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家市会师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贡献

2018-05-14贺全胜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贺全胜

摘要:浏阳文家市是一块革命的红土地。文家市会师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史实。毛泽东主持召开文家市会师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决定转兵指向湘赣边界建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与文家市会师、中国革命道路,历史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毛泽东;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中国革命道路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1-0093-09

中共党史抑或中国革命史上,浏阳文家市会师都堪称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和重要里程碑。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集结会师文家市,转兵指向湘赣边界建构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此奠基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他是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擎火把人。历史地说来,文家市会师与中国革命道路密切地联结在一起,不可分。毛泽东与文家市会师、中国革命道路,共同彪炳史册,润泽千秋。当代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文家市会师精神,就是不忘初心,胼手胝足工作,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一、浏阳文家市是一块有着革命光荣传统的红土地

浏阳是苦难辉煌之地,文家市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这里,曾孕育一代维新变法枭雄,横刀赴死,慷慨大义成仁;这里,曾上演过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来资产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浸染革命先烈殷红鲜血;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集合秋收起义军会师地,点兵挥师转向,演义中国革命惊天动地的活剧,改变中国革命道路方向。苍天厚土,革命薪火相传,播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真理,建构悲壮激烈斗争的风云气象,谱写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拯国救民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新篇章。这是一块具有湖湘革命光荣历史传统的红土地。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华,腐朽清政府奴颜婢膝,中外反动势力狼狈为奸联合刀俎鱼肉中国人民,国将不国,生灵涂炭。但是苦境中的国人革命斗争、改革变法何其艰难。好在中国人民是一个敢于革命、维新自强、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一批国难志士在革命激流中涌现层出。浏阳骄子谭嗣同就是其中的一个革命闯将斗士。他协同康有为、梁启超笃力推行变法革新方案,开国制宪,民主共和,典法律治,奖励农工商業,创办新式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但因晚清政府中保守顽固派血腥镇压,只好悲壮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以身试法,血荐轩辕,气壮山河,义薄云天。他变法失败后慷慨“横刀向天笑”,壮志未酬豪情万丈,“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为中国变法革命流下第一滴血,彰显一代革命先烈变法维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就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起戊戌变法运动进行了辩证的历史的解读,指出:“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并进一步阐析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戊戌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2]这就充分肯定了近代中国变法维新和谭嗣同“戊戌六君子”死难血溅法场的英勇斗争风采和重大历史贡献,启迪和激励后人前赴后继顽强到底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高扬革命薪火,滋润斗争力量。近代中国社会这股革命斗争风云潮流,传播湖湘大地,灌注到思想解放颇受湖湘文化润泽的浏阳周边各地,屡屡发难,再起风云际会,终于1906年底爆发萍(乡)浏(阳)醴(陵)地区平民起义,上演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和矿工大暴动。

1906年12月4日,中国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魏宗铨等人策动湘赣边界浏阳、醴陵、萍乡地区会党农民和工矿勇士起义。随即安源路矿工人6000多人参加暴动,起义队伍发展到3万多人,声势浩大,有力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动摇清政府政权基础。起义军名号“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推举会党首领龚春台为都督,按照同盟会纲领发布檄文,指导反清兴汉斗争,伸张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创世精神,立誓“必建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受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提出革新政制、改造社会、追求公义的政治主张,关于“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社会。”起义爆发后,各路起义军遍及萍浏醴附近各县,几天内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要地。这次暴动,是在中国同盟会影响下萍浏醴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大规模反清武装斗争。

浏阳文家市是久负历史影响声誉的红土地,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革命斗争、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发祥地。此地湖湘文化底蕴深厚,革命群众基础好,红色基因酝酿农民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大风暴,席卷三湘四水乃至中国广大地区。湖南(浏阳文家市)农民革命斗争开中国革命风气之先。毛泽东指出:湖南农民运动“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农会“在湖南农民全数中,差不多组织了一半。如湘潭、湘乡、浏阳、长沙、醴陵”等县,“差不多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中,都立在农会领导之下。”他们共同“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3]13~14文家市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胜利,以革命摇篮、红色基因写进了中国革命风云榜,为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所看重,把中国革命道路转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放在了这里。湖南浏阳(文家市)、平江、醴陵等地区,“农民起来形势甚猛,地主阶级招架不住,其武装势力大部分投降农会,站在农民利益这边”了。地主武装被推翻,农民武装力量建立起来,特别是浏阳(文家市)、平江、醴陵等地区农民武装力量梭镖队发展迅速,这“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3]28~29他们把革命种子传播到更广地方,把斗争烈火燎原到更远方向,把思想真理输送到更大区域。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建构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红军主要来自湘赣边界的农民群众,即“平浏的农民”、“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湘赣“边界各县的农民”[3]63。湖南农民斗争,首推浏阳文家市农民军英勇善战,重创敌军,屡建功勋。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许克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向反革命还击,浏阳的农军,同长沙附近其他各县的工农武装一起,曾经向长沙前进”,“一直攻到长沙城下”,[3]82威逼反革命势力蜷缩在长沙城隅不敢贸然出战。

