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语言研究
2018-05-14刘少杰
刘少杰
语言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剖析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基点、视角和方法,结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专业的方法论思考,可以使语言学研究者有效转换视阈,形成问题意识和方法自觉,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其深邃厚重的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通过博采众长,融合、修正、提炼了以德国哲学道统为主的西方思想史中诸子学说,结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极具洞见的悉心观察研究,与对文明形态变革规律的深刻剖析和归纳,最终沉淀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的、正确的、言简意赅、高度凝练且充分体现出强烈人文关怀的方法论。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已知最早的语言描写(descriptive linguistics)是波尼尔在公元前五百年对梵语的分析。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的。与学习语言不同,语言学是研究所有与人类语言相关的一门学术科目。
在语言学研究中,贯穿始终的是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占据很大比重。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具体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本文认为,在语言学研究中,上述原则皆有具体体现。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语言学内包含了很多分支领域,其中和核心分支有语音学、音韵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这些核心分支系统涵盖了有关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以及语用这些方面。语言学中还有一些分支领域旨在研究人类语言与其它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支主要有社会语言学(探究语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心理语言学(探究语言在思想中的表述与运作)、神经语言学(探讨语言在大脑中的表述)、语言习得(研究儿童如何掌握第一语言以及儿童和成人如何掌握和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话语分析(关注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的分析)等。下面将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五大基本原则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客观性原则的应用
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不可能把握完全把握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确实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即以人为本的标准。
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进一步探讨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之间的关系时,就会发现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把握、描写语言事实的问题,而把握、描写语言事实就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在语言学研究中,客观性原则尤为重要,可以表现为:
首先,语言学语料搜集的一种基本方法称之为“田野工作”(field work)或“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语言学研究者亲自进入语言使用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这一语料搜集过程旨在让语料无限接近理想状态的客观事实,研究者在对这一“客观事实”忠实记录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步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实现对语言的描写。
其次,20世纪80年代才崭露头角并发展迅速的语料库语言学,以研究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为途径,目的是凭借大规模语料库提供的客观翔实的语言证据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指导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系統的开发。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在当今语言研究有高度抽象转向语言的实际使用这个过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提供真实语料;二是提供统计数据;三是验证现行的理论;四是构建新的理论。而提供真实语料可以说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词典编纂的生命线。现在流行的英语词典几乎全部是基于大型语料库编纂而成的,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英语语法书也以及温室。
2.2 主体性原则的应用
主体性原则对我们有三点要求: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在语言学发展历史中,索绪尔语言学、心理分析和结构人类学引进了新的自我模式。结构主义语言学消除了语言的内容,把它化简为一个形式结构、能由记号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内部依赖关系决定其意义的封闭系统。心理分析和语言学合作,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都是无意识的,在科学说明中是不相干的。
语言学也同结构人类学合作,把各种文化现象都当作符号系统。“人类学……要发现社会生活的一切表现所具有的共同形式”。亲属系统是一个范例。如同语言系统一样,它们是心智在无意识层次上设计出来的。所以心智并不是心理主体或先验主体特有的东西。在语言、亲属系统和其他一切构成社会生活的符号系统中工作的心智是共同创造物合为一体的。它就是制度本身,它就是文化。这是客观知识可能性要付出的代价:思想已经在事物中,在社会事实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如果心是结构,并且结构是在事物中,为什么不说心是一物呢?“既然心也是物,此物的功能在于把其他事物的性质告诉我们”。这样,也就会明白:为何列维·斯特劳斯能够这样说:“人文科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人来构成,而是使人消失”。
2.3 整体性原则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这一原则对语言学研究之指导意义在于要求研究者放开眼界,建立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而在看似零散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有机整体结构。进行语言学研究,通常会有以极其细微、具体和地方性兼具的问题入手,学界内通常将其称之为“个案”研究。然而语言学研究者在个案研究中倘若没有全局观,无法建立起其个人研究关注点与整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时,几乎可以断定,这样的研究是失败的、价值缺失的。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学派认为,“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表面结构之后,都隐藏着一种真正的社会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用建立模式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和揭示这种真正的结构,并揭示人类的思维结构。”这种试图将全人类的具体文化事项联系起来并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建构一种人类思维模式的理论与尝试的整体性原则在语言学研究中同等重要。
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仅有对语言事实的把握和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以某种方法把握、描写的事实或现象,仅构成进一步进行理论思考和分析的基础,如果不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抽象理论思维和分析,我们就无法洞察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这一整体性原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语言研究中抽象理论思维和分析的重要性及其主导作用的认识。
社会语言学对社会因素(地域、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种族等)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强调也属于整体性原则在语言研究中的体现。
2.4 具体性原则的应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所作判断的准确性就一定会受到影响。其次,这一原则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整体性原则的有力补充。世间的万事万物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语言学研究亦是如此。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就是其具体表现。
美国人类学家博尔思与20世纪初提出文化相对论。该观点认为,“每一个社会的每一种文化,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来理解,而不能从局外人的眼光去理解。”诸如原始、野蛮、开化、文明等词语都是相对的和主观的,是从外部角度出发进行评判的用词,往往流于偏颇和绝对。“为了理解与我们自身不同的他者,我们必须从他们自身的看法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多元文化主义建立在文化相对论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不同族群享有的文化是平等的,皆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与对具体时空、历史传统的响应,因而我们不应存有文化或种族歧视,而应理性地、平等地看待与我们不同的文化。这就促成了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许多国家,政府制定多元文化政策以确保国内不同族群与民族的平等权益。在不对国内主体民族、国家主流文化与认同造成威胁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鼓励少数族群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发展、弘扬他们的民族文化。
2.5 发展性原则的应用
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在语言学调查研究中,注重反思,注重理论的更新。纵观语言学理论发展历史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语言学理论向来是推陈出新的。在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最前沿、最理性、最客观、最全面的理论,在日后可能会被视为偏颇的和不完善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分析语言A时也许是成立的,但在分析语言B时,很可能就变得不适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处于持续发展和变化之中,故而务必用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进行语言学研究。
此外,在探讨语言与社会关系方面也需要坚持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原则,超越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经典论断。回归马克思,正是超越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所在。批评话语分析要面对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探索、实现新的发展,这背后的机制和动力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五大基本原则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之探讨,不难发现,无论是身处国内还是海外,立足东方还是西方,要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必须持续不断地加深对它的理解。回顾语言学研究中每一次理论更新,都离不开对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反思与研究。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最正统的继承人,因而在世界语言学领域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并用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和方法使之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有学科自信,在世界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取得话语权。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