动技能,在运动过程中能自我调控和完善,展示自我,形成良好习惯和能力品质,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

2.4 高校学生体育习惯尚未形成

体育习惯是个体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体育锻炼行为.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体育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体育习惯方面主要从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两方面做了调查,结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 高校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情况(n=576)

表6 高校学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情况(n=576)

以上的调查表明,高校学生体育日常锻炼情况不容乐观,喜欢体育运动并经常参与锻炼的占14.8%,每周体育锻炼3—4次数占19.4%,而每周体育锻炼1—2次和每周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约占总体的65.8%,结合表6学生体育锻炼时间,86.5%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在1 h以下,或者说他们留给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这与国家规定“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我国体育总局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次以上且持续30 min以上时间,才算体育人口,那么安徽省高校学生只有约34%的人符合国家体育人口的标准,情况比较糟糕.可以看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贯彻实施和学校体育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但还有约76%的学生缺乏规律运动,表现出随意性、间断性,良好的健身习惯尚未形成.

2.5 高校学生体育鉴赏能力不足

表7 高校学生体育鉴赏能力情况(n=576)

体育鉴赏是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和体育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产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调节人的心理和情绪,能陶冶情操,激发潜能和保持运动的热情,使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6].通过表7的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欣赏比赛的出发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关注体育明星个人魅力的学生最多占79.5%,可见由于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传播,明星效应是学生关注体育比赛的重点.其次是欣赏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占调查总人数的65.1%,因为运动的水平欣赏竞技体育比赛.体育精神是运动员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体育精神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调查人数占总比率的41.3%,同时,也有23.1%同学欣赏体育的主要出发点是喜爱体育比赛形式、过程、氛围,选择欣赏运动员在比赛中战术运用的比率较少,仅占10.9%,反映出大学生专项理论知识的匮乏,不了解运动项目竞技特点和技战术,大多数属于看热闹的范畴.由此可见安徽省高校学生体育欣赏能力不足,对于关注的某些运动项目的理解,停留在较表面和感性的层次上,体育比赛,不仅是赛成绩,更是比精神,运动给观众展示出自然之美,体育的美,生命的美,同时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以及挑战自我的思想作风和团队意识.

2.6 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整体水平较好

表8 高校学生体育品德情况(n=576)

体育品德是在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和体育有关的社会活动中个人所表现出的思想道德品质[7].通过表8的调查可以看出69.9%的学生尊重他人的体育兴趣爱好,63.4%的学生不歧视体育能力差的同学,说明高校学生多数具有尊重、坦诚、宽容、互爱等品质,展现出参与体育的团结友爱目的.73.9%的人遵守规则,服从裁判,67.3%选择体育比赛中不故意伤害他人,说明大学生行为符合体育道德,坚守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不报复伤害对手,通过公平竞赛达到超越自我,实现卓越目标.62.3%有团队协作、公平竞争意识,54.2%的学生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说明大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真正作用和目的,体现出体育教育的精髓,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定向,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44.3%能自我控制情绪,规范自己的言行,谦虚地接受胜利,有风度地承认失败,表现出文明礼貌新风尚.

3 对 策

3.1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导向,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

体育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同时还能陶冶人的心智,完善学生的人格,有效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运动中学习社会规则、学会与人分享、合作和竞争的重要途径.

3.2 利用多种方式普及和宣传体育及健身知识

通过校园网、校广播、班会、讲座、墙报等形式,或发放简洁、大众化的全民健身科普书籍,加强宣传和普及体育知识,理论结合实践进而指导自己的体育健身行为.

3.3 强化体育课内、课外有效联动,提升技能水平,培养锻炼习惯

严格按选项课程技能标准开展教学,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课外针对全体学生根据不同的技能水平和群体定期举办各类项目比赛、班级运动会等,以赛代练,全面提升体育技能,进而促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

3.4 打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升鉴赏能力和道德修养.

使体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等活动,使体育逐渐深度融入大学生活,使广大学生在参赛和观赛中理解体育文化,提高他们的体育欣赏能力和体育道德修养.

3.5 加强师资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是学生形成体育素养和提高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角色的重新定位,更新知识结构,加速理论学习成果与素质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

[3]陈琦.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J].体育学刊,2002,9(6):12-14.

[4]王芬.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的对策初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7(4):565-567.

[5]雷飞.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探讨[J].体育世界,2010(5):56-57.

[6]林霞.沈阳市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沈阳体育学院,2010.

[7]费书全.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现状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技能
高级技能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画唇技能轻松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