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挑战与对策

2018-05-14杨章成王湘林韦家朝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环境信息

杨章成 王湘林 韦家朝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遇:更丰富的就业信息,更多元的就业渠道,更个性化的就业选择。然后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网络环境的缺陷和网络规范的缺位使大学生面临就业风险,大学生网络就业人格素质的缺失和大学生网络就业能力的不足使大学生面临就业阻力。最后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改善大学生网络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就业心理素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地方本科高校 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杨章成(1980- ),男,重庆人,广西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王湘林(1984- ),女,湖南永州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讲师。(广西 柳州 545006)韦家朝(1972-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60-04

一、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遇

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丰富的就业信息、更多元的就业渠道和更个性化的就业选择。

1.更丰富的就业信息。互联网在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的同时,催生了网购、微商、滴滴快车、网络课程和团购等新兴业态,促进了传统职业的转化与升级,孕育了不少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职业,如网约司机和网络教师等。互联网新行业、新职位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兴起,与互联网的便捷性、广泛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优点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其中,分享互联网行业所带来的利好。因此,互联网新行业催生出来的新职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岗位选择与就业机会。

2.更多元的就业渠道。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多元化,网络招聘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态势。各大学的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页、BBS论坛等搜寻相关就业信息,还可以通过前程无忧招聘网、智联招聘人才网、中华英才网和51job招聘网等大型网站了解招聘信息、投送应聘简历。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使一些企业注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官方招聘平台,使毕业生较容易地通过网络平台查找、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同时,互联网作为主要的通信与交流手段,可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进行简历递交、应聘与面试等,彻底改变了过去需要毕业生本人亲临现场应聘的传统就业模式。此外,电子商务活动的日渐盛行,使大学生能够接触B2B、B2C、C2B和C2C等新的岗位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更个性化的就业选择。在网络就业环境中,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职业供需双方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接近。小小的屏幕能够汇聚国内外各类公司、不同工种和职业等大量就业信息,形成高度集成与综合的就业信息资源库。通过网络的链接,毕业生、学校、企事业等可以双向沟通、双向选择。高校就业部门发布本校毕业生求职信息,用人单位发布本单位招聘岗位。学校在网络上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向相关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本校毕业生。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可以根据个人专业、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诉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筛选求职地域、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等,从而找到更加接近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供给与需求双方借助网络媒介完成无缝对接,实现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

二、网络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

1.网络環境的缺陷和网络规范的缺位使大学生面临就业风险。第一,网络环境的缺陷。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网络环境集中表现为:一是网络就业信息过于泛滥。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性特征,任何个人或单位都可在就业网站或论坛发布招聘广告,导致各种招聘信息泛滥成灾:重复的、过时的或强制性植入的招聘广告充斥着网络空间。二是虚假的网络信息。即通过捏造莫须有的工作单位、盗用他人招聘信息或夸大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吸引大学生前来应聘,却无法提供真正的面试机会或真实的工作岗位。三是网络误导信息。一些网站发布的有关就业报道,夸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加剧了毕业生求职的焦虑心理;一些网站过多地报道有关就业成功的案例,引发毕业生求职中好高骛远。

第二,网络规范的缺位。近年,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受骗的案例呈爆发态势。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发布者的匿名性,网络中的招聘和求职信息无法受到有力的监管。《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维权报告》揭示,近些年,因在网络求职而陷入骗局的大学生数量众多,举报诈骗网站寻求援助的大学生数量占互联网用户维权总数的22.1%,达4550起。招聘网站对其发布内容的真假不加审核,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招聘信息。求职若渴的大学毕业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网络招聘环境有恶化趋势,与其说是技术漏洞,不如说是监管缺位。

2.大学生网络就业人格素质的缺失和大学生网络就业能力的不足使大学生面临就业阻力。第一,大学生网络就业人格素质的缺失。一是吃苦精神不够。与过去相比,当今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成长过程中缺少体力与精神的双重磨砺,因此,面对一些工作条件艰苦的岗位,他们可能会挑三拣四、知难而退。二是受挫力较弱。部分用人单位在网络招聘宣传时,会标注“‘211‘985工程院校毕业生优先录用”等字样。这些人为划分的等级观念和入职门槛,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积极性,加剧了其求职中的焦躁不安与悲观情绪。三是自信心不足。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主要来源为省属的教学与应用型高校,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在网络求职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与一些来自中央部属高校或研究型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同台竞争”,有些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认为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不如后者,因此,缺乏足够的信心。而且一些用人单位习惯以高校行政管辖级别的不同来评价其毕业生水平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在网络求职过程中的担忧情绪。甚至,有些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因此失去不少面试与就业的机会。

