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
2018-05-14范秀俊
范秀俊
[教学资源开发]
《树叶变黄了》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和上一单元“用感官观察”一样都是对“走进科学”单元的具体展开。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既离不开客观的事实证据,也离不开基于事实的逻辑推理。如果说“用感官观察”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那么本单元则重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
本单元遵循“学会猜想——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这条主线,《树叶变黄了》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围绕“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一次初步的“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这一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获得成长。
[学情分析]
一年級小学生对常见树木的叶子变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经验是模糊的,他们不知道有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区别,更没有关注落叶树木树叶变黄的过程。本课通过观察落叶树木树叶夏秋季节的变化,及银杏树叶变黄过程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一次“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观察,能说出家乡的一些落叶树,并知道它们的叶子会变黄。
科学探究:猜想树叶变黄的过程,并选择一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猜想和验证,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
科学态度: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
难点:收集落叶进行排序,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银杏树叶标本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受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认识叶子会变黄的普遍性)
1、播放视频:(常见落叶树木夏天和秋天树叶的样子)
(师:小朋友,看,夏天的树叶嫩绿嫩绿的,给这个季节装扮得格外清爽。到了秋天,树脱下绿色的衬衫,换上了黄色的外衣,金灿灿的,真是好看,给这个季节装饰得格外耀眼。)
2、观察视频后
1)小朋友们,秋天到了,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板书课题)
2)出示银杏树图片,(变黄的图片)。
3)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变黄了?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猜一猜,银杏树叶是怎样慢慢变黄的?(师引导:树上的绿叶是一下子变黄了吗?那是怎样一点一点变黄的?)
2、猜想:(可能有四种)(学生边说,师边板书四种猜想)
1)整体慢慢变黄
2)从中间向边缘变黄
3)从边缘向中间变黄
4)从下往上变黄(从叶柄到叶边缘)
3、师统计不同猜想的人数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些想法都称之为“猜想”(板书)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有什么方法?
三、验证猜想
1、引导学生思考,说出寻找证据的方法:
师:你们的这些方法,就是在为你们的猜想寻找证据。(板书:寻找证据)
1)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
2)可以收集树叶来观察。
3)可以给这些银杏叶的图片排序。
2、给银杏树叶排序活动(验证猜想)
1)每组有七片银杏树叶照片,现在就按照你们的方法小组里开始吧。(提示小组活动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争抢,安静等)
2)分组排序活动。
3)展示、归纳发现(银杏树叶是从边缘向中间一点一点变黄的。)
(师用希沃授课助手app展示学生排序结果)
3、今天同学们发现了银杏树叶是怎样一点点变黄的,我们是怎样发现的?(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
四、拓展
1、师:你们说,有好多树的叶子都会变黄。它们和银杏树叶一样都是从边缘向中间一点一点变黄的吗?
2、猜想其他树叶是怎样一点一点变黄的。(画一画其他树叶变黄过程)
3、课后观察其他树叶,寻找证据验证猜想。
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
[教学片断赏析]
师:到银杏树上去寻找证据,银杏树上好多树叶噢,全部都观察吗?
生:只能观察一片
师:观察一片什么样的树叶呢?
生:还没有变黄的树叶
师:也就是全绿的树叶,全绿的树叶能观察出怎样慢慢变黄的吗?
生:找一片稍微有一点变黄的树叶
师:就观察一片吗?
生:变黄的大一点的
师:那我们需要观察几片树叶呢?
生:多几片,刚黄的、黄大一点的、全部都黄的
评析:想要完成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证据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明确,教给了孩子们的具体操作、观察方法,学生获得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教学板书]
树叶变黄了
猜想
寻找证据
[教学后记]
《树叶变黄了》一课,是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经历完整的“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开课设计学生从整体认识落叶树木秋天树叶要变黄这一事实,即认识树叶变黄的普遍性,然后从个性出发,对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进行探究,从而形成树叶变黄的规律。
学生对银杏树叶慢慢变黄过程的猜想,然后去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经历“猜想——找证据——验证猜想”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已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