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对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回应:以《百年孤独》为例

2018-05-14徐紫薇薛芳芳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

徐紫薇 薛芳芳

摘要:希腊人对各个时代以及文化阶段所具有的至高的、本源性的影响力具有相对普遍性,古文化对今文化的无法磨灭的影响力以及今文化对古文化的传承意识皆有例可证。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的《百年孤独》,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仍旧遵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然律或必然律”:一、反映病态家庭环境下“超现实”的现实问题;二、以个体悲剧反映孤独症对人的毁灭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三、以孤独症的表征揭示无爱的悲剧本质。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可然律或必然律;百年孤独

1 前言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即“遵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原则,以现实为创作基础,但允许采取极端夸张的表现手法”(1)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将魔幻带入现实生活,将人性冲突以及社会矛盾在某一特殊的时刻朦胧而复杂的体现进行夸张变形,极具距离感以及陌生感且因此而更显明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所谓可然律或必然律,即“在假定的前提或条件下可能发生某种结果,或是在已定的前提或条件下按照因果律必然发生某种结果。”文学作品可能摹仿的是偶然性的现象,但是都是描写了“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发生的事”,“在个别人物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从而达到最終目的:“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

“几乎每个时代和文化阶段都曾经一度恼怒地试图摆脱希腊人”,以求能够摆脱他们独创的艺术作品相形之下“皱缩成失败的仿作”的尴尬困境,然而事实上,希腊人,尤其是那些哲学先贤、美学巨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以及之所以形成美的原则的发现、归纳、总结,其中历经时间的淘洗而愈显其科学性的熠熠生辉者,仍旧被艺术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着。《百年孤独》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20世纪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尽管在写作手法上是创新的,然而在创作原则上仍旧遵循可然律或必然律。(3)

2《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对可然律或必然律的三点回应

2.1 描写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提出“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总比不合情理的可能较好”(4),亚里士多德认为荷马“把说谎说得圆的艺术教给了其他诗人”(5),荷马的史诗虽然是基于神话这一虚幻的底座之上,如果以历史的事实为衡量标准进行测量恐怕并不“达标”,即并不具备完全的真实性,然而在荷马所假定的环境下,其描写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这尊在虚幻的底座上高高耸立而起的真实的雕塑其宏大的壮美也是真实的。

《百年孤独》中,在布恩地亚家族漫长的家族史上,男孩子们要么叫奥雷良诺,要么叫霍塞·阿卡迪奥,而奥雷良诺们无一例外都离群索居、头脑出众;霍塞·阿卡迪奥们则都是感情冲动且富有闯荡精神,“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6),其一生皆具悲剧性。这其中凸显出的姓名的极强的标记能力,包括孤独症百分之百的先天遗传性以及奥雷良诺们、霍塞·阿卡迪奥们复刻一般的悲剧结局,共同体现了血缘对性格以及命运继承的神秘影响,这种过于鲜明而绝对的遗传显然与真实是有距离的,甚至是夸张扭曲的,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以姓名为标签将人的个体性简单粗暴地分类归档为两种“模型”的现象,这复制黏贴的诡异以及无休无止的死循环的恐怖,在布恩地亚家族无爱的、家庭情感匮乏的环境之下是必然会发生的,病态的家庭环境诞生病态的男孩子,这是“合情合理的”。当家族已经发现姓名对男孩子们诅咒一般的神秘影响,却鲜少有人尝试着改变、救助这些男孩子,更遑论关爱与同情,几乎所有人皆是不作任何努力而听之任之,继续让新生儿继承不得善终的先辈们的姓名,导致这种反常理的悲剧人物复制出现,最终使得布恩地亚家族的生态系统超负荷而崩溃,整个家族在一场飓风中永远地消失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哥伦比亚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家庭凝聚投射在布恩地亚家族上,在这基于现实却因为过度的夸张放大而具有虚构性的前提大环境中诞生的极其病态的人、发生的极具悲剧性的事件,所集中反映出的病态的家庭环境对个体造成巨大摧残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其中所作的描写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2.2 在个别人物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是更哲学的,更严谨的”(7),尤其是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文学作品虽然看似塑造了独特的个体,但是由于遵循可然律或必然律,其塑造的人物在作者假设或虚构的前提环境下的所言所行是有其必然性的。而人物因为前提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言行,这言行反过来对环境造成改变,进而由这环境的改变反映到人物身上形成人物的“遭遇”,最终导致人物达到其必然的结局的过程,则因为其符合逻辑规律而显出“更高度的真实性”(8),也因此使得这个别的人物具有普遍性,即能够指代一类人。