第二,大学生网络就业能力的不足。就业能力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最先提出的,其内涵是指获取并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网络就业能力的不足表现为:一是缺少网络就业规划。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过多地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对网络就业缺乏思想准备、缺少具体规划。多数学生直到毕业时仍不知怎么找工作:对如何获取工作信息、如何辨别和筛选海量的就业信息、如何投递简历等均知之甚少。二是就业观念不够端正,综合素质较低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调查显示,89%的用人单位认为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观念不够端正、缺少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年我国毕业的大学生半年后的失业率达8.3%,其中,不少人因素质欠缺、经验不足导致毕业即失业。

三、网络环境下促进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网络就业环境。改善大学生网络就业环境,包括外部就业环境和内部就业环境,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安全、健康与文明的就业环境。

第一,净化大学生网络就业的外部环境。外部就业环境是指影响与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就业市场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供需关系,就业信息是指由应聘者与用人单位在网络平台发布的各种求职与招聘信息。

首先,为改善外部就业环境,应增设由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和政府监管的网络就业市场,加大用人单位网络招聘人才的市场供给,改善网络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矛盾,避免因供需失衡导致大学生“急病乱投医”。其次,完善相关网络就业制度,加大对网络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高校应联合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网络就业规章,完善大学生网络就业制度,实现网络就业信息的合理流向与规范有序,杜绝虚假的就业信息,完善就业信息发布、使用的警示与审查机制。借助网络平台宣传网络道德,加大网络法制建设,严厉打击欺骗毕业生钱财、伤害人身健康与安全的网络就业诈骗行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最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消除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的传统偏见,消除影响大学毕业生网络就业的技术障碍,使人们遵守网络道德、敬畏网络法规。与此同时,高校应指导大学生正确评估网络就业风险,提高网络就业预警意识。

第二,优化大学生网络就业的内部环境。内部就业环境是指高校在使用互联网就业过程中的自律行为与自发形成的校园文化。

目前,90%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毕业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就业梦想。因此,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校园网络就业平台建设的自律意识,形成自我净化机制。作为就业平台建设的主体,高校应切实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的审核、评估、签约等流程的检查与监督。

地方本科高校应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就业文化:一是发布有效的就业信息。地方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依靠第三方力量,通过实地走访、书信邀请、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络等方式拓展招聘单位和招聘信息,通过本校就业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和BBS论坛等平台及时将有效的就业信息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二是发布准确的就业信息。地方本科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就业信息的筛选、甄别,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提高大学生收集、辨别有效就业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三是发布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地方本科高校应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指导网站,为本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2.提升大学生网络就业心理素质。第一,改善大学生网络就业人格。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反应方式。就业人格则是大学生在适应网络就业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表现。其一,端正大学生网络就业思想观念。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与就业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与就业观。例如,通过开展就业讲座、社区服务与下乡调研等方式,使大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理念,形成热情服务落后地区经济建设的就业观;通过参观地方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及时调适就业期望值,保持积极与理性的就业心态。其二,端正大学生网络就业行为。对浙江省327家企业的调查表明,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感、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态度等基本素质。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加强相关就业行为的训练,使大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善于动手操作的习惯,夯实大学生就业的行为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增强大学生网络就业能力。网络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获取、甄别与选择就业信息的能力。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Toffler)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可见,就业信息攸关就业成败。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就业信息,才能拥有未来就业的主动权。地方本科高校可从大学新生开始,利用集体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传授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形成获取、积累与定期更新就业信息的习惯。其次,地方本科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甄别就业信息的能力。面对当前真假难辨的网络就业信息,地方本科高校应指导学生甄别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可通过案例教学,如播放因违规违法网络信息而导致就业纠纷的视频,引导学生归纳典型案例的特征,掌握甄别就业信息的方法,形成规避就业风险的意识。最后,地方本科高校应培养大学生选择就业信息的能力。选择决定人生。学会选择正确的就业信息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地方本科高校应将网络就业教育融入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根据本校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为他们提供有关就业信息选择的锻炼机会。例如,在校内同时安排多种勤工助学岗位,发布不同的网络招聘信息,指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此外,地方本科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外兼职,使他们积累丰富的网络就业经验,提高网络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宴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4).

[2]王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4]杨宜凡.大学生利用網络就业平台的发展趋势及作用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3).

[5]朱勤.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32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6]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

猜你喜欢

毕业生环境信息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环境清洁工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订阅信息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漫观环境
展会信息
论环境雕塑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