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跳单绳基础技术解析

2018-05-15孙贵龙

体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单人跳绳

摘 要:跳绳是一项受众人群广、器材简单、场地要求低、安全性高的运动项目,被列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各省市体育中高考的测试项目之一,在中小学体育运动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练习跳绳基础技术动作,本文科学地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从作者长期经历出发,分析了跳绳绳长、脚落地姿势、躯干姿势、手位姿势等,图文并茂地解析跳绳基础技术动作,全面地阐述跳绳基础技术动作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关键词:跳绳;单人;单绳;基础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3-0075-02

大多数人儿时都曾参与过跳绳运动,但跳法与姿态可谓参差不齐,极少有人能够掌握科学的跳法、正确的身体姿势及跳绳器材的持法。跳绳运动是机械地重复同一周期性动作,需要参与者眼、手、脚和躯干多关节协调配合,是一项综合测评人体形态发育水平、身体匀称度及身体综合素质的运动项目。近年来,跳绳运动被列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辽宁、重庆等省市学生体育中高考测试项目之一,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运动项目之一。因此,建构正确、科学及合理的跳绳教学与训练方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单人单绳问题

在近几年各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与实践中,经常被基层体育教师问及:跳绳是一项伤膝盖的运动吗?绳子多长才是最适合的?为什么学生跳绳根本坚持不了1分钟?为什么学生跳绳总是错(或失误)等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将系列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如下:(1)姿势问题;(2)技术问题;(3)器械问题。器械问题可以通过直观的硬性指标加以调整或置换来解决,如绳长、使用器械類型等。姿势问题可以通过标准姿势加以更正,但一切的纠正都是建立在练习的基础之上,如脚如何着地、手臂位置及如何持器械等。技术问题可通过错误纠正和辅助练习等教学方法更正,如交叉动作不顺、转身动作不连贯等。所有的问题可以归结于跳绳基础技术未形成,造成一系列技术、姿势等问题的产生,如果根基牢固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二、单人单绳正确姿势分析

1.跳绳绳长

跳绳运动发展至今,仍无放之四海皆准的数值来规定不同人群适宜的绳长。参与者不同身高、不同体型、不同技术等等,都是影响个体绳长的重要因素。

(1)标准绳长

人体美学专家认为,以肚脐为界,上下身比例应为5∶8(最佳是0.618),符合“黄金分割”定律。[1]跳绳运动是绳子围绕人体做圆周运动,以髋为圆心(轴),一半绳长为半径。[2]因此,参与者单脚踩绳,双手至髋部,此时,该绳长为标准绳长。但是,标准绳长是建立在极为成熟的技术技能(跳绳运动员)基础之上,绝大多数人不适合此绳长。(图1)

(2)初学者绳长

原始技术动作是初学者在无人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适应运动技术情况,形成非正式体位。然而,长期周而复始的技术定位,促使个体适应非正式体位,极为不适应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学人员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非正式体位重新建立技术动作。长期从事跳绳教学与实践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双脚踩绳,双手至腋下,该绳长为初学者长度。

(3)大众绳长

大多数跳绳运动参与者在初学基础上,经过漫长时间的训练,可成为一名技术成熟的跳绳运动员。在此过程中,随着技术地不断成熟,参与者的绳长会逐渐变短,无限趋向于标准绳长。因此,大众绳长是介于初学者绳长和标准绳长之间的长度区域。

2.脚落地姿势

跳绳者落地姿势是决定是否损伤膝盖的主要影响因素,前脚掌着地能有效地分解力,减少膝盖损伤,是大多数跳绳者认同的观点。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分析(图2),前脚掌着力给地面力F=mg(g为常量,m为体重),地面反作用于前脚掌F1,根据物理学力的相互作用原理F1=F=mg。这是作用力F1在前脚掌开始第一次分解(图3),最终F2传至脚踝进行作用力的第二次分解(图4),形成F3经胫骨传至膝盖。因此,F1(或F)经两次分解,传至膝盖的力已远远小于身体作用于地面的力,某种程度上跳绳比自然行走对膝盖的力要小。从运动生物力学视角分析,跳绳“前脚掌着地的姿势损伤膝盖”的言论就不攻自破。

3.躯干姿势

躯干是人体核心部位,躯干的稳定性直接决定身体姿态和技术动作的稳定性。通常根据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躯干体位。跳绳参与者因不同项目、不同难度动作、不同技能选择搭配等因素,形成各不相同的躯干姿势。一般初学者为保证正确技术动作快速建立,通常采用躯干保持正直或微前屈。

