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词人的忧与爱——浅谈李煜词风之形成
2018-05-14崔禾阳
摘要:李煜,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国君,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见长,其词在前期风花雪月,带着一丝淡淡的哀痕,后期杜鹃啼血,平实中尽是沉郁的泪。李煜的词在前后期为何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在这差异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呢?本文将针对李煜不同时期的经历,探究其前后期词风存在差异性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帝王词人 李煜 词风
一、前承温韦,后继李冯
李煜的早期词风一定程度上受晚唐花间派的影响,花间派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词作内容不外乎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内容空泛,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李煜幼时接触到了不少花间词作,对其前期稍显风花雪月的词风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花间派把词的视野转向裙裾、脂粉、风月,言情不离伤春伤别情景,无非歌筵酒席,这使得李煜早期的词作景物丰富,意象稍显繁冗,如《玉楼春》中“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一句就细致描摹了宫女的外貌,肌肤白如雪,略显香艳,而后又写宫女们整齐排列、鱼贯而入之情形,具体而微,有花间遗风。同时,其父李璟以及宰相冯延巳也对李煜早期词风产生重要影响。李璟作为李煜的父亲,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一位词人,其词借助“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把词从酒筵上解放出来,代之以更为深沉的思想内涵,而南唐宰相冯延巳的词寄托着朦胧之美,以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闻名,在二人的耳濡目染下,李煜的词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俗世之艳的别样之美,将其对万事万物的热爱寄寓在华丽的辞藻与精巧的格律之中。
二、皇室生活,虔诚信徒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写宫女的鱼贯而入,不亦乐乎。养尊处优的皇室生活让李煜的诗词局限于对奢靡生活的描写,虽然李煜的才华也能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宫廷词展露出来,但毕竟过于注重词句的雕琢,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此时李煜的词,飘逸有余,厚重不足,给人以一种稍显轻浮的纨绔子弟之感,渐渐形成了其词早期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值得一提的是,李煜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的浸润,对于李煜的意识形态有着影响,也间接体现在李煜的词作之中。在佛教礼仪和文化的熏陶下,李煜的词作中揉入了一些超逸的宗教感,此时他的词虽还未冲破“花间”藩篱,但已微微表现出其对奢靡宫廷生活的忏悔,李煜的词风悄然变化着,隐约表达出一丝淡淡的憂郁。
三、失所之悲,亡国之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乱悠悠的南唐,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即将走到尽头,在宋讨伐残余割据势力的战争中,衰微而弱小的南唐不堪一击,李煜无可奈何,一声长叹,沦为阶下囚。南唐就这样亡了国,而李煜,就这样做了亡国之君。人生的巨变,几乎天堂跌落谷底的落差,使得李煜迅速地成长了,随之蜕变的是他的词风。“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曾经的呼风唤雨,恣意而为,都化为“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在这个时期,李煜词的格调与内涵发生了质变,他的词作中再难觅香词艳句,代之的是哀婉凄凉的笔调和缠绵悱恻的词风,如杜鹃啼血,诉说着心中的耻辱与痛苦,让人不忍卒读。李煜后期的词主要写国破家亡之痛,伤今忆往之情,意境深邃,已完全冲破“花间”樊篱,孤寂与嗟叹,在他后期的词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言独上西楼”,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又有谁会理解;“月如钩”,一弯异乡的月轻易地勾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多么清冷悲凉,可谓字字皆是血,让人读之肠断。此时的李煜,不再是爱奢华的贵族青年,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他的精神升华了,对世事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词风变得厚重、凝练了,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埋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李煜后期的词作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鼻祖。
某个普通的月夜,李煜凭栏眺望,吟出了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过这首不朽的词招致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极度不满。“千古词帝”李煜被毒杀,给后世留下一个悲凉的背影。
参考文献:
[1]西渡.名家读唐宋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作者简介:崔禾阳,男,南京市第九中学在读,研究方向: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