二、毛泽东主持召开文家市会师会议,并发表“转兵南向”的重要讲话,确立到农村去革命斗争、建构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1927年9月,毛泽东统领秋收起义军会师文家市,并发表“转兵南向”的重要讲话,确立到湘赣边界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建构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方针。

(一)文家市会师会议前毛泽东革命斗争活动概要

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来此请愿的湖南代表团开会,提出“长沙站不住,城市站不住,就到农村去,下乡组织農民。”建构工农联盟,团结不懈斗争,实行“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4]201崭露我们党开展农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端倪。下旬,他由武汉急赴长沙,了解湖南的党组织、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情况,以及国民党县党部、县知事的动态,强调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以武力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4]202。8月初,他为中共中央起草《湖南运动大纲》,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并提议“浏阳、平江农军千人立即由郭亮率领赴汝城”,准备湘南大暴动[4]205。8月18日,他参加中共湖南省委会议,酝酿秋收起义计划,提出秋收起义与军事武装相结合的思想方针,批判从前“忽略了军事”的错误倾向,强调现在要“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他起草湖南秋收起义计划,决定以长沙暴动为起点,湘南湘西等亦同时暴动,坚决地夺取整个湖南土地革命胜利,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同时,他致信中共中央,认为湘、粤、鄂、赣四省农民革命基础尚好,可宜建立工农兵政权。“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4]208~209坚定武装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8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讨论湖南秋收起义计划和农民土地问题,绝大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关于放弃湘南暴动计划的主张,决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覆盖浏阳、湘潭、平江、醴陵、安源、岳州等县的湘中暴动,改变中央关于同时发动湖南全省秋收起义计划,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各暴动地区党的负责人组成行动委员会。9月初,正式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余洒度任师长,卢德铭任总指挥,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该师下设三个团,其中第三团,“以浏阳工农义勇队和警卫团1个营组成,团长苏先俊。”初定秋收起义部队兵分三路进攻长沙,第一路,取萍乡、醴陵,配合醴陵农民举动,“向长沙取包围形势”;第二路,从修水取平江,向长沙挺进;第三路,由铜鼓取浏阳,“并发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逼进长沙。”[4]213计划中关于浏阳“四乡暴动”,就是指浏阳麻石、文家市、上坪、金坪四个重镇发难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铁路工人破坏长沙至岳阳、长沙至株洲的铁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宣布起义,起义军各团分别进攻平江、浏阳,长沙县及醴陵、平江、株洲、浏阳等地农民义勇军纷纷策应,配合起义行动。14日,他率领秋收起义军第三团到达浏阳上坪。当晚,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综合分析各路起义军情况和敌我力量形势,主张放弃原定会攻长沙的计划,转向敌力相对薄弱的湘赣边界农村,避敌锐气,并通令第一团与第三团会合,集中力量作战。同时,他致信中共湖南省委,建议停止执行长沙暴动计划。湖南省委接受他的分析建议。但是,余洒度坚持继续攻打长沙的计划,遭到毛泽东等绝大多数正确方面的反对。秋收起义军第一、三团分两路向浏阳文家市前进,集结会师,共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发展方向。

