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8-05-14杨婷婷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教育管理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与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参与不足、科层制直线式管理结构效率不高、师生交流平台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应以治理理论为依据,着力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基础扩大化、治理手段多样化和治理目的学生化,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教育管理 策略

[作者简介]杨婷婷(1984- ),女,江苏淮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37-04

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物的方式总和。治理的主体来源于不同领域、层级的个体,他们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政府不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地位日益凸显;治理方式既可以是强制性管理,也可以是非正式约束;治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善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主体应坚持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加强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建设为目的,切实推动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含义。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综合性教育制度和方法,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治理的体制和规章制度等。治理的目的在于实现高职院校各项机制与制度的相辅相成,推动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是指高职院校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实现各主体利益平衡的能力。治理能力不仅决定着高职院校是否能够有效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平稳运行。

2.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高职院校治理中密不可分的两大部分,在治理实践中,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善治”服务。高职院校治理框架明确规定了管理者应具备的治理能力,也指明了管理者在利用治理模式处理问题时应坚持平等协商的方式,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基础与载体,管理者要以治理体系为依据,在治理体系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实践问题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管理者的治理实践是动态变化的,在治理实践中,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也促进了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意味着管理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这对于治理体系的调整与优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管理不足。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被管理者,也是管理主體。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地位。管理者对学生的能力不信任、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也较低,以致学生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参与力度及深度明显不足。

2.科层制直线式管理结构效率不高。高职院校主要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模式多是科层制直线式结构,学校党委、学生处及团委、各院系负责人及辅导者负责各层级的管理工作。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院系、专业设置也逐步增多,以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管理者承担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在科层划分较多的情况下,各层级信息传递与沟通非常缓慢,学生反馈信息无门,管理者也无法及时了解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难以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3.师生交流平台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权力,重视管住学生,并制定一系列的教育管理制度,如有个别院校提出 “校园十不准”规则,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这些严格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也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高职院校的师生交流平台明显不足,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校长信箱、领导访问日等,但其沟通效率并不高。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并不满意,普遍认为学校管理过于僵化、单一,且缺失公平性,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求。

4.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构建良好的内部秩序,推动学校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步呈现社会化发展趋势,在发展中过于强调“社会本位”。这一理念导致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中都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制定管理目标时也难以将学生纳入其中,这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基于治理理论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应以治理理论为指导,树立“多员参与、合作与互动”的管理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参与式发展”的治理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治理主体多元化:建立校—师—生多方合作的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应构建校、师、生良好互动的治理模式,通过重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善治”。

第一,明确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利益兼顾的原则,以公平的态度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尊重并了解不同主体的个别需求,通过满足不同主体的个别需求,激发不同主体的积极性。首先,学校领导是决策的重要制定者。在制定决策时,领导者既要坚持信息公开,使师生熟知院校的管理信息,又要广纳谏言,积极听取师生在教育管理中的意见及建议,重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教师(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及辅导员)是教育管理的服务者与引导者,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及平台,提供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便捷渠道,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主体,要加强积极参与的意识,主动参与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合理划分学生参与的层次性。为保障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层次进行合理划分。首先,对于高层次的管理,应实现低程度参与。高层次管理主要指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制度、规划等的管理,在这部分管理中,学生不具有决策权,只有建言献策的权利。同时,该层次管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主要由高水平、高年级的学生参与,且应控制参与人数。其次,对于中层次的管理,应实现中程度参与。中层管理主要指学生处、团委等的管理。在该层次管理中,应适当扩大参与学生的人数,并以校学生会、院学生会等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基层管理,应实现高程度参与。基层管理主要指教育管理相关的、直接面向学生的管理部门,包括院系行政部门、辅导员队伍等。在基层教育管理中,应构建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轮班制管理制度,以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

2.治理基础扩大化:重置学生管理部门,改变权力向度。在治理基础方面,治理理论强调避免政府“一家独大”,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中,管理者应实行一定的“放权”。

第一,明确教育管理部门、学生组织的权限。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为依据,教育管理可分为四种类型:教育型、管理型、服务型、发展型。教育型职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根本职能,其职能的发挥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管理型职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必要职能,主要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型职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基础职能,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等服务,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活指导。发展型职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补充职能,主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学生社团组织来促进学生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以职能划分为依据,明确不同部门、学生组织的职权。

第二,保障各部门、组织间的多元向度管理。多元向度管理是指管理主体与对象的多元组合方式,如校—师、校—生、师—生、校—师—生等。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应实现权力运行方向的上下互动和管理的全面平等与民主。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积极召开民主座谈会,设立专门的民主评议中心,积极听取师生在院校发展中的合理建议,并增强师生对各部门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责,以实现部门、组织间的多元向度管理。

3.治理手段多样化: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管理方式。根据治理理论,在治理中应采用“两手抓”的手段,一手抓强制管理,一手抓民主协商。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也应采用多种治理手段,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第一,采用正式的管理手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正式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师生代表列席。高职院校应通过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的方式,实现相关信息的公开,优化师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渠道。二是对话协商——学生代表大会。高职院校应重视以协商的方式解决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并积极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民主协商的平台。三是学生法庭。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学生法庭,学生可向法庭申诉不公平待遇,学生法庭在深入调查取证的基础上,积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采用非正式的管理方式。非正式的管理方式主要指不受权威部门约束的管理方式,教师及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积极参与教育管理。首先,完善网络云參与方式。高职院校师生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对话平台,还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设博客、公众号,为校、师、生的沟通提供完善的平台。其次,完善专题议案的参与方式。专题议案是针对某一时期内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专门讨论,是学生自治的主要方式。专题议案应以学生为主导,成立专门的专题议案组,学生自愿陈述个人观点,专题委员会对学生观点进行收集、整理,并积极反馈给相关部门。最后,设立完善的学生服务站。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服务工作,通过设立服务站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各种服务。服务站工作人员以学生为主,上岗人员需经过院校的专门培训,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对于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服务站工作人员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以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治理目的学生化:借助学生组织实现学生善治。高职院校的治理目的在于构建学校民主发展的模式,培养具有自治精神的学生,并依靠学生的自治能力来加强院校治理。

第一,重视发展官方组织和非官方组织。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构建完善的学生治理模式,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为保证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参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建设各类学生组织。首先,应加强官方组织的建设。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官方组织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等。在官方组织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重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其次,应加强非官方组织的建设。非官方组织主要包括学术型团队组织、网络型虚拟组织等,高职院校应以分散化模式推动非官方组织的不断发展,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应加强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学生自治组织包括官方组织与非官方组织,在自治组织建设中,高职院校应承认各类学生组织的地位,给予学生组织一定的管理权,并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度,切实保障学生自治组织的顺利运行。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提高学生自治能力方面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应为学生自治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是环境保障,要重视优化学生自治的环境,完善相关设备、场地建设,为学生自治提供完善的环境支持。二是形象保障,要加强形象建设,切实维护自治组织的形象。三是制度保障,要加强自治组织机构、层级关系建设,制定发展规章制度,保障自治组织的建设。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治素质。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治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管理的完善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相关主体应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精神来推动教育管理的不断完善。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治理理论的指导和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陈光臻,王郁葱.基于院系两级管理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

[2]李宏昌.“新常态”视域下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变革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4).

[3]崔炳辉,夏纯灿.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基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五层七维”的校本分析[J].职教论坛,2016(29).

[4]孙云志.多元共治视域下高职院校治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4).

[5]唐科萍,许方恒.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成人教育,2013(9).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教育管理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