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特质研究
2018-05-14徐晨光
徐晨光
摘要: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个思想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要全面、准确理解其实质,就必须弄清楚它的理论来源与形成、主线与特点、定位与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与形成;主线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2-0005-07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面对党情、国情、民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国内极不平凡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突破,国家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推进“四个伟大”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来源与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心声、遵循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它的主要理论来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国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的科学总结是它的主要实践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它的思想基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一方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实践与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今后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系统的、科学的部署,贯穿其中的是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于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走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至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必须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使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保持党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经验总结。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的一些老党大党丧失执政资格。而有一些政党则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群众支持率和较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的一条就在于能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真正依靠人民,切实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心中装有人民,人民就会心向党,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就会跟党走。人民群众支持拥护共产党执政,共产党就应该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我们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党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失去党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对国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在党的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推动管党治党走向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办成了很多大事,解决了很多难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是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政党执政有着一般规律,对于共产党而言,也有着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要始终把党锻造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始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能够做到坚强有力,走到时代潮头、引领时代发展。要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转化为党的执政能力。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发展和壮大将难以为继。要确保共产党有效执政。其内在要求就是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深刻探索,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得到大大提升,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正是这些认识和探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礎。
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其自身规律,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改革的深水区推进改革,破除利益集团的阻碍,持续出台了一大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清除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理顺了社会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了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不断调整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我们要建设的社会,将是每个人都能享有充分的物质财富、充分的就业和休闲时间、充分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坚持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的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国情 、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走符合自身实际、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正确认识矛盾、抓主要矛盾,把分析和解决矛盾与统揽全局、引领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理论主线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坚持创新引领,不断转换发展动力,让改革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在无石头可摸的改革深水区,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改革进行到底。按照十九大提出来的战略步骤,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掉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懈怠、不松气、不歇脚,继续奋斗,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和政治优势,必须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着鲜明的人民性、继承性、辩证性、创新性、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满意、群众高兴、群众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心向背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离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将失去执政的基础。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向人民请教,向人民学习,它是为了人民而生的科学理论,有着浓厚的人民情结和价值关怀,人民性是这个思想的鲜明理论特点。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长期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它成果一脉相承。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产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以习近平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等作出了重要的新判断,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执政能力、执政本领、执政方式等提出了系统化的规律性的认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继承性是它的鲜明理论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内涵丰富,包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政治与经济、法治与文化、科技与教育、民族与宗教、民生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和统一战线、外交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从理论上做出了分析和部署。[3]它结构清晰,其各项具体内容、各项要求等既是相互不同的,也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辩证性是它的鲜明理论特点。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望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世情、党情、国情的新变化,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总要求,将政治建设摆在了党的建设首位,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一系列新判断、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为党的建设、国家和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是它的重要理论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循的,人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规律,用规律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中,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基础上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性是它的鲜明理论特点。
三、理论定位与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清晰的理论定位,分别可以从五个角度来分析,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来看,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来看,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封闭、不僵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其面临的历史使命、时代背景和战略部署,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做出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来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成功制胜的法宝,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让人民掌握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是在具体的实践的探索中形成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来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构成内容,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内容也不断的丰富起来,是我们党指导改革、发展的正确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引领人民开展改革开放的实践不停步,党的理论创新就不会停步。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地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这些创新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理论结晶。
从党的治国理政的实践来看,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世情、党情、国情一直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的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担负起教育和管理党员的责任,戰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榜样作用发挥不好,少数党员干部为官不为、贪图安逸、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少数地方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流于形式,有的地方形成了不良的党内政治文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源泉,有着强烈的首创精神,党必须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党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很多大事,也推动了理论的创新和创新理论的形成。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无数中华儿女、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的使命职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它必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不断为之奋斗。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已任,在革命年代,广大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顶着压力谋发展,顶着封锁搞生产;在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追求,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使中华民族强盛复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崭新的探索,使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判断、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的发展方略、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才能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不懈怠,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意义是非凡的,它给世界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另外一条现代化道路,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境界。
中國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带领人民开展国家和社会建设,是党的基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而党执政的效果直接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谱写了党治国理政的新篇章,党的治国理政进入新境界。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将从严治党上升到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将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量的腐败分子被清除出党的干部队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内政治生活逐步走向规范化,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逐步形成,党风政风明显好转,管党治党进入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党建研究,2017(11):3-3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责任编辑:秦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