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試釋哀成叔鼎銘文

2018-05-15/

长江丛刊 2018年14期

■ /

196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玻璃廠439號墓的哀成叔鼎,其铭文表明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关系复杂、众说纷纭。現筆者欲彙集多家註釋,間出己意,試釋該篇銘文。

銘文原文和拓本如下:

图1

正月庚午,(嘉)曰:余(鄭)邦之產,少去母父,乍(作)(鑄)飤器黃(鑊)。君既安叀(惠),亦弗其(蒦)。(嘉)是隹(唯)哀成弔(叔),哀成弔(叔)之鼎,永用(禋)祀,死(尸)于下土,台(以)事康公,勿或能(怠)。

“正月庚午”,常見于銅器銘文,如囂伯盤、楚贏匜。吉日作器。

“嘉曰”趙振華認為嘉,人名,即作器者哀成叔,當是鄭康公後裔。李義海訓為動詞,稱揚、贊頌。《尚書·大禹謨》:嘉乃丕績。蔡運海認為嘉乃鄭公子嘉,字子孔。張政烺認為是美稱,其真實名字不知。對“嘉”的理解需貫通全文,暫從張說。

“余(鄭)邦之產”,我是鄭國出生的人。產,出生。字形與侯馬盟書產字同,與《史記·李斯列傳》:“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謬公用之。”用法同。

“少去母父”,年少的時候就離開了故國。去,趙振華、趙平安等学者釋為本義離開。蔡運章、李義海釋為引申義棄,婉言死亡。引申義的用法出現較晚,黨釋為離開,趙說可從。母父,因叶韻而顛倒。蔡運章、李義海依字面義訓為父母。馬承源、張政烺等学者皆釋為母父國之省,指家鄉故國,引《孟子·萬章下》:“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為證”,可從。

“乍(作)(鑄)飤器黃(鑊)”,製作造鑄了食器銅鼎。

“君既安叀(惠)”,此句諸家解釋不一。安惠,馬承源認為是《尚書·皋陶謨》“安民則惠”之省,安定、愛惠百姓。彭裕商訓安為安樂,訓惠為惠愛。《周書·諡法解》:“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張政烺認為是頌揚其君之德的詞語,叀,專之省,小謹也。或專通“摶”,聚也。趙振華訓安為安息,讀惠為唯,語辭。諸家雖釋不同,要言之,都認為是贊頌鄭康公的話語,暫且譯為“鄭康公已經安定愛惠百姓”。

“(蒦)”的釋讀頗有爭議。李學勤根據《呂氏春秋·權勛》:“酒器受三升曰黍”,參照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黍即觚,此處讀為“顧”,將“”讀為顧護。蔡運章從之,訓為看護。張政烺隸定為,讀為,字亦作,連綿詞,分訓為布散、分解。趙平安同意張隸定,但將其訓為,也寫作,一種雑以黍米的肉羹。李義海從趙說,但將整句話意譯為心性淳樸。趙振華隸定為,同盠彝之盠,而旁加水聲。盠,瓢也。即獲,《廣韻》:獲,得也。查《戰國文字編》從戰國字形看,非。彭裕商從金文常用句式及古文獻材料“淑穆不墜于厥身”推斷該詞為荒、忒之意。馬承源隸定為,通假為墜,廢墜之意。讀為蒦,指政事之規度。《說文·萑部》:“蒦,規蒦,商也。”從字形看,張政烺隸定無誤,但把連綿詞拆開解釋,或欠妥當,其他解釋亦待考證。

“君既安惠,亦弗其”,此句難解,諸家意見大不相同。張政烺意為鄭康公既安樂專謹,也不使國家分裂衰弱。趙振華意為鄭康公雖已安息,但連瓢都未能獲得。趙平安意為康公已經安息,(我)唯有大大地豐富他的黍霍。彭裕商意為(鄭康公)既安定且惠愛于民,也無荒無忒。馬承源意為鄭康公能安定愛惠百姓,也沒有廢棄度法。蔡運章意為劉康公已經終止了仁惠的一生,也不能看護哀成叔了。李義海意為哀成叔性情溫和柔順,心性淳樸。從字形隸定、文意解讀來看,張說、彭說、馬說可參考。

“(嘉)是隹(唯)哀成弔(叔)”,嘉就是哀成叔。彭裕商認為“是唯”乃“實維”,此言嘉即是哀成叔,諸家多從此說。哀成叔,彭裕商以為是號非諡,諡之興在周末,此當是一種生稱某公某叔的遺留。張政烺認為哀成叔是諡號;《逸周書·諡法篇》:“恭仁短折曰哀。早孤短折曰哀。安民立政曰成。”當是。

“哀成弔(叔)之鼎,永用(禋)祀”,哀成叔的鼎,長久用于精誠地祭祀。禋祀,精誠地祭祀。《說文·示部》:禋,潔祀也。一曰精意以享為禋。

“死(尸)于下土,台(以)事康公”主祭天下山川,來侍奉鄭康公。下土,古文獻屢見,《離騷》:“苛得用此下土。”王逸注:“下土謂天下。”康公,蔡運章以為是周頃王之子劉康公。劉康公與哀成叔與嘉的關係,並無史書記載或是其他文獻印證,疑點重重。多數學者根據《史記》記載,認為康公即鄭國末代之君鄭康公乙,是鄭國末代君王,張政烺以為哀成叔或即康公之子,根據《翼城縣志·陵墓志》的鄭太子墓提出一些猜測,可參。

“勿或能(怠)”,沒有懈怠。,金文習見,趙振華等學者多認為、怠同在古韻之部,此用為怠,懈怠。

對於該銘文的解釋,筆者比較傾向張政烺的敘述角度。他認為器主是哀成叔,這是家人為他作的器,前面的“嘉曰”,是家人轉述嘉說的話。故銘文當作如下解:正月庚午,【家人转述】嘉(哀成叔美稱)說,我是鄭國出生的人,年少時(因亡國)遠離故國,鑄造大銅鼎進行祭祀。(鄭康公)既安樂專謹,也無使國家分散衰弱。<贊頌其君之語,待考。>【家人叙述】嘉就是哀成叔。哀成叔之鼎,永遠用於精誠的祭祀,主祭天下山川,來侍奉鄭康公,不敢懈怠。

[1]張政烺.哀成叔鼎釋文[A].張政烺文史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4卷)[M].上海:文物出版社,1990.

[3]彭裕商.嘉鼎銘文考釋[J].考古与文物丛刊,198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