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院校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

2018-05-14吴影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摘要]在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中,教师课程意识的价值在于确保教学评价的有效水平,决定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教师课程意识对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的现实影响,包括教师教学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学改革的动力弱化,教师课程设计意识的淡薄导致教学改革行为随意化,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零散导致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低效化,教师课程评价意识的衰退导致教学改革目标失落。在教师课程意识的指导下,为深化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应加强教师的教学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强化教师的课程评价意识。

[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 应用型院校 教学改革 教学主体意識

[作者简介]吴影(198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光华学院,副教授,硕士。(吉林 长春 1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项目“长春光华学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批准号:吉教科〔2017〕3号)和2015年度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立项项目“长春光华学院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编号:JD2015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9-0082-05

教师课程意识由西方“校本课程”衍生而来,其意指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的信念。将教师课程意识引入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为改革提供理论发展方向,更能够协助其探寻到具有可行性的实操途径,从而促进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教师课程意识在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体现

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必由之路。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改变,应当体现在教学改革上,尤其是课程改革上。伴随着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观念意识逐渐成为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其中教师课程意识尤为重要。

(一)教师课程意识确保教学评价的有效水平

教学评价是坚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课程意识的指导下,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向情景化方向发展,一般以专题作业等形式展开教学评价,这为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教师将专题作业穿插其中,让学生就该科目的课堂学习内容,以专题为单位,进行PPT作业汇报或随堂讨论。这种教学考查形式不仅能够真实地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这种教学考查能够为他们发现教学问题提供便捷方式,进而依据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找到恰当的解决之道。在教师课程意识的参与下,教学评价不只是进行教学效果测评的方式,还是学生积极复习、应用课程内容的手段,更为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短板提供了直接的发现途径。

(二)教师课程意识决定着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否,对教学效果、学生成长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教师课程意识的指导下,学校应促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编纂、修订的参与者和主持者,并且教师自身即为应用型院校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

首先,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编纂者与执行者。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专业素养齐备的教师更容易把握课程资源全局,将传统课程资源与新型资源、学术前沿动态相结合,保障课程资源的根基性与创新性;在课程资源的编纂过程中,了解学生需求的教师更易采用适宜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结构和行文风格,使编制的教材、视频、网页资源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受学生欢迎;在课程资源的修订过程中,参与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情和学术的最新动向进行综合考量,进而对教材、视频、网页资源等进行修订。其次,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一位教师丰富而独特的人生阅历、睿智而深刻的思想高度、别样而有趣的课堂风格、深入而浅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是最具个人性、独特性,同时也最具另类价值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在教师课程意识的主导下,教学可以将传统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在教师课程意识的参与下,教师在课堂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与运行中来;强调师生共同努力,发挥各自长处,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意味着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对立关系,而成为协同共进的战友和伙伴,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这有利于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成果。

二、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对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的现实影响

教学改革的重要贯彻者是教师,教师的能力与意识决定了改革的成效,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改革意识将成为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课程意识的更新是提升教师能力与意识的必然要求。当前,诸多应用型院校学生毕业之后感觉所学知识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应用型院校教师的课程意识缺失,而这正是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成效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教师教学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学改革的动力弱化

首先,忽视“我”的主体意识。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师未能确认“我”的主体意识,没有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的缺乏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能充分发挥对教学的主导作用。一些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对教学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是依据学校和院系的文件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学主体意识的缺失,不仅会损害当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弱化教学改革的动力,使得教学改革动力不足,行进艰难。其次,忽视“学”的课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较多,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进行知识传输,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记笔记或U盘拷贝,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记忆成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对“学”的过程的忽视,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对学生多元素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

(二)教师课程设计意识的淡薄导致教学改革行为随意化

首先,备课“PPT化”。良好的备课水平是课堂质量的保障,伴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备课“PPT化”的现象,将所授知识、方法推倒全部展示在PPT上;甚至,很多教师使用的PPT是他人共享或教材配备的参考资源。“PPT化”的备课现象是教师课程设计意识淡薄的表现,而这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其次,教学方法“标准化”。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大都具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讲授法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讲授法适用于全部科目和课堂。这种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其弊端已经显露:很多学生的自由思想被灌输式的课堂所束缚,应对考试成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缺乏独立思考的热情和能力,创新意识消磨殆尽。

(三)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零散导致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低效化

首先,缺乏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念。课程资源的分布具有灵活性和分散性,教师应具备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念,将灵活、分散的知识整合为圆融划一的知识体系,将基本知识体系化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内容结构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实中,应用型院校教师整合课程资源观念的缺乏,不仅造成课程内容不成体系,也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其次,盲目开发、运用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如很多应用型院校为了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未考虑自身的学科发展及学生学业实际,盲目扩建教学楼与图书馆,造成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在运用课程资源方面,很多应用型院校为推进互联网教学和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时盲目运用网络手段和资源,而未考虑互联网与学科的匹配度。