(二)毛泽东主持召开文家市会师会议,并发表“转兵南向”的重要讲话

一讲到文家市,自然就会联想到文家市会师。1927年9月1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统领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与第一团、第二团余部共1500余人,会师文家市。此时,南方正值酷暑炎热的季节,高温闷热潮湿。这么多革命军人一下子涌进小小的文家市,确实让此地无比殊荣,增添更加值得历史记忆的革命温度和沉甸甸的红色分量。这个历史上就颇负盛名的地方,更加声誉远播,扬名千秋,流芳万代,为后人所缅怀景仰。毛泽东和秋收起义军指挥部驻扎在文家市里仁学校。这所学校,在当地是有点历史、教学质量较高的学府,培养和造就了许多历史人物乃至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开国上将杨勇,开国女将军李贞,十一届六中全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早年都课读于此,悉心教化洗练,秉承革命传统和进步基因。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向起义军官兵发表重要讲话时,胡耀邦和表哥杨勇就趴在操场围墙上认真聆听教诲,铭记革命真理,幼小心灵播下“紧跟毛主席、共产党干革命”的思想种子,引导他们走上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革命和建设的漫漫道路。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着重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参加此会,是工农革命军的师、团主要负责人。会上,师长余洒度仍然坚持中央“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军中也有不少人表露不愿到农村而愿到城市闹革命的情绪。毛泽东对当时革命形势客观深刻分析后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认为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巨大声势,仅仅依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是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精密设防固若金汤的长沙城池,湖南省委原定计划已经无法实施,主张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决计把工农革命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湘赣边界农村山区,寻找革命落脚地,以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再图发展。毛泽东的分析判断,说服并让不愿到农村去革命的官兵清醒了过来。要知道,毛泽东提出这个新主张,在当时是有政治风险的,抗拒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湖南省委的长沙暴动计划,是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无产阶级政治胆略的,非常人所能做得到。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否定了余洒度的意见,在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卢德铭等人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议决退往湘南”[5]158,开进湘赣边界农村。这是中国人民革命从硬攻大城市转向进军农村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辉道路新起点新方向新阶段。应当指出,对于初创时期弱小的工农革命军来说,不与强敌硬拼决战,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最好办法就是把进军方向、革命道路选择转移到敌力比较薄弱的农村,特别是转向两省或数省交界的比较偏远的山区。这种决定和主张,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又与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相违背相对抗,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性进展,它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和斗争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突破了教条主义的循规蹈矩陋习,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科学原则方法,开创了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风尚,开始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关于这一问题和情况,邓小平后来有一个科学精辟的说法:“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是毛泽东根据和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6]127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理论品质和无产阶级崇高政治风范。

文家市里仁学校前敌委员会会议结束,第二天(即9月20日)早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上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指战员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前敌委员会关于放弃攻打长沙、转兵向南湘赣边界农村革命的改变行动方向道路的重大决定。他满怀信心地说:“现代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有枪杆子才能打倒反动派。”[5]159“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7]他分析总结秋收起义的教训,指出:“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激励全体将士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艰难困苦,努力团结奋斗,必定会玉妆于成。因为,“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他对比考析敌我双方力量情况而自信生动科学地指出:“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他还说:“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4]218指明革命新道路、斗争新方向。他这个自信生动振聋发聩鼓舞人心的讲话,极大地增长了刚遇失利挫折的起义军士气和斗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转折指向的伟大意义,昭示他艰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无产阶级担当精神和坚定胜利的信念。

(三)毛泽东确立到农村去革命斗争、建构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发表“转兵南向”的重要讲话,就确立了到湘赣边界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建构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他客观分析实行这一新方针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指出:“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并考论中国特殊国情条件下开展农村革命、建构工农武装割据,是一条行得通的现实出路,认为“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周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坚持“用军事发展割据”的方针推进“工農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3]57。这一战略决策,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和斗争规律。因此,“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3]99。文家市会师后,红军队伍集中壮大。这样,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又“有很好的工农群众”支持的革命雄厚基础,就“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他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就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针,其标志性成果,就是“湘赣边界的割据”产生出来的“小地方红色政权”,即“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3]50~51建构起来的工农兵苏维埃民主政权。随着红军队伍壮大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拓展,就“使割据地区推广至吉安、安福、萍乡,和平江、浏阳衔接起来”,湘赣一体,星火燎原相得益彰,建立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达到“红色区域逐渐推广”[3]60~61,并向四围开化,遍及全国各地。他阐论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质要义,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这也就决定了“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而且“这种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问题也就非常地繁复和严重。”[3]63这个重要论断,指出割据的主体是共产党、红军和广大工农群众,实现形式是武装斗争、枪杆子夺取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科学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方针,“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加上红军第四军的力量,是任凭什么敌人也不能消灭的。”它产生博大深远的政治效应和历史意义,不仅广泛“影响两省,且能影响两省的下游”,辐射周边地区,“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3]79。可以说,工农武装割据建构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决策浏阳文家市会师转兵南向湘赣边界农村革命的伟大成果。没有文家市会师转兵谋划,秋收起义仍行中央硬攻长沙的“城市革命”方针,中国革命历史将会另写,中国革命道路将会是另一种境况。当然,这是假设。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写的,也是人民群众推进发展的。历史注定了中国革命到这个时候有一个会师转兵的战略抉择,有一篇彪炳史册的宏文钜制应运而生。这一切,历史之功,定格在毛泽东文家市会师转兵高瞻远瞩出神入化运筹帷幄,把握中国革命道路方向,高举“旗号镰刀斧头”,统帅“军叫工农革命”,跨越“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中国革命新篇章。

三、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会师文家市,奠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基础

马克思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8]。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会师文家市,决策转兵、挥师南向,到湘赣边界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建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坚实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文家市会师会议,奠定了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实情必由之路的政治基础