4.手位姿势

跳绳者手位姿势在跳绳技术动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1分钟练习过程中,后15秒学生手摇绳速度跟不上脚跳绳速度。并非学生跳不动,而是手臂摇不动。那么摇绳到底是大臂、小臂还是手腕?影响摇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图6是当下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跳绳姿势,以肩关节为轴,抡大臂发力。[3]首先,肩关节成为唯一的支点,在点、线、面三者之间,一点为支点幅度较大,但稳定性较差;其次,抡大臂发力带动绳体做圆周运动,动作幅度较大,耗费体力;最后,随着体力的下降,手臂逐渐上抬,绳子的运动轨迹圆心上移,导致相对绳体较短,容易失误。如图7所示,①大臂靠近肋骨,这样肩关节和肘关节形成“两点一线”轴心:一方面可以保证动作幅度小,相对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手臂靠近躯干,可以借助躯干力量,更加省力。②小臂下垂进一步降低圆心,缩短绳长,省时省力。③大臂和小臂姿势固定之后,手腕成为绳体运动的主要发力点,绳体运动幅度小,能量消耗低。因此,正确单绳手位姿势应是大臂靠近肋骨、小臂自然下垂和用手腕摇绳发力。

三、单绳基础技术动作教学与训练方法

单绳基础技术动作是跳绳运动的根基,根基不牢固又何谈跳绳技能和技术的提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是有效学习跳绳技能的根本,也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

1.比较法

第一次接触跳绳的学习者,完全没有正确跳绳动作的概念。先让学生自主练习30次,在学生群体中选择较好的学生和较不好的学生各一名展示,最后教师动作示范,比较教师与两位学生动作姿势的不同之处,并逐一对比分析。

2.讲解示范法

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并讲解脚落地姿势、膝盖姿势、躯干姿势、手臂姿势、摇绳姿势等,强调手臂姿势和摇绳姿势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分解练习法

组织学生徒手练习跳跃,要求前脚掌着地,且保持躯干直立或微前屈的姿态,练习4组(每组2个8拍);主要目的:让学生学会脚落地姿势和躯干姿势。组织学生单手摇绳,保持前脚掌着地和躯干直立的同时手腕摇绳,练习4组(每组20次摇绳);主要目的:让学生学会手腕摇绳。组织学生单手摇绳,维持前脚掌着地、躯干直立和手腕摇绳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大臂靠近肋骨且小臂自然下垂,练习4组(每组30次摇绳,可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安排训练量);主要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跳绳基础技术。

4.辅助练习法

手臂打开跳绳是初学者普遍的姿势,语言的强调并不足以迫使学生改变原有错误的技术动作,需借助外力来强迫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4]。如图8所示,借助绳子等外力,将学生上臂与躯干捆绑一起,迫使学生上臂无法上抬。练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手腕摇绳,正确掌握手腕发力点与发力顺序。

5.循序渐进法

在保证学生身体状况与体能良好的状态下,根据学生技能提升的快慢,逐渐增加难度与负荷,使学生运动技能遵从科学规律逐渐提升与完善。[5]第一阶段:先徒手练习前脚掌落地、躯干保持正直(或稍前倾)、大臂靠近肋骨、小臂自然下垂及用手腕,集体统一练习4组(每组2个8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适当加量;第二阶段:一只手摇绳巩固第一阶段技术动作练习,集体统一练习4组(每组2个8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适当加量;第三阶段:双手正常摇绳和双脚跳绳,集体统一练习4组(每组1个8拍),部分手臂张开的学生采用辅助练习法(教师用语言重点强调:大臂夹紧、小臂自然下垂和手腕搖绳);第四阶段:该阶段为强化巩固阶段,集体统一练习4组(每组2个8拍),教师用语言重点强调:大臂夹紧、小臂自然下垂和手腕摇绳(部分手臂仍张开的学生持续第三阶段辅助练习法);第五阶段:完善提高阶段,主要重点纠正学生的小错误(如双脚分开等)。[6]

参考文献:

[1]田文秀.人体上下肢长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60-61.

[2]韩耀刚,刘树军.跳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

[3]李文记.校园舞蹈类及花样跳绳教学与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1.

[4]刘树军.花样跳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6]孙贵龙,于洋.浅析跳绳教学中动作技能反馈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4):96-97.

[7]孙贵龙,蔡世昌,于洋.探析中国跳绳竞赛规则的变化[J].体育科技,2015,36(2):46-48.

猜你喜欢

单人跳绳
韩国“单人洗浴店”生意火爆
跳绳的起源
韩国单人家庭占比首次超过30%
与外隔绝
明明的帮助
NO.10 跳绳
韩国:“单人族”猛增
宝宝鸭跳绳
跳绳比赛
超轻型单人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