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思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8-05-14王永益
王永益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构成社会问题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要矛盾为思想政治教育制造问题意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呈现的新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和产生的新影响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调整自身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更加关注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层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要把新时代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新要求和人们精神需求上的新需要结合起来,要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2-0070-06
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系统内部发展,要契合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规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政治判断,预示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事业的生命线,也要树立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核心的问题意识。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系统论意义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社会主要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实质是社会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系统中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生长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也促进社会系统的成长。在社会系统中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系统成长的内在动力,与社会系统其他部分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载体和环体等的变化。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构成“社会问题”的核心。一般来讲,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是指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实际状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社会期望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取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落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我国还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就成为新时代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显然,从哲学上来讲,哪里不平衡就发展哪里,什么不充分就发展什么。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从社会的主要矛盾找到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构成社会问题的核心。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活动。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是社会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联性,“社会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思想领域,需要开展思想的协调,也在客观上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1]。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系统发展动力系统传导机制上的重要环节。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历史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受其制约,也要发生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曾经有人提出用否定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规律。解决认识问题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发挥作用。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解决人们在发展中出现的困惑,也可以为人们更好地投入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再次,社会主要矛盾为思想政治教育制造问题意识。社会主要矛盾指出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什么,如何服务?就需要从社会主要矛盾中去寻找,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既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内容,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导向的问题意识,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要矛盾中包含的主体是人民群眾,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中包含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并展开工作,从而解决或协助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呈现的新特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当时国内形势的主要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的历史方位下,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概括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作出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质文化需要”的需求层次更高,范围更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超越了总体小康的内涵,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层面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表现在需求层次的提高上。“美好”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更高追求,即不仅要求生活的量,还要求生活的质。例如,人民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从追求“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从追求出行的便利到追求出行的舒适、速度和安全;从追求住房的宽敞到追求住房的豪华,从追求劳动和收入到追求休闲和旅游;等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表现在需求范围的拓宽上。主要表现在不再局限于物质消费,更加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物质消费的文化含量在提高,文化消费的层次在提高。
其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比“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层次更高,领域更广。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领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总的来说,是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这一不平衡的地区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使经济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富裕地区存在差距,继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同时制约了全体人民的小康目标的实现。发展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时期,社会的主要问题是温饱问题,其他问题并不突出。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的情况下,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
再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我国基本国情的“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了,虽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了,但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虽然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极大提高了,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12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变化。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审时度势的历史结论。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政治依据和理论前提,也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深受这一重大判断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契合真实的社会存在,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影响的研究。
首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逐渐衍伸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诉求与实际、方法与效果等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解决这些矛盾,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基本理念、基础理论、教育重点、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更多地从以前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转变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人文关怀应该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教育方式和方法由灌输型向渗透性转化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受教育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向“双主体”和“主体间性”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矛盾焦点正在转移,这也是时代发展的特征。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反应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日益增长的思想道德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其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求的变化。从需求角度分析,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特点,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时,把握人的需求就应该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正在转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许。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行过具体详细的描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3]而我们党则“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1。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实现者,在主客体需求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将呈现出新形态。
再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说服人,让人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必然性,更要让人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性,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是理想状态,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客观性。新时代,新就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到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时候了。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不完全相同。在市場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教育人们树立市场意识,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则主要培养人们的和谐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要教育人们树立平衡意识、充分意识。平衡意识和充分意识,不仅是宏观政策的问题,也是普通党员群众需要树立的思想意识,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最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点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中,从原先强调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向现在强调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社会群体多元化精神需求方面,也要更加注重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在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人们的首要需要是物质,物质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物质生活落后,精神生活需要相对简单、初级。先进的社会生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的丰富,为人们展开精神生活提供了条件,闲暇时间的增多,增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多样化发展,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必有主流与支流,主流引领支流、规范支流、改造支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设,统领和协调各项事务的发展。社会越是先进,事物就越是复杂多样,事物越是复杂多样就越需要监管协调。党的19大报告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如何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回应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订的总揽全局的行动纲领。社会主要矛盾也规约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是我国顺利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积极探讨新要求的本质与具体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调整自身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自身领域补短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要有所注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复杂层面,对属于其领域内的社会问题予以关注,进行科学性的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正确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要正确比较主要矛盾变化前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现的变化,并研究深化这种变化的对策。其实,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照原来的路径修修补补,而要探讨转型的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关注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层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也表现为人们思想与价值观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拥有更高的追求,而当前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差距,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一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有地区差异,二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群体差异。思想的先进性体现为人们思想品德层次性,也体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甚至腐败等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对此作出回应和解答。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新時代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新要求和人们精神需求上的新需要结合起来。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同时,进入新时代,也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新要求。从需要满足来看,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低层次的需求比较单一,满足条件也较简单;而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主要属于精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内容复杂,条件苛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也具有以上共性特点,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分析矛盾,弄清楚受教育者实际与要求之间的差距,采取适当措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不断缩短。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表现,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在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中华民族既不忘自我,又敢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最能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明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融中西马于一体的人类新文明,构成了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自信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具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这是我国作为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实行赶超战略的同时,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即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诉求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一价值追求始终作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针,作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重点,使其真正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2017-07-28(01).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