《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创造了俏姑娘雷梅苔丝(以下简称俏姑娘)这一绝世美人的形象,并对她做出一批命式的定义:“美貌是矛盾的德操,一个在真纯中央的魔鬼般的陷阱”(9)。书中用转换视角的方式体现了俏姑娘与其他人迥然不同的心理世界。在外乡客的眼中,俏姑娘所言所行无一不是罪恶的挑逗。而事实上,俏姑娘只是单纯地追求化繁,俏姑娘的返璞归真只能引起邪恶的猜疑。人们只看到了在俏姑娘处求婚被拒的男人或因自杀或因意外而悉数殒命,于是便认定俏姑娘玩弄感情、草菅人命,并断言俏姑娘发出的并不是爱情的气息,而是致命的气流,却刻意无视所谓的求婚者不过是出于被美貌激起的强烈情欲而意图占有。当求爱者并没有爱的能力,更没有付出爱的打算,那么,为什么俏姑娘要委身于他们的淫欲呢?俏姑娘是真纯的典型而不是预示死亡的生物,也许魔鬼窃取了她美貌的幻影向人投下了陷阱,但是因为咬住饵食而被捕捉屠戮的人是被其淫邪杀死的。

俏姑娘作为马贡多小镇上公认的“最美者”,曾经一度让众人神魂颠倒,仿佛美的形象是治疗孤独症的良方,病人们复苏了爱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脉脉温情,冲破孤独的枷锁指日可待。然而,一方面,纯洁的天性以及遗传的孤独症使得俏姑娘必然不会接受男人们虚假的爱情,更不可能用爱来感化世人;另一方面,“也许真的只须用爱情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东西,就足以降服她,并摆脱她的危险。然而,这恰恰是唯一没有人想干的事情”(10)。因此,两者必然不能互为救赎,在从小家庭到大社会都情感匮乏的大环境下,无法摆脱孤独而不得善终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

2.3 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创作原则作为“艺术幻觉说”的起源,提出要尽艺术的能事便是要描写“合情合理”的人与事,使读者一看到便产生逼真的幻觉,甚至错误地推理作者假设或虚构的前提也是真实的,此时艺术的逼真便不是“毕肖现象的浮面的真实,而是揭示现象内部所含的普遍性与必然性”(11),即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百年孤独》中乌苏拉作为布恩地亚家族的族母,一生跨越了几乎全部的布恩地亚家族史,读者借乌苏拉的眼睛看遍了布恩地亚家族中因为患有孤独症而产生的悲剧性的人与事。例如,布恩地亚家族中患有孤独症的人的代表——奥雷良诺上校,其终身经营的反政府武装斗争开始得莫名其妙,结束得草率随便,没有人能够明白上校为什么突然颓废了下去,唯有乌苏拉看清了她的这个儿子只是一个残酷而傲慢的人,其发动这场战争不过是出于“罪恶的傲气”(12)。那些以為战争是为了理想而奋斗进而慷慨捐躯的少年们;那些在无爱的荒漠中与上校相遇并且生下孩子的女人们;甚至包括那些与上校斗智斗勇的政客们,都显得十分可笑,他们的生活以上校为中心,一直被上校发动的战争所影响,殊不知这所有的一切于上校而言只是一个为了排遣孤独而开的、索然无味的玩笑。

而作者则借乌苏拉的痛心失望以及其穷尽一生的努力却仍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布恩地亚家族走向无可挽回的溃败,揭示出布恩亚家族重复悲剧命运的本质原因:没有爱的能力。整部《百年孤独》透过孤独症候群的种种表征揭示了现实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孤独而不团结使得家庭情感匮乏,反映在社会中,窒息停滞不思改革的社会,会走向历史必然的灭亡。而能够使得布恩地亚家族打破孤独的枷锁,获得幸福的正确方法以及能够使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本质的精神动力便是用团结和爱打破孤独,摆脱这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13)。

3 结论

综上所述,《百年孤独》虽然创新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然而在创作原则上仍然极大程度地遵循了可然律或必然律,即描写了“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发生的事”,“在个别人物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14)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无根的浮萍,往近处看,其为社会现实这一广阔肥沃的土壤上生发出的花朵;往远处看,其遵循先哲所提出的美学理论中经过时间的淬炼而更显其科学性的那一部分的指导。

注释: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前言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2。

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9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5。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前言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2。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141。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16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5。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177。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前言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72。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杰拉德·马丁.加西亚·马尔克斯传[M].陈静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5]高美萍.魔幻之镜中的孤独迷宫——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主题[D].山东:山东大学,2007.

作者简介:徐紫薇(1995-)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广播电视与美学的学科交叉。

导师:程嫩生教授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
曾经逃避的《百年孤独》,如今我深深读懂了它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40年,情事尘封50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