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问题及机制

2018-05-14向昭颖张冰松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

向昭颖 张冰松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贫困劳动人口的素质和就业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我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扶贫效率较低,缺乏良好的职业教育脱贫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问题。基于此,应从机制建设入手,加快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相关联的统筹机制、运行机制、精准识别机制、多方联动机制以及多元化投入机制等,以开创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局面。

[關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机制

[作者简介]向昭颖(1981- ),男,四川通江人,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冰松(1980- ),女,四川通江人,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四川 巴中 636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26-07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进入全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的新的扶贫理念,也是新的扶贫战略。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根治贫困,核心在于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有两层含义:一是扶贫对象精准全面,就是要做到“扶真贫”;二是扶贫措施精准到位,就是要做到“真扶贫”。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即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激发贫困地区产业经济的活力来根治贫困,这是“真扶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也广受社会关注。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扶贫的操作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前面,导致很多扶贫工作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精神、作用和意义理解不深,对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机制构建重视不够,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基于此,有必要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构建完备系统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进而为落实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一、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思想要义与精神实质

1.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思想要义。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过往情况来看,扶贫开发就是由中央和各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开展的扶贫工作。现阶段,全国各地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扶持增收产业、移民搬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几个方面,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见效明显,脱贫也较为彻底,因此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仍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论是在扶持增收产业发展方面,还是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职业教育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第一,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当地缺乏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导致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难以生存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为产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能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第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农村技能教育培训的形式赋予贫困劳动者以专业技术技能,对于提升转移出去的贫困劳动者的创收能力和就业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早在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强化教育扶贫是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一贯要求。在2015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优化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扶贫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与基础文化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学习年限短、实用性强的特点,既有利于减少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又能尽快帮助贫困家庭创收,是非常适合贫困家庭子女接受的教育类型;另一方面,几乎任何学历的人群都能找到对应的职业教育层次,入学门槛低,受众就更加广泛,有利于教育扶贫在整个扶贫工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第一,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早已证明,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实力决定了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多少,决定着投身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多寡,也影响了地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就业等。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要素,而其中最宝贵、潜力最大的资源要素就是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建设打造过程中,职业教育又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既是职业教育赢得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意义。农村职业教育要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自身的发展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田间地头、乡镇企业,了解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要服务下沉,走村入户,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身心特点、教育需求、经济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贫困人口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第二,把扶贫攻坚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经过多年的扶贫耕耘,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自2012年至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一再强调要转变扶贫方式,推动扶贫工作由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性扶贫转变。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不论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还是职业教育的内容,都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天然地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在全国上下正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释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和潜力,把扶贫攻坚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几年发展的主攻方向,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点任务。

