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月计划”与高三学生的高效备考
2018-05-14陈秋婵
陈秋婵
一、分解落实每一月的“高考奋斗目标”,让梦想“触手可及”
准确定位并分解高考奋斗目标。高三复习是每个高三学子必须面对的一次特殊挑战。制定行之有效的整体规划,对能否顺利闯关高考、实现考入理想大学的高考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需先对自己的学习优势科目、弱势科目进行分析,把高考目标分解成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准确定位月计划,结合自身实际,逐月落实“跳一跳就够得着果子”的近期目标,并细化分解近期目标为每一个月的高考奋斗目标计划。
针对高三一轮复习的时间从8月至1月底,长达六个月。以每个月的月考为检验时间,可以分解成6个近期目标。高三学子须充分在周末进行一周复习归纳总结,在月底自主对学习进行月检查验收目标实现程度(优秀、良好、及格、待改进),为下个月的学习打下基础。
曾两次获世界冠军的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总结成功诀窍:“每次比赛前须去比赛现场踩点,把沿途醒目的标志如银行、高楼、学校画下来,就在这些地点标出每段里程的位置。40多公里的赛程被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每跨过一个历程就收获一小成果。若一开始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跑十几公里就疲惫极了,人也被前面的遥远给吓倒了。”若始终只有一个高考总目标,目标太遥远,容易在枯燥的学习中心生疲惫、倦怠而行动力不足,最终难以实现考取目标大学的理想。
表格“我的高考奋斗目标”,分解高考目标为步步为营,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勉励自己,调整平和的心态不迷失,保持不懈怠的内驱力,坚定地完成月计划学习。在一个个近期目标达成后,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并极可能实现长远目标,朝梦想大学之门迈近,让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二、坚持执行每一月的“马特30天焕新”,让好习惯“不期而遇”
无论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书中提的 “一万小时定律”或是伟大学者培根的“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追求好习惯”。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成就终生。
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引导学生认真填写、落实每一天“5分钟”或“10分钟”的习惯养成计划--“马特焕新计划”。10月-12月的学习周期长,部分缺学习计划、有惰性、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出现下滑状态: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少,埋头不语或打起瞌睡;课后做作业迟缓;晚修课缺乏行动力,复习效率低。班主任积极动员他们把一个月分解成30天的每一天,定下三个待改善学习的项目,填写每一天坚持五分钟或十分钟的学习计划,以期下次月考焕新。马特焕新,指一位叫马特卡茨(Matt Cutts)的工程师在30天尝试一种新事物,如坚持30天每一天锻炼身体或画画。30天后他的生活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好变化。马特焕新被视为培养一种新习惯。
在“马特30天计划”的实施中,班主任利用早读或晚修,每隔几天就检查督促。大部分学生体验了坚持不懈与自我惰性抗争。两个星期后,学生们锻炼到了学习抗压能力与克服懒惰能力,变得更自制。一个多月后,上课状态转好,与老师互动更多、作业质量有提升,在第二次月考有进步。总成绩提升了,自我反思能力与自主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习得而成。学生才保有复习的激情与动力。
三、激励培养每一月的“八号种子”,让学习效益“最大化”
要追求学习效益最大化,班主任须关注学生细微变化,营造学习上积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相互联系与渗透影响。当一个班集体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有清晰高考目标并积极为之奋斗时,整个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充满积极的良性竞争,间接带来了“文明班”“文明宿舍”的多米诺连锁效应。
为提升集体学习效益,鼓励、培养学困生与中层生抱团取暖——建立师徒结对的“八号种子计划”。学习动力恒心不足需整改共8人:谭金铭、林国明、张可文、侯鼎元、张楚媛、谢小红、卢泳君、杨发乐。徒结对监督的学习小组,种子学生们以自愿原则,选择相应自我奖励或惩罚为正面激励,定下每一天努力的具体学习项目。
扭转一个班集体的不良影响要素,“八号种子计划”已被证明是可行的。根据上一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標。其中侯鼎元、谭金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成了班级中最大的潜力股、黑马。
1.实行师徒监督机制,齐头共进,拼搏共勉
“八号种子计划”的种子们每日晚修结束前即时奖惩,并且定期召开改进会议。利用每一个星期的班会课进行提问与检查,注重总结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坚持至高考。师徒结队实施有效监督和即时奖惩,使这些学生形成自主管理能力,切实将学习目标落到实处。
2.用正能量引导学生用坚忍与专注渡过迷茫期
一方面,利用班会课,班主任关注鼓励学生。观看成龙、马云等成才成功视频;感知北大学霸刘媛媛“有志者、事竟成”的坚强意志等,学生从中获得新动力,在学习迷茫期始终保持自信,为每一天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奋斗。另一方面,引导八号种子们用“不急不躁,稳扎稳打”的心态化知识为能力。计划中的八位学生班内互助互学,以学方法、看思路为主,提炼归纳高考考纲知识与考点,转化为一种在学习中发现内在规律的学习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骨牌效应,推进了班集体的高效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