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2018-05-14王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知识性人才,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拥有知识与实践经验并存的人才,即实用型人才。在各大高校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仅仅是为了最终的成绩,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工作。基于两者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展开了密切的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情况下,兰州高校也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应对社会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兰州高校 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步在发展并且合理化。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重理论、轻实践这个问题。尤其是面对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用型人才十分重要,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迫切。部分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使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问题有所缓解,所以本文将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教学中存在问题
要想为高校如何更好地采用校企模式找到对策,首先要结合实际分析高校现存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性建议。
(一)学校重视程度差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学生发展的舞台,学校的政策措施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中,大部分学校的领导阶层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甚至说没有认识到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有些领导层次认为机会是学生自己寻找的,学校不提供机会就会造成学生没有实践的可能,从政策层面就无法确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中,经常会出现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课程问题,不仅仅是学校设定的教学任务偏于理论课程,教师自身的教导情况也会偏于理论课程。课程的不合理设置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办法在学习阶段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到社会生活中来,也没有办法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和深入学习,也就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工作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压力大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并且很多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就是为了就业。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就业经历,没有与企业的联系,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目标。大部分企业认为学生没有实践能力,就对学生否决,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学生的就业压力极大,需要学校在合理的阶段提供合作的机会锻炼和发展自己。
二、如何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中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模式,能够解决目前高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在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与企业建立良性合作关系,让企业认可学校人才。学校要结合本学校所存在的专业,根据各专业为学生寻找合适的企业,让学生在学习阶段了解所学知识,了解企业。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新鲜的人才血液,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合适的锻炼场所。学校的领导阶层要重视企业的作用,做出正确的部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好的发展场所。
(二)理论与实践课程同等重要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中,一定要重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能过分重视理论课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没有合适的实践机会,那么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学校要设置充分的实践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待一些困难的课程和题目,教师要把抽象的思考化为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自己并且解决问题。
(三)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
要想更好地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除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新鲜人才血液之外,还要通过技术洽谈、交易等方式,让高校学生的研究成果市场化,让学生在高校阶段就能够与各企业接轨。比如说国家开展的各种挑战杯竞赛,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合作、研究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方法和作品,不仅仅能够与企业之间相互需求、相互满足,还能够在锻炼中培养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学校资源整合,创建教学团队
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除了自身实践外,更少不了老师的教育和点拨。所以,学校应该组建资源,创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团队。让学生向老师学习,在实践中与老师共同成长。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才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企业讲解,让学生对企业认可,对专业认可。
总而言之,高校要想更快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采用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义兵.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思考[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李霞.依托區域优势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3]周蕊.校企合作模式实证分析[D]. 兰州:兰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王炜,女,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互联网与音乐创新教育教学研究)(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