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实施路径
2018-05-14张旺李骥达
张旺 李骥达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演进和网民规模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进军营”战略的推进开展,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需要优化重构,需要运用逻辑理念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手机;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1-0036-05
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即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并加以实践应用的总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先进的技术驱动、多样的应用形式、第一时间直达用户的路径、获取行为特征数据等优势,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全覆盖的先决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特点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驱动下,呈现出全新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向基层官兵、边防部队快速拓展延伸
由于军队体制的特殊性和军事活动的实际特点,使得各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尽相同,教育资源配置使用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况,上级机关和院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和便利条件,基层官兵则没有充分享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发展红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发挥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落差。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军队内部诸多建设也开始体验到开放互联带来的便利与进步。特别是“互联网进军营”战略落地实施后,逐步放开了对智能手机等移动上网终端的使用限制,部分单位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域覆盖,这也为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全时畅通、全维开放、全域覆盖的特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领域等条件,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和舞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依存空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移动学习、移动教育的理念开始逐渐影响官兵日常生活,并能够紧贴军队驻地相对分散的实际情况,依托移动互联网实施精准推送,加快優质教育资源向基层部队、边防官兵延伸进程,覆盖范围更加广阔,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均等化、全员化的步伐正在稳步迈进。
(二)技术优势逐步转化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强势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确保军队稳定、听党指挥的根本前提,这也是我军由小到大、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思想保障和传统优势。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是网络强势与传统优势交织渗透影响的综合反映。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等诸多技术融合发展,不断开发出面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应用新服务,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网络应用拓展了移动互联网的辐射传播效应,也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便利,已经成为军队各级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法宝。国防科技大学运用MOOC技术打造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让知名专家教授在线授课,实现官兵网上学习教育,初步形成了引领全军、辐射全国的局面。与传统媒介相比,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为载体的微文化改变了以往“大而全”的传播模式,以短小精悍的文字和浓缩的视频等,“短、平、快”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价值观念分享。[1]一些军队单位开设的“军报记者”、“国防时空”、“红客”等微信公众号,推送一些极具军旅特色的教育产品,为官兵提供了即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借助移动互联网不断实现精进跃升,并在网络强势与传统优势的融合互动下创新发展,提高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遵循了科技兴军的鲜明导向,也为军队战斗力建设稳步提升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
随着智能手机在军营的普及推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官兵思想开放、契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隐患。以往传统教育中,教育主客体的信息掌握量呈现明显的“不对等性”,大量相关信息资源为教育者所占有,受教育者更多地从教育者那里获取相关信息,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判断依存性。这种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的方式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性很容易建立,教育传播渠道路径很容易把握,但弊端也同样明显,有时候上级部门政策理念和文件精神迟迟难以传达至基层官兵,极端的甚至半年后才知晓。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官兵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绑定在智能手机之上,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多元,解决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供应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传播渠道难以掌控,官兵思想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开展教育工作的难度。混杂乱象、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更使教育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过去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双向传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控力和教育者的权威性都受到了严峻挑战。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官兵思想、涉军舆论的新趋势,同时也使得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手段都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移动互联网进军营”这一新形势上还存在一些准备不足和应对缺失,面对的风险挑战还很严峻,许多突出的矛盾问题亟待解决。
(一)移动互联网空间隐匿复杂,信息管控难,造成教育话语权缺失
传统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集中在思想理论和文艺战线,现在则主要是通过网络放大扩散,直接影响官兵思想行为。网络话语范式呈现碎片化、视觉化、标题化、娱乐化、青年化等多重典型网络风格的特点。[2]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传播场和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青年官兵容易受网络上的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导致理想信念的移位动摇,而且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影响,在移动化的环境下很难做到有效防范。以“魏则西事件”为例,该事件引发了网上涉军重大舆情,掀起了一场“网络海啸”,截止2016年5月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关信息浏览量便达到8.5亿多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上,紧紧扭住铸魂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教育官兵争做网络舆论场的忠诚卫士,有效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守好网络“上甘岭”。同时,移动互联网空间的隐匿性、复杂性和虚拟化,容易让官兵造成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重叠错位,而网络上的主流话语导向对青年官兵产生的影响较为有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官兵思想缺乏掌控力,在话语权的争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缺乏契合时代流行因子的教育产品和应用模式,导致吸引力缺失
