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的山水新境
2018-05-16范迪安
□ 范迪安
刘云创作过程
在中国画的时代发展这个课题面前,刘云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并长期坚持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美术变革的热潮以来,他就具有将西画与中国文化和传统精神相融合的意识,在后来转向中国画的历程中,他更是在学理上融贯中西,将油画浓郁的色彩和厚重的质感带入笔墨。从对山水画的历史渊源的研究到个人胸襟的抒发,从他内心世界的充盈到个性语言的建构,刘云的中国画创作始终透露出自觉的文化意识、深度的学术思考与严肃的艺术态度。在我看来,刘云的山水画创作有三方面突出特点:
刘云 灵山秀水烟雨中 100×35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其一,作为生长和工作在湖南的画家,他笔底描绘的多为空濛清润的湖湘山水。对于山水画家来说,作画必须首先进入山川林木之间,以熟悉万般情景,然后才能将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随笔一落,自成天蒙。湖湘景致的千姿百态是刘云所熟知的,平原丘陵、茂林山田、溪湖泉石,都在他笔下呈现出自然山水的脉脉温情。他长期坚持写生,面向自然体会山光水色的变幻和万物生态的灵动,从实境中取景,转为画中之境,在笔线墨韵中构建了一种与自然山川神往心会的深幽意趣。可以看出,他的山水图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韵致,但刘云并未将自己所熟知的景象平移于画面当中,而是在感受自己所熟悉的丘壑山野的同时,又努力与之拉开距离,以某种陌生化的视角与自我身处的山川交融互通,在动笔时与其说是取景造像,不如说是取意造境。例如湖南典型丘陵地形的表现,以及水塘中波纹的处理,他都更像是一个“局外人”,以初见此景的心境和眼光对山水树石进行重新阐释,在远与近的循回往返间,画出了一方别具感受的梦里家山。
其二,以静谧温润的色泽通向心灵的田园。刘云其人具有很强的理性意识,这一点从他的画中就可以看出。他始终在追求一种含蓄隽永的表达和某种具有秩序感的布局,在咫尺方寸间将山体、云烟、树石、矮屋等元素进行空间的组合与重构,将丘陵形象的具体塑造与水墨氤氲式的半抽象表达融为一体;在色调的运用上,可以看到他将水墨山水语言与青绿山水形式相结合的探索,以解前人未达之题。在墨色的基调上,辅之以暖黄、赭石、石绿等色彩,与墨的层次、笔的疏密和物象的塑造形成有效的互通关系,很明显,这一色调的选择是对于“家园”最好的视觉化阐释。这种颜色关系的处理与刘云早年油画专业出身的背景也有很大关联,在绵密、厚重的晕染中保持颜色的饱满,也使画面在多层墨色中形成通向远方的景深,营造出心灵向往的空间。由此可见,刘云的创作状态是一种心田的耕耘,在组织与管理工作之外能够沉潜入境、身心入静,在灵山秀水间作精神的漫游,这是他从现实家园走向心灵家园的精神路径,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自身回归单纯状态的内在表达。
其三,独特的画面形式结构体现了既具传统精神又蕴含当代体验的丰富意涵。形式构成的观念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变革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很多山水画家来说,这一问题亦成为不可回避的命题。在刘云的画面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师古与创变互化相生的痕迹,从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经营布局,到当代艺术强烈的图式风格,体现为山水树石的块面性穿插和拼贴式的视觉营构。在刘云的画中,大面积团块的结构与部分留白形成鲜明对比,克服了写实与抽象的矛盾,通过“实”与“虚”的处理,使他的作品由“实景”脱胎到“情境”,这种传统文化的视角结合现代艺术的构成观念使得刘云的山水画创作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树立了独特的风格标识。
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山水画是摆在中国画坛的学术课题。刘云的山水画创作以信守、静谧的心态容纳万物,在冷静的秩序感中寻求山水的变幻灵光,于凝神之际释躁心、迎静气,更重要的是,他在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背景后达到形式语言的当代转向,在传统内涵中出其新意,在当下生活的鲜活感受中表达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山水作品,用诗意化的方式实现了当下自然山水与精神家园的交织。
刘云 灵山有韵 68×45cm×4 纸本设色 2016年
刘云 秋水瑶池映山影 97×60cm 纸本设色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