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不懂”的进步

2018-05-14刘晓茜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家校家人交流

刘晓茜

小学阶段的男孩子,尤其是活泼好动的男生,大多体现出基础知识薄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样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但是做事麻利,生活能力强。如何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特长,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每位班主任的课题。

一、背景

我班有一个男生,因为学习基础比较差、上课听讲习惯不好,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我们姑且称他为“小不懂”吧!

刚教“小不懂”时是二年级,他课文读不下来、生字不会写,就连题目中的字都认不全。但是他性格非常热情,天然有一种“大而化小”“行侠仗义”的生活态度,是班里很多孩子的“头儿”。总之,除了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小不懂”学什么都很快,做什么都有积极性,为集体服务更是一把好手。

为了发扬“小不懂”的优点,借此帮助他尽快在学习上赶上大部队,树立学习自信,我主动和他的家长联系,建立了家校配合机制。現在“小不懂”三年级了,学习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事例以及问题的解决

发现“小不懂”语文基础薄弱是在2年级,他上课总是说话、做小动作,下课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大嗓门”的他,无论课上课下,说话总像和人吵架,但其实“小不懂”很少与同学产生矛盾。

那一天,上课时抽查朗读课文,“小不懂”刚读几个字就出现了很多错误,班里和他一起玩的几个小男生笑出了声。“小不懂”脸红了,整节课都无精打采的。然而一下课,这些不开心就被他抛诸脑后,依然蹦蹦跳跳地号召那几个笑出声的男孩子玩去了。

有意思的是,认不全生字的“小不懂”竟然能够号召很多孩子课间一起看绘本,他们围成一圈看同一本书,还津津有味的。我凑近一听,原来他正学着老师的样子,安排同学们轮流读每一页绘本。故事讲到某一处特别有意思的,他还会和同学们互相分享经历和想法,他讲的故事经常逗得同学们前仰后合的。

“小不懂”虽然乐天派,但心里却有个受伤的小角落。有一次,当我讲到“一家人要互相关爱”时,永远坐不住的“小不懂”突然沉默了,他撅起小嘴,眼圈红红的。课下我找机会单独和他谈心,他告诉我他的哥哥总欺负他,他的爸爸有一次带他出去玩,竟然忘了带他回家。说着说着,“小不懂”抹起了眼泪。

当天放学,我就约请了“小不懂”的爸爸,因为负责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都是这位父亲。“小不懂”的爸爸听我说这孩子很有人缘,班里很多同学都喜欢跟他玩时,他有点意外地说,原以为这孩子学习不好又比较调皮,班里不会有几个朋友。通过孩子爸爸这么说,我推测“小不懂”的家人很少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表达了我的猜想,孩子爸爸说确实如此,开始时是孩子不愿说,后来家人也就不问了。于是我鼓励“小不懂”的爸爸:孩子不愿和家人分享在学校的事情,是因为得不到家人积极正向的回应。下次再和孩子交流时,尽量表扬孩子的优点,久而久之孩子就愿意交流了,也愿意接受批评、及时改正错误了。

另外,他被哥哥“欺负”的事情,“小不懂”的爸爸表示由于家庭特殊原因,家庭成员确实较多,但不存在兄弟不和的事情。我分析道:会不会是因为,孩子在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所以就以这种方式来获取注意。“小不懂”的爸爸也反思,自己以前由于工作太忙,确实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注少了。

为解决以上问题,借助“小不懂”的爸爸是专业播音员的优势,我鼓励他积极参与班级微信群的互动,发挥特长,为孩子们录制一些故事音频。更重要的是,每天在家中要和孩子有生活上的交流、学习上的指导。这样一来,孩子能感到自己的爸爸十分关注自己的学习,感到自己的爸爸在班中有位置,进而促使自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从此,“小不懂”的爸爸为全班孩子录制课文范读,在优美的配乐和充沛感情的朗读中,孩子们逐渐体会了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诵”,并且热衷于练习和模仿。课堂上,“小不懂”因为能听到爸爸的声音而自豪,因为有家人陪同预习和复习而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慢慢地,“小不懂”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听写的正确率也逐渐提高。我和“小不懂”的家人也经常互动交流,表扬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示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

在家校的紧密配合中,“小不懂”渐渐跟上了同学的学习进度,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信。更令人欣喜的是,“小不懂”在班中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以前同学们一提起他,总是想笑,就想和他一起玩;现在同学们提起他,能说出他的很多优点和做过的好事。当然,“小不懂”还有很多可以提高、进步的空间,学习上也依然比较被动。但是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畏惧学习、逃避学习了,在学校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最可贵的是,“小不懂”从原来的看不懂、不看书,转变为拿着文字版《哈利波特》看得津津有味。我问他:“这本书你能看下来吗?”他回答我:“虽然里面很多字我都不认识,可是我能看懂的地方我觉得特有意思,所以我喜欢看。”

在这样密切关注下,“小不懂”在学习上慢慢开了窍,当起“孩子王”来也更有号召力了,每天在学校都能看到认真学习的他、趁老师不留心调皮的他、遇到困难疑惑的他、解决问题后开心的他……

三、反思与讨论

针对“小不懂”的教育,我采取的是“家校协作,共同教育”的方略。因我了解到,“小不懂”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针不同——妈妈是“散养式”,爸爸是“严格式”,且在家中的学习主要由孩子的爸爸负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爸爸沟通得比较密切。每天我们都会互相反馈孩子在家、在校的进步和不足。“小不懂”的爸爸工作比较忙,出差时家中就没有人负责孩子的学习了,这时候我就会对“小不懂”的学习更加留意,在课堂上给他更多发言的机会。他的爸爸在出差期间也会通过微信,每天追问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学会了当天学习的课文的朗读。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与反思,我发现“家校共育”的教育方略对“小不懂”最为有效。

猜你喜欢

家校家人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我的家人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