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探寻

2018-05-15陈昌福杜晓红

体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中小学对策

陈昌福 杜晓红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真正落实武术内容,发挥武术在本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价值,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教什么”,这也是困扰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难题。笔者以“教什么”的认识立场为讨论主题,基于“怎么教”的方法选择简要阐述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启开广大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的真义讨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3-0035-02

一、基于武术动作技能的基本层次,建构中小学教学内容基本框架体系

中小学武术教学在大班额(人数多)、学时少、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等条件的限制下,的确难逃“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效果,操化现象严重。那么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又该怎么教呢?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经验来看,从小学到高中武术内容适于开展的形式是发展变化的,从武术套路到攻防实用性的变化也基本体现了学生思想认识的差异性。根据学校武术可以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方法,本研究以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为依据,基于中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和身体素质特点,对学校武术内容及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层阶分析,初步建构了武术教学内容三个层阶的框架体系(表1)。

根据以上设计,整体来说学校武术教学应遵循“易学易懂、实用趣练”的原则,根据学生各个学段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少量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武术动作,既可单练并体验攻防技击,亦可串联成小套路,既体现一定的武术攻防特点,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实际效果。在具体教法运用上体现出“重在练法,体验打法”的特点,结合动作的攻防目的来讲解发力特点与应用方法,可运用一些教具让学生体会技术方法及击打效果。有调查显示,“68%的中小学生认为打击目标的感觉特别好”[1],“63%的中学生喜欢打靶练习带来的真实场景感受,还有对感觉的及时反馈,可以使其切身体验到发力的过程。动作更有目标,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发力感觉”[2]。而且在攻防技击运用与习练的情景教学中也更易渗透武礼、武德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授与拓展。

二、開展基础体验型武术动作技能的学练,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身体综合素质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身体运动素质尚处于发展初期,肌肉力量、速度、耐力等还比较弱,理解力也有限,因此小学生的武术动作很难打出“劲”来。而且一般学校的武术课学时很少(0~10学时),因此小学阶段的武术只能以少量基础性技能的学习体验为主,其实际教学价值是运用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来增强小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发展其身体控制能力和本体感觉,对武术有个初步认识和体会,激发和保持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在实际的小学武术教学中,可以遵循“简单基础、量化目标、体会攻防”的教学策略。为了避免单调的动作模仿,有些动作可以给出时间长短、高度等具体量化目标,有些可创造性地利用废旧物品或手靶进行击打练习。内容方面,比如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可让学生接触一些武术基本功,如身体柔韧性、正踢腿、弹腿、向前的冲拳、掌法等,步型可选用相对简单的马步为主,内容不宜过多,练习方法可以灵活变化。再比如在教单一的冲拳手法时,在让学生基本感知冲拳动作要领的前提下,可以两人或几人一组,先原地击打废纸板、手靶等目标,再变化为左右上下不同方位(小幅度)移动目标的击打。甚至可设计一些效果夸张的方式,如由教师手持旧报纸让学生击打,小学生的发力会有明显提升,打破纸张的成就感也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如此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练习体会冲拳的技术要领,体会发力方法,还适当发展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躲闪能力,增加了练习趣味性,并且结合“打”来引申武德武礼、武术历史文化也会更顺理成章。至于武术动作姿势的规范性虽然也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示与要求,但标准的武术姿势并不是在学校体育课上短期可以练就的。整体上这种从武术动作的攻防出发,注重兴趣培养的一阶小学武术不仅在认识上明确了武术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清晰了“怎么教”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透析基本进攻性武术动作技能的掌握,探究内隐的动作技术原理

其实,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好的初中学生来说,现有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他们学起来并不太难,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激发其持久的武术学习兴趣,帮助其设定并达到一些练习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经常会琢磨“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么做有什么用”等问题,而且由于武术自身所具有的神秘性在教学中则更需要解释说明类似的问题。除了要讲授每个动作技术“是什么”,还需讲解“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怎么用”等,这就涉及动作技术的要领和方法原理。其实如龚鹏程先生所言:“武以尽力,就是要穷极身体所能表现的力量,达到搏击的目的,其能开发身体每一个部位,原理是一样的。”[3]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如何发出更大更有效的“力”是武术的重要技术技巧,如果动作体现不出一定的进攻性发力,那所谓的“打”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因此,在初中生对武术动作的外在姿势有一定掌握后,与之相关的武术技术原理和规律则是为学生指明方向的内在驱力,或者说这里的“内在”更像我们常常说的“学法”,如“以气催力”“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等具体方法,是武术基本技法和武术动作技能形成的普遍规律。