文家市会师,根本问题是科学分析中国革命实情形势,正确判断中国革命道路走向。毛泽东在文家市会师会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中国革命实情形势,致力探索农村革命根据地艰难困苦斗争方法和经验原则,奠定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必由之路的坚实政治基础。他指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到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创建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战略决策,有力地“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重要工具”。同时,也“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从客观上建构有利于革命日上的政治形势,极大“促进革命的高潮”[3]98~99的到来。中国反动统治阶级造成劳苦大众经济上遭受盘剥、政治上深受蹂躏、文化上蒙受愚昧,工农革命运动彼伏此起,“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3]102也是中国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顽强斗志的客观写照。我们坚持这样“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解读文家市会师会议精神,才能真正领略开辟农村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的丰实政治意蕴。他从党组织建设、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层面上阐论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性,指出:湘赣“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3]8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走上胜利必由之路的科学方略,是符合中国革命斗争规律开创革命新局面的科学设计。他从工农革命军当前劣势洞察客观政治优势,由斗争惨烈环境端详革命必胜政治前景,自经济自然条件预见红军党内高昂政治生态,彰显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的辽远政治视野、宽阔革命情怀、顽强斗争秉性。可以符合中国革命历史逻辑地说,毛泽东成功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必由之路,是与他在文家市会师会议的科学分析正确运筹的卓越政治才能分不开的。没有他文家市会师关于中国革命形势的综观全局、中国革命方向的科学考量、中国革命道路的战略设计,就没有井冈山斗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惊世骇俗威武雄壮的革命活剧导演出来。因此,文家市会师会议奠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必由之路政治基础的理性判断,应当说符合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是经得起历史考阅的学理观点。大凡对此有所述论的人,会有这样贯通中国革命历史逻辑的政治认知思维线索。

(二)文家市会师讲话,奠定了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规律旷世之路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文家市会师发表重要讲话,求是认识中国革命形势,科学把握中国革命规律,正确决策中国革命方向,激励工农革命军将士胸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高远地燎原革命烈火,争取革命胜利,奠定中国革命成就旷世伟业的深厚理论基础。他严厉批评红军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倾向,科学正确决策中国革命道路方向,深入农村根据地,保存革命力量,拓展革命时局,建设革命事业。他指出:“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力图毕其功于一役,一夜之间成就革命的旷世伟业。显然,“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其根因“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这种脱离革命实际的认识,“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3]97~79将革命引入歧途,阻碍革命进程。他从经济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论中国农村革命道路的内在动力,指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战乱、“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3]101顺应中国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根本要求,“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3]79、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求是的选择。他领导秋收起义部队由文家市会师进发,通过湘赣边界到达江西莲花县,一路上鼓舞将士克服困难,坚信前途光明,说:红军“指战员不要怕行军困难,不要怕暂时受挫折,要看到光明。”[4]218他在“古城会议”上初步总结秋收起义以来的斗争经验,着重讨论“安家”即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紧要问题,进一步了解井冈山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人文地理环境等情况,便“放弃了准备退往湘南的想法,坚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确定在井冈山地区“安家”开展游击战争,坐地发展红军力量,扩大革命影响。他告诫红军将士要明了中国革命是农村革命的道理,“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武装斗争一定要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把农民武装起来。”[4]222~223建立苏维埃政权。在他的领导下,1927年10月下旬,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诞生,这是一个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苏维埃民主政权。他深刻阐论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道路具有的理论价值和战略意义,指出:它“不但在边界此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就是在湘鄂赣三省暴动发展的将来,亦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他敦促红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修建“完备的工事”;二是“储备充足的粮食”;三是“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3]53~54,营造“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则完全“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斗争规律,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和红军,克服教条主义和盲动主义的倾向,走上自由王国的成功之道,必由地成就新中国的旷世伟业。

(三)文家市会师转兵,奠定了把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方向筚路蓝缕路蓝缕的实践基础

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作出了工农革命军转兵南向湘赣边界农村革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筚路蓝缕艰辛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方向的博大实践基础。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转兵”,挥师指向湘赣边界农村革命,“一路战斗频繁”,“连续行军,长途跋涉”[4]219,虽艰苦,但斗志昂扬、信念坚定。他领导工农红军到达三湾村,决定改编,改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整顿党组织,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方针[3]65,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红军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三湾改编”是我党我军的一件大事,“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4]220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方向道路的实践基础。1930年8月23日,他会同朱德统率红一军团抵达浏阳永和市,同红三军团会合,举行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军事指挥的精神,毛泽东决定将红一、三军团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共3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统一指挥红军和地方政权。建国前夕,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经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中,我们“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走俄国人的路”[9],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武装斗争道路,就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0]542开创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大实践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如果“忽视以农村区域作革命根据地的观点,忽视对农民进行艰苦工作的观点,忽视游击战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10]635~636因此,邓小平精确概括说:“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6]126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出彩相结合原则上科学揭示了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國革命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彰显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卓越政治才能和博大高远军事战略定力。

参考文献:

[1]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95.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4.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