目前,基于在线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已经在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形成了以移动学习、移动教育、移动社交等业务为核心产品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应用和服务还较为匮乏,官兵更偏好新闻类、娱乐类、社交类的应用,对教育类相关应用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产品开发和服务推送明显滞后。军队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刚刚起步,在教育内容精准推送和个性服务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完善可靠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应用模式。以移动互联、实时交互、融合运用为主要特征的移动互联网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从微博、微信、微视频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融合的角度,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传播、移动化传播。[3]新媒体的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体化与社群化,加剧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突发性,使得青年官兵十分便捷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教育方式。但军队部门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新应用缺乏整体规划,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矩阵,品牌影响力也严重不足。据调查统计,截止2016年3月,全国共有335万个网站,军队只有73个,中国军网在国内互联网站仅排8392名,远低于排在第12名的新华网。
(三)移动教育理念缺失,运行机制落后,配套环境有待完善
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维还不够普及,军队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语言不够敏感,对待新生事物还存在鸵鸟心态,对创造性运用移动互联网这一全新载体还缺少必要的深刻认识。理念认知上的缺失,已经成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对移动教育运行机制缺乏探索运用,满足于让官兵正常使用手机交友聊天打游戏,对网络的教育功能挖掘使用不够。军内网站建设多头管理,各网站基础设施技术指标不统一,信息不能融通共享,网速较慢,移动化相对滞后,互联网和军队内网一体建设运用步伐还有待加快推进。移动教育资源受信息资源封闭和保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开放度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应用的开发和普及,亟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把握好官兵多样化个性需求,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完善整体配套环境,形成共建共享、全员参与的移动化、多元化、开放式、个性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扎实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提高现有教育运行机制对官兵用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衍生精神产品的时代认同度,探索适应军队特色、体现时代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移动互联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即“技术+传统”模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电子化、在线化、移动化、社群化,将会产生“移动-互联-升级-重构”的四重效应。“移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为便捷便利,移动教育、移动学习将成为新常态。“互联”指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使得以往封闭的军营与开放的社会取得了更为广泛的互动联通,提升了相互之间了解互通的信息传输效率。“升级”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组织架构和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效率和教育服务个性化。“重构”是通过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技术应用平台壁垒消除,催生出全新教育服务产品和教育模式。
(二)探索掌握移动化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结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环境来分析,其全过程都是置于特定环境之下的,这种环境既有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也有带有主观特质的情境。移动化、在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形态,这种新形态主要依托并运行于移动网络环境中,且与网络社会发展进程相同步。移动化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适应系统,内嵌于军队各项工作建设体系中,外映于宏观的网络社会系统中,在军队政治工作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运行必须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一载体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来进一步强化功能属性,从而解决网络时代官兵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思想难题,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下不断发展进步。军队移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的客观存在,是在运行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凸显实现的。只有切实掌握移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理,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效能,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三)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移动化体制机制
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不适和能力不足,核心症结便是体制机制问题。探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是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转化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优势的必要途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纳入到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技术优势范畴,打破了以往官兵获取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单一性,获取渠道更为宽泛,接受讯息更为及时,将产生更多的新教育模式、新教育形态和新教育主体,满足官兵时代化的教育需求,从而催生出一个全新智能化的移动教育服务体系。这一移动化的平台体系能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时掌握官兵个人属性、教育水平、爱好等情况,帮助了解用户需求和学习动机,针对具体人群进行精准定位,推荐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另外,还要持续推进军地战略协作机制,推动移动教育理念重塑和机构重设,优化完善移动教育体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教育场景,探索“沉浸式教学模式”和网络共治路径,增强教育产品用户黏性,使得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马云霞,张军成.“微文化”对高校育人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3.
[2]陈联俊.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挑战与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102.
[3]唐亚阳,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