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武术学习的基础上,初中阶段在学习提高技术动作的同时逐步渗透相关动作技术的原理分析,可使学生所学技术动作朝着武术功力和初步形成武术运动技能的方向发展。如怎么使马步冲拳更有劲,如何能运用弓步蹬腿的力量提高冲拳的力度,提膝砸拳怎么使劲,如何让弹腿或蹬腿更有力度和速度等。又比如防守的基本方法,如在两人的对练中,进攻者抓住防守者双肩或两拳向其太阳穴击来时,防守者两手从胸前经过对方两臂内向上并内旋抓住对方双臂,然后发力拉向自己,同时右脚向后撤一步,左腿上抬,以膝盖顶对方裆部或小腹。如对方有向后的抗力,则可顺着对方向后的力向前上步,双手发力前推,使对方倒地。再比如可创编一攻一防的几个串联动作进行练习,进攻者可以是串联几个连续进攻动作的组合,防守者可以是几个连续防守动作的对应组合,形成一攻一防的组合练习。在这种有目的的运用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相关的技术动作、攻防原理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积极的身体体验感受动作的攻防与变化、理解武术动作的涵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武术教学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大多还仅停留在武术姿势的学习,至多也就是对武术技术原理初步了解和体验的层面,远达不到技术方法的合理和有效运用的程度。因此,结合武术技术技巧的学习指导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原理、规律,既有利于学生武术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追求目标。

四、突出武术动作技能的理解与应用,夯实学校武术目标体系的明确指向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攻防(技击),从这一点出发,武术本身的指向(对象)是敌人或对手,而制服对手或击败敌人的技术技能是武术主要的学习内容。武术动作组合或套路就是把一个个攻防性动作串联起来,不断地调整重组动作结构,以提高身体各个部位的整体协调,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身体合力(发力)。这就要求学习者除了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以外,还要融会贯通,在动态的运用场域中高效地完成信息重组并做出反应,“学以致用”是武术的较高境界。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武术练打结合的必要性,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校体育课能做到的也只是初步的武术体验和客观的理解,可以说相对于实际运用的方法技巧、体现打的效果的“功力”和“练法”则更具有基础性和实际价值。如台湾著名武术家徐纪先生所言:“武术本是杀人之技,但因为对人体的充分了解及体能的极度发挥,因而也具有救人——也就是保健之功。此外,更因为它演练时的体态矫捷多姿,每因精熟,而臻美妙,就更多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娱人之能。”因此,对于高中生的武术学习而言,只有“明理”“多练”才是硬道理。

基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武术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提高练的效果与方法,不仅了解一些练的方法原理,还需明白一些“用”的技巧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适当增加趣味性、实用性。如在练法上如何提高身体的整合发力能力,如何理解腰部的中枢协调作用,如何提高冲拳速度,如何做到步法灵活、身体敏捷等等。又比如在用法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对抗应用练习的场景,或辅之以游戏性对抗等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若以实战方式进行教学不但会带来伤害,也不能保证课堂的运动强度,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将部分动作采用防守方“喂勁”“喂招”或主动配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用法,在攻防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方法又可促进单人的动作技术或套路练习。这种“过招”式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武术的特性,又让学生学习到了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感知觉,提高了武术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由于高中生对武术实用价值的需求较高,在高中模块教学模式下也可以直接开展散打、实用防身术的课程内容,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武术套路动作更适合单练以提升身体运用能力,散打和防身术更有助于了解实际“打”和“用”的方法,但自身运动能力不足时也很难“用”得上。因此,结合武术学习客观地学习体验和了解中国武术是高中武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武术运动技能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理性与情感的增生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强化,是通过武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体育课程教学价值的实现。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中小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