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成长,温暖向阳
2018-05-14李小睿
李小睿
从湖北至新疆,从象牙塔赴基层,从懵懂怯懦到自信勇敢……曾为学生工作熬夜奋战,为社会实践疲惫忙碌,也为旅行探索疯狂雀跃;有压力所致的潸然泪下,有成绩被赞许的欣慰慨然,也有回顾过去的些许遗憾。一路前行,正是它们促成了我一次又一次的蜕变,艰辛却又充满意义。
领悟:小红楼上的灯光
习总书记说,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我的第一颗扣子始于美丽的桂子山,四年岁月里,她引领着我找寻到了自己的初心。
入校之初,面对大学的广阔、自由,仿佛出笼之鸟急切且欢腾,一口气“加码”,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校外兼职……忙碌得欢畅,也所获不少,但心底还是迷茫且畏惧。回想起来,便觉有些盲目积极,并未懂得取舍,也未能真正明确心之所向。直到暑假“留守”学校参与了团委组织的社区实践服务活动,两个月的早出晚归劳累且充实。夜晚待在高温难以入眠的空荡宿舍,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取舍”。最想选择和坚持的是什么?脑海中浮现社区居民印刻我心底的笑脸和赞许的目光。于是,日记本上多了一行:“想成为一个‘小太阳,发散温暖、持久的青春正能量。”
此后,我选择将更多心力倾注于志愿服务,并将其最大限度延展到同样热爱的学生工作中,服务大局、服务师生。从学生会开始,组织同学们关注、服务社区老幼群体需求;支教中开展励志宣讲、走访调研服务新路径;传播公益服务理念,参与省大学生人道公益创意大赛并组织多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在诸多工作中熬过夜、洒过汗、流过泪,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同时“身兼数职”的小团干。虽然苦累,但每一刻都能感受到奉献中劳累而充实的幸福。
毕业前一年有幸在“小红楼”——华师团委所在地度过,在那里,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一道,投身于青年思想动态调研、“五四”表彰开展、“走转改”实施、青年团校建设……为了筹划好每次活动,大家常在“小红楼”讨论、加班至深夜,材料改了一次又一次,细节核了一遍又一遍……那段岁月距今已近三年,记忆中“小红楼”的灯光却依然清晰、明亮。
它饱含着大家共同的珍惜与怀念、责任与信念,是青年团干们无数次挑灯夜战的坚守,是桂子山静谧夜色里流淌的奋斗情怀,更是多年来激励我不断前行的长明灯。
践行:逐梦在西陲大地
“3000多公里的路程,颠簸了两天两夜,期待了两天两夜,魂牵梦萦的新疆,我终于可以真切地拥抱你。”翻开两年前的支教日记,回忆潮水般涌来。
三年前一次暑期支教遇“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老师,一番交流使我感触颇深,赴西部支教的梦想悄然萌生。毕业前,经层层选拔我光荣入选 “西部计划”,如愿成为一名援疆青年。
初到支教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中学,因师资缺乏,我肩负7个班授课重担并兼任校团委副书记。作为经验尚缺的年轻教师,这是挑战亦是蜕变。考虑到小升初学生处于学习习惯和积极性养成的关键期,我决定灵活分解重难点,创新作业方式,倡导高效学习。如此一来,对教师备课要求很高。加之白天还要负责学生会、广播站、会务、宣传等繁杂工作,只好常常备课至深夜。冬天零下20度的极端低温加上时常三节连堂,用嗓过度使咽炎片也成了“生活必备品”。欣慰的是,我所教班级期末单科成绩均居科目总评第一。
授课之余,过去的”团干”经验也派上了用场。校园心理剧大赛、汉维学生家访促团结、五·四与团旗创意合影……孩子们“第二课堂”得到极大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也感染着每张笑脸。考虑到碎片化时间利用,除在课间、课下时间开展思想辅导,我还精心训练了一批小广播员,创立心路繁花、国粹传承等新栏目,期望用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和塑造孩子们,让小作为传递大能量。
一年时间,摸索着当好7个班的政治老师,290个可爱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精心准备640堂思想品德课、9堂大学梦励志分享班会,筹备、参与校内外30余次大型活动……亲友从最初的反对到理解,同事从最初的存疑到认可,孩子从最初的疏离到依恋,300多个日夜,我在新角色、新征程中劳碌、奉献,也收获着感动和成长。离疆前最后一课,见讲桌和黑板上满是孩子们用粉笔绘出的“惊喜”,那一刻,暖流袭身,几近哽咽。
那一年,华师学子已在祖国边疆接力十载,作为第十届成员,我和六位队友一道向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去信汇报工作并获其亲笔批示及肯定。回校后参与编写的《新疆 我们的青春之约》一书日前业已出版,成为永恒纪念。
成长:风从花里过来香
援疆一年,我是幸运的。在那里读懂人生,读懂基层,读懂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于历练中收获成长,同时,也在与桂子山的“小别”中审视自己,不断明确努力方向。
重返桂子山,我依然坚定选择了热爱的团学工作,继续做青年群体中的“小太阳”,发散温暖、持久的青春正能量。
负责研究生会宣传工作期间,正值全国“网上共青团”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自媒体遍地开花、青年思想多元化的现状中保持及增强团属新媒体影响力,助力思想引领的同时贴近青年需求尤为值得深思。与同伴们一道研讨、尝试多次后终于搭建出五大平台多方联动的新媒体宣传网络,其中,“青聽”“权益播报”等专题及媒体后台服务性变革贴近青年情感需求,反响热烈。新媒体工作是公认的“苦差”,每天要阅读上百个公众号寻素材、创意,一条推文可能预览、修改上十次,时常工作到凌晨,但看到粉丝量与活力持续提升,正能量持续扩散,更创下全国高校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第4的历史最好成绩,大家夜以继日的付出就无怨无悔。
最难忘,是朋友不经意的一句感慨:“之前对团干有不少误解,认识你改变了我的看法。”听完,讶异之余又觉情理之中。误解不少见,我思考原因有三:一是旁人看来这工作付出多、回报少;二是部分人不作为影响了群体形象;三是有作为但未能深入群众,缺乏沟通。思毕,情理之中更觉使命重大。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会上,我结合自己赴梁家河学习的经历分享了工作“情怀”。自身首先要信念坚定,锤炼品质,不忘初心,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识局有为。与时代同心同向,引导、服务广大团员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好青年。“主席接待日”“模拟两会”和“对口联系学院”的每一步前行,都让组织与青年的心靠得更近。
法国作家芭贝里在《刺猬的优雅》一书中写道:“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不再孤独。”为了将这份理解与支持传递,每位团干都应持续努力。
回首过去的足迹,许多感悟时时涌上心头,于是开始欣赏“风从花里过来香”这句诗。风本无味,因穿行花丛而留香;花本存香,但若无风吹拂则不能为人体知。将它影射到成长,“风”即我们作为个体的前行与收获,“花”即能够为我们提供历练、促成改变的事物、经历。如此,“风从花里过来香”——艰辛磨砺品行,经历雕琢内心。
青葱岁月,愿每位青年都如翠竹般拔节成长,温暖向阳。努力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