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原因分析及人性化护理
2018-05-16刘晓燕
刘晓燕 钱 花 王 菲
一般情况下,精神障碍患者因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极易发生暴力、出走、消极自伤等突发事件,特别是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入院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适时给予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是指使用保护约束带将精神障碍患者固定约束在病床或座椅上,限制其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是带有强制性的医疗保护措施[1~2]。由于在约束期间,往往会使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反应、躯体损伤等情况,因此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期间,应采取相关护理措施。但是,由于传统的护理措施未针对被保护约束患者的具体原因而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比较大。而人性化护理能够依据被约束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2015年12月-2016年9月,在本医院住院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中保护性约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疾病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保护约束指征,且与患者家属签署保护约束知情同意书;医生开具医嘱。排除标准: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②分组的方法: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80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0例和常规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3.23±11.95)岁,患病类型为:精神分裂症28例,心境障碍9例,其他3例;常规组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2.85±12.37)岁,患病类型为:精神分裂症25例,心境障碍8例,其他7例。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保护性约束原因 住院患者被保护性约束的首要因素,在入院时大多数都表现出不愿意住院的情况,需由家属或他人哄骗、强制入院。另外,由于患者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常常会出现暴力行为、行为紊乱、抗拒治疗、出走行为、消极自伤等状况。再者,患者被保护约束时极易出现愤怒、逆反、焦虑、约束部位损伤等状况。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使用传统直线型约束带,在保护约束期间,加强日常生活料理,引导患者穿衣、洗漱、看护进食及服药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为:①使用改良后新型腕部约束带(我科自主研发的,于2015年12月已成功申请专利,专利号为ZL201520567553.5),使用前对护理人员进行保护带操作技能培训,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传统直线型约束带缺点:松紧度不易把握;约束过紧导致患者约束部位压痛、皮肤受损,约束过松会造成患者肢体挣脱,达不到保护性约束的目的;舒适度低。新型腕部约束带的优点:腕圈贴着皮肤粘合,松紧度易掌握;绑带穿过扣眼打结可防止患者撕开,约束牢固;腕圈里层为棉织品,贴近病人皮肤,透气性好。约束带宽约6 cm,与皮肤接触面宽且平整,病人感觉舒适,不会产生压痛;操作迅速,能快速控制兴奋躁动患者腕部,仅需3秒。②在患者刚入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保护性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与家属签署保护约束告知书。遵医嘱使用保护约束带,必要时短信告知家属,避免发生医患纠纷。③严格执行保护约束制度、流程及质量标准;患者病情改善时,选择逐步解除约束带的方法,可先松开肩部以观察患者的合作程度,再解开踝部,最后是手部,同时配合语言疏导。④约束患者需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保持约束肢体功能位,约束带松紧度适宜,经常检查被约束部位的皮肤有无擦伤及受压情况,注意观察保护部位局部皮肤的颜色和血液循环情况,每1~2小时放松调整体位和姿势,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引起压疮等意外。⑤加强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减少患者愤怒、焦虑、逆反的心理。同时避免不良的语言刺激,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的不良情绪逐渐好转。⑥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加强基础护理,引导患者穿衣、洗漱、看护进食及服药等。⑦保护性约束患者与非约束患者需分开,避免不必要的伤害。⑧详细记录患者被保护性约束原因、约束次数及时间、约束后发生不良情绪和约束部位皮肤情况等,以便为后期护理以及治疗提供依据。
1.4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保护性约束次数、时间、约束部位损伤等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1.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而数值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并通过t检验;分类变量使用百分率描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分析 两组患者80例中,因暴力行为而被保护性约束的患者35例,行为紊乱者27例,拒绝住院者22例,抗拒治疗者21例,出走者17例,消极自伤者5例,因其他因素而被保护性约束的患者3例,见表1。
表1 80例患者被保护性约束原因分析
2.2 两组患者被保护性约束的次数以及时间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后,此组患者保护性约束次数、约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0例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被保护性约束的次数及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被保护性约束的次数及时间对比(±s)
组别 n 保护性约束次数(次)保护性约束时间(h)观察组 40 4.10±2.01 35.38±18.03对照组 40 5.35±3.16 47.03±25.60 t-2.112 -2.353 P< 0.05 < 0.05
2.3 两组患者约束部位损伤状况对比 观察组40例患者中出现约束部位损伤的为4例,损伤发生率为0.1%,对照组40例患者中出现约束部位损伤的为8例,损伤发生率为0.2%,对照组相对于观察组约束部位损伤的相对危险度RR=2,表明对照组出现约束损伤的概率是观察组的2倍。见表3。
表3 不同约束带与约束损伤的频数分布表
3 讨 论
在男性精神科病房中,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经常会发生暴力、行为紊乱、出走、消极自伤等行为,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常用的措施之一[3~4],尤其针对部分有暴力冲动、消极自伤倾向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有利于保护全体患者和医护人员,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5]。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暴力行为和行为紊乱者占被保护约束患者总数的77.5%,而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措施时,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状况,从而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影响,可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理解,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纠纷。为了减少使用保护性约束引起的护患纠纷等,需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被保护性约束的次数及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本文主要对传统常规护理以及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被保护性约束期间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出现约束部位损伤(如皮肤擦伤、局部肿胀、疼痛)相对危险度增大,造成患者治疗时间可能延长,护理难度增大,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不满情绪。而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同时提供人性化护理措施,却能有效降低约束部位损伤的发生率,并能减少被保护性约束的次数、缩短被保护约束的时间,有利于患者治疗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栗克清,刘杰.精神科暴力管理技能与技巧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
[2] 褚丽红,陈文琪,洪善娟,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6):551~553.
[3] 陈兆红,张燕红,宗薇,等.优化保护性约束流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束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3):4225~4227.
[4] 施忠英,陆惠,李萍,等.住院精神病病人保护性约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35):3212~3215.
[5] 宋细莲.人性化措施在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