二、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有效提高贫困劳动人口的素质。从理论层面来看,人的素质的提高高度依赖教育,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又可以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类,其中又以学校教育最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组织性和专业性,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达到的。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类型,一方面,它以实用性、技术性、专业性著称;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传播先进理念和文化、创新推广先进工艺和技术等社会职能,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然对提升贫困劳动人口的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从现实层面来看,广大农村的很多贫困家庭之所以长年无力脱贫致富,普遍是因为家庭全体成员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文化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完善,技术技能缺乏,无论是在脱贫致富的思维思路方面还是在将脱贫致富的想法付诸实践方面,都由于种种因素限制而无力突破。由此可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劳动人口的素质,是帮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现实需求。总而言之,不论是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来看,还是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需求来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都是提高贫困劳动人口素质的最佳选择。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提升贫困地区就业率。在我国的广大贫困地区,适龄劳动人口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是造成贫困家庭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就业率低不仅会严重制约贫困地区民众的经济收入,还容易造成无业人口自卑自闭甚至自暴自弃,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新障碍。就业质量差则导致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收入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职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大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难度。分析贫困地区劳动人口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往往产业经济不发达,人力资源市场狭小,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二是贫困人口往往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贫困人口聚集的地区往往有着固化贫困的亚文化形态,限制了民众的思想思维,使得很多劳动者思维僵化、思想保守,缺乏争取和开创新兴就业机会的意识。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可以激发贫困地区的经济潜力和活力,从而振兴贫困地区的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其次可以教授农村青少年以及劳动人口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最后可以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丰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的思想状态,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意志和信心。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就业环境和人口素质,进而提升贫困地区的总体就业率。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贫困地区的就业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地区的产业经济不发达,第二、三产业提供的工作崗位有限。虽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贫困地区的产业经济,但产业的培育、发展本身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就业率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际上,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日渐加快。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经济的大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民工”遍布全中国。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劳动技能培训,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导致大部分人只能承担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职业选择空间狭窄,经济创收能力差,虽然能通过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来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但无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赋予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人口向素质型人口转变,帮助他们拓展就业空间,还能明显改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提升其经济创收能力。此外,通过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进行普法宣传,还有利于“农民工”们遇到劳务、经济纠纷时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财产遭受侵害。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代际传递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并不是某一国一地的特殊现象。贫困代际传递最早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对贫困现象的实证研究。通过经济学家对贫困家庭的长期追踪调查发现,贫困家庭和地区存在贫困代际传承的现象,于是他们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概念。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在完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不高,贫富差距不明显,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第一代财富的创造者逐渐老去,“贫困代际传递”在我国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之中,该现象更为明显。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除了贫困地区和家庭的资源有限、难以获取个人自我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缺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给予贫困劳动者和贫困家庭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也是扶贫最彻底的“百年大计”。

三、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数较少,缺乏职业教育脱贫的社会环境。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加之现代化建设时间短,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文化环境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广大社会文化趋于保守的贫困地区,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针对职业教育充斥着大量的歧视性社会文化观念,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青少年数量明显偏少,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从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状态来看,传统儒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是绝对主流,文化人、知识分子是广大农村男女老少最为尊敬、羡慕的人,因此,教育在大部分农民眼中只有一种类型,那就是普通全日制学校教育。考上大学是农村家庭教育成功的唯一证明。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实用型技术教育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自然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同,不仅成年人认为读职业学校没出息,青少年也不屑于学技术、进工厂。另一方面,从农村地区民众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看,大部分农民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才更加“高级”,无视技术所创造的巨大社会效益,很多农村技术工人、技师对本职业的认同感也并不高,更谈不上职业自豪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可谓困难重重。

2.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完善成熟,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遍神州大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的加大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只要对国内职业院校开办的地点、办学状况稍加统计就会发现,绝大部分优势的职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产业经济发达的工业城市,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不仅职业院校数量偏少,投入职业教育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在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第一,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数量稀少,且办学条件差,教学场地狭小拥挤,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一些在现实生产领域已经淘汰的机器仍然被作为教学实操设备使用,严重影响教学成效。第二,贫困县域的职业学校图书资料缺口较大,且更新缓慢,学生难以学习到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第三,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普遍缺乏专门的实训基地,即使有所谓的实训基地,也处于设施陈旧、实验设备匮乏的状态,很多需要实操、实验的课程无法有效开展。第四,师资力量不足,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由于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和教学科研条件,使得水平高的教师不愿意来此执教,加之学校自身又缺乏相应的师资培养平台,师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改善,这也是长期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所在。

3.农村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导致扶贫效率不高。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全国各地就掀起了扶贫工作的新高潮,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地方的精准扶贫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尚未建立完善、系统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导致各机关、各部门各自为战,既浪费了扶贫资源,又制约了扶贫效果。这一问题在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领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尚未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识别机制。不少地区职业教育扶貧对象识别的依据只是民政部门过往建立的贫困户档案,而这些档案在信息收集层面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完整、清晰地反映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和诉求。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制不健全。例如在资金管理方面,职业教育资金是由地方财政部门拨付的,而扶贫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则属于地方扶贫办公室的工作。相关人员在规划和落实职业教育扶贫项目时,既需要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也需要向扶贫办公室申请资金,这就降低了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效率。

