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杨才玉的慈善情怀
2018-05-15牧阳
牧阳
1943年,杨才玉出生于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岭底村。对一个没有背景的农家子弟来说,能够通过刻苦学习走上仕途且顺风顺水,先后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的秘书、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省政协常委、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等职务,的确是不容易的,也是幸运的,但杨才玉不是甘于平庸、安于现状享受型的人。他不畏人言、勇于创新,退休后积极奉献余热,始终努力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
杨才玉除了在弘扬、促进中国收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还参与创办《善行天下》杂志,对慈善文化的传承、推动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彰显了慈善精神。
“我是一个商洛的穷苦农民的孩子,从小喝丹江水,吃商洛糊汤长大,虽然在外面闯荡了近五十年,但作为一个游子,心还是时时和故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在商洛工作,自己也感到很愧疚,也在努力弥补,为家乡的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才玉谈到家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同志秘书时,看到中央为支持陕北革命老区的发展,国家财政每年给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而商洛当时就没有当老区对待,也享受不上专项扶持资金的待遇,商洛地区应当积极争取。他将这个看法告知时任商洛地委书记的白玉杰,后经过多方努力,中央认可了商洛的革命老区地位,并对商洛的经济建设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此问题的解决上,他功不可没。
1990年,中央扶贫办领导成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项南同志,和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何载同志经过河南省进商洛做考察调研,省委领导派时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杨才玉前去商南县迎接。当杨才玉了解到中央大员来陕的意图后,即向省委领导建议提高接待规格,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山林同志随即来到商洛,杨才玉随徐省长全程陪同项南、何载同志视察商洛和安康地区,他们十分满意。回京后即给江苏省和陕西省牵线,促成了持续多年的苏陕干部大交流,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的扶贫帮困和经济建设。
1993年,时任陕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杨才玉,在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克服经费紧张等困难,在古都西安成功创办中国藏界第一刊——《收藏》,該刊的诞生填补了国内收藏期刊的空白,结束了中国内地无收藏类期刊的历史。
他带领一班人努力引领《收藏》杂志成为中国收藏界的一面旗帜,为推动收藏理论的研讨和收藏学的建立,促进中国民间收藏和文博事业的发展,催发收藏艺术品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对兴起收藏类传媒的创办、出版热,弘扬民族收藏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著名文艺评论家萧云儒先生称,《收藏》杂志是"中国藏界的名片,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芯片”。杨才玉个人荣获“2007年度中国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也被誉为“中国藏刊第一人”。
二
杨才玉牵挂着家乡父老的生产生活,也关爱着家乡学子的健康成长。尽管上世纪70年代商洛地区修建二龙山水库,杨才玉的直系亲属被作为移民迁移到关中临潼县新兴乡水柏村(后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但他还是惦记着那部分就近安置在山上父老乡亲的实际困难,他曾三次向省级有关部门化缘50余万元,为家乡父老在二龙山水库库区上游修建了两座便民桥。他以《收藏》杂志社名义捐款6.4万元。
杨才玉还连续资助商洛文科状元中的四位家境困难的学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其中王凯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叶萌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后来又在北京语言大学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董娜娜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兀迪被浙江大学录取。他把故乡的养育之恩,对家乡的感恩之心,体现在对这些优秀贫困学生的扶持、帮助上。更多对灾区捐款捐物,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帮助,回报社会的慈善义举,无不彰显出他那颗纯朴、善良的赤子之心。
陕西省慈善协会成立之时,他有幸参与其中,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得以直接地参与弘扬慈善文化的工作。
三
2010年金秋时节,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徐山林点将杨才玉,力邀他筹备创办《善行天下》杂志,并被委以总编重任。他对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全新任务,不敢怠慢,在几乎无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将压力化作动力,要办出一份在全国慈善系统里有地位、有影响的刊物,就绝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内刊,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小省区的内刊,而妄自菲薄,降低对思想品位和艺术水准的要求。为此必须勇立慈善事业的前沿潮头,紧扣慈善发展的时代脉搏,以站在天安门城楼的视界和气度投入杂志的创办与组稿工作中。
为了保证2011年的创刊号实现这样的意图,他倡导必须组织邀约到全国民政系统的相关领导,慈善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的文章。为此他亲自带领编辑数次亲赴北京,如愿以偿约到了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等领导的文章。为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亲自开车拜访重要的专家学者,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社会史、慈善史研究专家周秋光,欣然答应将其四五十万字大部头的著作《中国慈善事业简史》高度浓缩重新编写成约六万字的精华版《中国慈善事业简史》,以支持创刊的《善行天下》杂志,杨总将该长文作为重头文章分六期安排在杂志重要栏目“善史钩沉”予以连载,其极强的史料性、收藏性及可读性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在其位谋其政的杨才玉平时通过大量浏览报纸杂志、网站,掌握全国各地最新慈善动态信息,注重分析国内外重大慈善现象,前沿慈善理论,典型慈善人物,热点慈善观点,从中提炼每期杂志各栏目板块的选题,在开会时宣布重大选题,让大家各抒己见,根据各自特长领受写稿任务。每周二、五召集同仁开会,各栏目编辑及时汇报稿件进度,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本人曾经亲历,因为我一篇重要稿件,杨总编凌晨四点就起床修改,既让我感动他的敬业精神,又为自己写稿的不到位害得他那么早起床而惭愧不已。
为了及时而深入地采集到第一手资料,做出深度报道,他主张让编辑深入重大慈善活动的第一线,必要时就坐飞机去,要做出有分量的报道,办出有影响的刊物,必须的出差经费是不能省的。对此他提前和张玉龙社长做了充分的工作并得到首肯。这样就保证了《善行天下》虽然在中国欠发达的内陆城市西安编辑出版,却是一份站位高、视野宽、内容新、亮点多,拿得出手的杂志,为今后成功获得全国公开刊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杂志在内容上力求尽善尽美,还要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因此每期美编设计好的版面,专门用投影仪让大家一起观看,人人都可提出意见,只要科学合理,现场修改。起初杂志社没有购置投影仪,他就让大家去他创办担任总编20多年的《收藏》杂志编辑部,无偿观看调整设计版面。
杨才玉担任《善行天下》杂志总编一年有佘,出刊六期,为其高起点、高格调面世搭起框架,迈开步子,各方认可,让他欣慰。后来他请辞总编职务,但衷心地祝愿今后杂志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让他没想到的是2012年3月,陕西省慈善协会领导及杂志社全体员工为他举行了欢送会、聚餐,让他深受感动。对杂志社的一万元奖励,他实在愧不敢当,径直捐给省慈善协会,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他这笔善款成为省慈善协会首笔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创办《善行天下》杂志是他弘扬慈善文化的具体行动,促成省慈善协会首笔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是他对个人冠名慈善基金的率先倡导,他无愧于优秀慈善工作者的荣誉。
半个多世纪以来,杨才玉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青少年时期,通过个人努力,紧抓机遇,战胜苦难,他学有所成;进入党政机关后,在不影响学习、工作的前提下,在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基础上,发起成立陕西省委机关大院集邮协会、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创办中国《收藏》杂志,誉满海内外;退休后,又创办《善行天下》杂志,而且都尽心竭力工作,为业界、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用真心诚意和拼搏实干勇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一直在用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样的政治觉悟、文化担当使他无愧于国家公务员、文化学者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