(四)教师课程评价意识的衰退导致教学改革目标失落

首先,“孤独”的课程评价对象。从理论上来说,对教学的评价包含课程编制、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管理与决策成效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评价中,因执行的难度和考评工作的复杂性,学生的学业成绩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评价对象。这种评价方式未能真正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与收获,未能对教师工作的阶段性和反复性给予公正、客观的评判,也无法为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目标。其次,“标准”的课程评价方法。因易操作、够客观的优势,考试成为考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方法;而且很多应用型院校只在期末组织一次考试,以一次的考试分数作为对该生该课程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程度。

三、应用型院校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院校改革成效,要从更新教师课程意识入手,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强化教师的课程評价意识。

(一)加强教师的教学主体意识

第一,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学校应进行结构改革,赋予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自主权。首先,应用型院校应当推进结构改革,给予教师参与院校重要决策的权利,成立教师专业委员会,为教师权利的发挥创造平台。其次,校长及其他管理者应调整自身角色和领导方式,鼓励成员进行自我管理,促使教师不断优化自我,自觉以实际行动强化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最后,院校应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发挥自主权的能力,保障教师作用的有效、充分发挥,在自主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推进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第二,彰显教学的对话性。推行对话教学,提高教学的对话性,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学分离状况。首先,对话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居于平等地位,而不是以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与被教的不平等地位。其次,构建民主的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学生提出的建议,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再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在对话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调整教学目标,避免迷失在既定的目标中。最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相长。除了教师有意创设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之外,对话教学还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二者的对话应无时无处不存在;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能够不断增进对彼此的信任和交流,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相长。

(二)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

第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用型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等多个层面。为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要提高理性认识自我的能力,进而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扩大自身的专业知识储量,自觉、创新地进行课程设计。其次,教师应当创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应用型院校教师不仅要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更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强化人文科学知识素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这是教师发展、提升自我、教书育人的必备能力。通过对专业课题、对象的深入研究,教师才能更自如地把握课程资源,从而进行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

第二,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通过反思,将教学经验凝结为教育智慧,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程度,进而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首先,倡导解放个性,激发反思机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创造兼容并包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环境既能够满足自身喜好,又符合自身的价值观与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为自我反思创造条件,以促进自身进行反思的主动性;同时,解放自由个性,以开放的自我和博大的胸怀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倡导终身学习,形成全新理念。应用型院校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填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陈旧的观念,方能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进行自我批评,精进理性思维。教师应理性认识已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针对欠缺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以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进而以更高的水平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三)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第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首先,教师应抛弃以往“教材为本”“以本为本”的课程资源观,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观念。其次,教师应树立多元课程资源观念,拓宽对课程资源的认识。除了教材、图书等有形的课程资源外,学习者经验、当代社会经验、教学过程经验、教师自身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且后者比前者的更新速度快、设计内容广、直接经验多,更具有说服力和实效性。

第二,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首先,明确课程资源内涵。上文已提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与宽泛性,但并非所有主体经验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其确定的外延和内涵,必须界定好其范围,防止窄化或泛化其意义。其次,优化课程资源结构。多样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应创建结构合理的课程资源,既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与需求,又不至于负担过重。最后,加强教师培训。针对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薄弱之处,学校组织专家应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对课程资源开发者身份的认同,充分调动起教师的自主性、積极性以及课程资源意识,强化其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从而保证课程资源的科学性。

(四)强化教师的课程评价意识

第一,实现课程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应用型院校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能力、情意、道德以及自身都纳入到评价对象中。首先,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对学业成绩、动作技能、道德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都进行科学的考量和评价,制定评价类目和百分比表格,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理性、全面的认识。其次,在自评方面,教师应当从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方面入手,开展自我评价。

第二,实现课程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法之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科的特点,选择应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无目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方法,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对学生、教师、课程评价者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另外,在几种评价对象中,学生仍是评价的重点和主体。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少用定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并发挥评价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作用。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应用型院校应在教师课程意识的指导下,紧抓教学改革的中心——课程,促进教师课程主体意识的提高,拓展多样的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扎实推进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妙兰.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构成、培养途径以及评价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7).

[2]李惠良.基于教师课程意识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1).

[3]赵庆云.高职院校全员协同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5).

[4]张震,张京毅,吴树华.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医学院校教学策略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4).

[5]曾筱.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20).

[6]于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意识的适应性调整[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视野下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探究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