四、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构建

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一种战略或政策,更是一种综合理论、战略、政策和行为的完整系统。针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则会影响反贫困功能的实现。为此,应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着重从精准扶贫统筹机制、运行机制、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多方联动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入手,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真正完成反贫困的时代使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统筹机制。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政府、职业学校、培训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尽快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统筹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各类社会主体的行动,使之相互配合、步调统一,就成为当前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要素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明确职业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战略组成中的基础地位,把人才培养作为扶贫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从思想认识层面引领参与扶贫工作的各类主体。第二,省、市级政府要抽调骨干力量,组建高规格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领导机构,作为沟通协调各类社会主体的“主心骨”。只有建立了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统筹机制的高效有序运行。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职能,大力引导、加快推动各类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的落实,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农业科技带头人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程”等,让职业教育在扶贫工程中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提升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民众中的影响力。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在教育,关键在精准。要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项措施指向明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通过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科学的考核监督,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保驾护航”。第一,地方政府要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贯彻到农村职业教育扶贫领域,明确划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建设中每个部门、每个组织、每个人的扶贫责任和工作任务,形成多维、立体的责任分工体系。第二,省、市级政府应当领导建立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监督、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执行机制,既要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管理,杜绝扶贫过程中部分管理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也要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工作质量和落实成效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估。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建立职业教育扶贫信息反馈机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到底精准不精准、是否取得成效,不仅要看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否真正得到提升,也要看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农村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建立职业教育扶贫信息反馈机制,就是要积极主动收集此类信息,打造贫困劳动人口发声、反馈问题和信息的渠道,从而真正反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

3.强化人群定位,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着重指明了精准扶贫战略中“精准”一词的内涵,即“六个精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扶持对象精准”。“扶持对象精准”不仅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他精准扶贫工作落地实施的前提。失去了“扶持对象精准”,则精准扶贫战略必然偏离应然的方向。在当前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工程推进过程中,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精准”,但部分地区因扶贫工作不细致、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而导致的扶贫资源运用“大水漫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六个精准”基本要求,也要吸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的经验教训。要把“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尽快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职业学校要与县民政部门、乡政府、村委会协同配合,共同构建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第一,要建立贫困人口档案,让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识别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不需要单独建档,可以与民政部门建立的贫困人口档案合并,但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工作人员要深度参与贫困对象识别工作,确保自身掌握关于贫困人口经济状况、自身条件的“第一手资料”。第二,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扶贫对象识别程序。通过“数据收集→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分析原因→摸清诉求→建档立卡”的程序,规范职业教育扶贫对象识别的流程和方法。

4.加强协调沟通,构建区域协同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多方联动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工程。当前全国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备受政府和社会关注,这为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更应牢牢把握这难得的机遇,想方设法汇聚各类资源,助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建设。为此,有必要构建区域协调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多方联动机制,通过调动更大范围内的社会资源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区的地方政府要打破过去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不同区域的职业学校联合发展机制,促进校际之间的人才、资源、生源、信息流动和共享,发挥不同区域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放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能。第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时机,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积极主动地与办学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能力強的城市职业学校进行接洽,通过对口合作、定点帮扶等形式,促进本地职业学校与优势职业学校的合作发展,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5.积极探索多渠道投入,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之所以资源匮乏、发展滞后,除了地方上能够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资金资源有限这个客观原因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多年来一直依靠单一主体——政府拨付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庞杂,需要财政支持的领域多,自然难以充分照顾到相对“边缘”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在当前贫困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仍然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投入,只能延缓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因此,为了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升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服务效率,需要尽快改革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体制机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多元化,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充足化。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重新定位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摒弃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市场化改革的方法来调动社会性组织和个人投身农村职业教育的能动性,拓宽其资金资源来源。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动农村职业院校的产权多元化,实现不同职业教育主体的资源联合、优势互补,最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稳定开展。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投入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投入水平提高、经费使用合理、成本与效益协调的关键环节。在加快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同时,各级政府应主动履行对农村职业院校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审计等职责,确保经费投向合理,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2]张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探究[J].教育导刊,2016(6).

[3]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4]豆小文,叶秀芬.职业教育扶贫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4(7).

[5]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3).

[6]许媚.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审视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8).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皮革机制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