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德县牧羊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

2018-05-15朵德英刘锦文

科学与技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牧羊昆仑矿床

朵德英 刘锦文

摘要:牧羊沟金矿床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城300°方向、直距42km处,行政区划隶属同德县巴沟乡、巴水乡管辖。是东昆仑地区近些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但目前对该矿床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笔者在详细野外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牧羊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了牧羊沟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希望为该地区接下来的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牧羊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微细浸染型金矿

牧羊沟金矿床是东昆仑地区新近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东至柴达木盆地,西至阿尔金造山带,近十多年以来,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量的地勘单位以及科研院所在该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矿床。由于金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该地区金矿的研究进展一直以来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1区域和矿区地质特征

研究区地处东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与鄂拉山北西向構造带交汇部位,属共和三叠纪断陷盆地,北以柴达木盆地北缘—青海湖南山—天水—商丹古缝合带与祁连造山带相接,南以东昆南—阿尼玛卿—文县—勉略古缝合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相邻(图1)。东昆仑造山带的北部主体及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加里东构造带突然中断在鄂拉山西侧,而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线西延至多禾茂断裂带附近倾没“消失”,现今地表地质特征上表现为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的一个“缺口”区,即所谓的“共和缺口”。在成矿区带划分上属共和—同德金、银、铜、铅、锌、砷、锑、汞等多金属成矿区,为西秦岭成矿带在青海省内的西延部分。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石炭系下统-二叠系下统中吾农山群、三叠系中统隆务河群、侏罗系羊曲组,其间为第四系覆盖。三叠系中统隆务河群为区域上出露的主要地层,可以分为四个岩性段,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以及泥质板岩等。区域上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走向以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北东向为主。近东西向构造控制了区内三叠世复理石碎屑岩的形变以及印支中晚期岩浆的侵入活动,构造主要为牧羊沟背斜。区域上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小,分布于北西向构造带内,以印支期酸性花岗闪长岩为主,此外还发育中酸性-酸性花岗斑岩脉、更长斑岩脉、闪长细晶岩、斜长细晶岩脉、石英斑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等。这些岩体出露面积虽然较小,规模不大,但对后期成矿活动起着较大的影响。

牧羊沟金矿区位于牧羊沟河中游,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长石砂岩、硬砂质长石砂岩、长石粉砂岩等。由于受印支期东西向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线方向基本上呈近东西向。褶皱构造较发育,以牧羊沟背斜为主,同时伴生一些层间小褶曲。断裂构造大部分以层间挤压破碎带的形式产出。矿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印支期的花岗斑岩脉、花岗闪长岩脉,脉岩成群分布在牧羊沟两侧地层中,脉宽0.5~10m,长十几到几百米不等,最大一条达6km,脉岩顺地层产出,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矿床地质特征

2.1围岩蚀变

牧羊沟矿床赋矿围岩蚀变的种类可分为原生热液蚀变和次生蚀变两大类。原生热液蚀变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毒砂化、硅酸盐化;次生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等。其中黄铁矿化,硅化、毒砂化,褐铁矿化与金矿关系密切。以上各种蚀变叠加共同形成蚀变带,分布于层间挤压构造破碎带中及围岩两侧,在空间上蚀变带与破碎带分布基本一致,可见破碎带控制着蚀变带的生成和分布,而蚀变地段的含金量一般都较高。蚀变越强,矿化程度就越高;蚀变越弱,矿化程度就越低,二者成正相关。

2.2矿石类型

按照矿石的成因,可以将其分为碎裂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石,以前者为主。碎裂蚀变岩型矿石中石英脉亦较发育,金品位变化与岩石碎裂蚀变程度和石英脉成正相关关系。碎屑蚀变岩由炭质板岩角砾、砂质板岩角砾、细小岩屑及粉末状物质组成。该矿床矿体多数为此类型。

2.3矿体特征

牧羊沟金矿区可以分为南北两个矿带,产于牧羊沟背斜南翼的矿体为南矿带,北翼为北矿带。SM2-2矿体位于南矿带,是牧羊沟金矿床的主矿体之一,矿体长335m,厚度0.8~16.46m,平均厚度7.3m,Au品位1.01×10-6~20.3×10-6,平均品位为4.27×10-6。矿体呈透镜体状产出,倾向130°~180°,倾角50°~65°。矿石类型属蚀变岩型,蚀变类型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辉锑矿化、毒砂矿化和碳酸盐化。NM7-1矿体是北矿带中最大的矿体,长460m,矿体厚度1.14~8.21m,平均厚度3.33m,Au品位1.03×10-6~38.4×10-6,平均品位6.78×10-6。矿体总体呈似层状,在走向上出现分支复合、膨胀狭缩现象,形态变化大。矿体倾向335°~350°,倾角25°~40°,随地层和构造破碎带的产状变化而变化。矿石类型属蚀变岩型,蚀变类型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3矿床成因分析

矿床成因研究一直是金矿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内外学者对微细浸染型金矿进行了十分详尽的研究,并确定了在青海东部地区存在以加吾大型金矿为代表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这些矿床的共同特征是:(1)成矿较为集中,并且矿床分布具一定局限性;(2)矿化形成于沉积岩中,或产于断裂中,与构造关系密切;(3)成矿深度为浅-中等深度,多介于2~4km之间;(4)构造、围岩和深部流体控制着金的矿化;(5)围岩岩性一般呈还原性;(6)金主要呈微细粒或单原子状态自由金存在,与黄铁矿、毒砂和砷黄铁矿密切相关;(7)成矿流体通常为低温浅成流体,多来自大气降水或建造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低于300℃,属改造热液成矿系统。

牧羊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与东昆仑的衔接部位,受印支期区域断裂的次级褶皱构造、复理石浊流沉积地层、印支晚期中酸性岩脉控制,其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明显。牧羊沟金矿体上、下盘围岩均为浅变质的砂质、泥质碎屑岩,其上盘岩性以长石石英粉砂质杂砂岩为主,下盘岩性以炭质板岩为主。原生矿石中的金以次显微金形式、氧化矿石中以银金矿赋存于含硫化物矿物。将牧羊沟金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构造特征以及围岩蚀变等特征与微细浸染型金矿特征对比,并将牧羊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加吾大型卡林型金矿特征进行相应的对比。综合本文所述牧羊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发现牧羊沟金矿床与一般卡林型金矿的地质特征极为相似,显示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特征,为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4结论

4.1牧羊沟金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牧羊沟背斜核部及两翼的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构造破碎带中。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总体走向60°~80°,倾角一般50°~75°。一般构造破碎蚀变带厚度大,且破碎程度强的部位,有利于成矿。

4.2金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隆务河群第二岩性段,含矿断裂破碎带主要位于炭质板岩、砂质板岩与砂岩的接触部位。

4.3矿化岩石蚀变较简单,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与金矿关系密切。蚀变越强,金矿化就越强;蚀变越弱,金矿化就越低。

4.4综合分析认为牧羊沟金矿床应属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丰成友,张德全,李大新,等.青海东昆仑造山型金矿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J].地球学报,2003(06):593-598.

[2]丰成友,张德全,王富春,等.青海东昆仑复合造山过程及典型造山型金矿地质.地球学报,2004(04):415-422.

[3]伊有昌,焦革军,张芬英.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铁钴多金属矿床特征[J].地质与勘探,2006(03):30-35.

[4]李世金,孙丰月,丰成友,等.青海东昆仑鸭子沟多金属矿的成矿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2008(07):949-955.

(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

猜你喜欢

牧羊昆仑矿床
苏武牧羊
跨越昆仑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茄子花
云南省铜矿床类型分析及找矿问题探究
浅析获各琦1号矿床深边部找矿思路及工作方法
广西桃花金矿找矿标志及找矿靶区研究
牧羊少年
昆仑投名状
修道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