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8-05-14李曼邢伟明唐璐
李曼 邢伟明 唐璐
根据《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以及职业院校环保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表明,改革效果较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是职业院校环保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包括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和方案实施的能力;因此《水质监测与评价》在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1 《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由于实用性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原来我校环保类专业《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都是采用理论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方法,实验中应用的监测水样也是用纯水配制的模拟水样,学生所做的练习多为验证性实验。课程整体缺乏系统性,与实际工作衔接不紧密,也缺乏新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改革的方法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原来《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照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2.1 改进理论教学内容
《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一般开设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已经基本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根据职业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的教学设置以下几个模块: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的介绍、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质监测报告的编写、水质指标的评价。通过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的介绍模块,学生可以了解水质指标的含义、常见的水质指标种类以及各个水质指标的浓度限值。掌握水质方案的制定方法是学生独立进行水质检测工作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前提条件。而水质监测报告的编写、水质指标的评价则是对水质监测机构中报告编制人员的要求。通过这几个模块的设置,将《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的内容有机的统一起来。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工作之间进行更好的衔接,毕业之后快速的进入工作岗位。
2.2 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的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更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学科。原来的实验课程老师往往是在理论课程全部讲完之后再进行实践练习,间隔时间长。而且实验试剂大部分是由实验老师提前配好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难参与进去,也很难及时发现问题。而改进后的实训内容是参照企业案例设计的,实验试剂都由学生自己配制,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所用的监测水样也是让学生采集跟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水样。比如地表水水样BOD5、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让学生在学校周边的地表水源地采集;测定生活污水中的COD含量时,让学生采集学校洗手间、实验室、食堂、宿舍的生活污水;测定水质硬度和矿化度时,用学生经常喝的矿泉水作水样。通过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3 改进课程评价考核方法
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设置相应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公平公正评价,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原来《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进行的是理论考核的方式,改革后采用实验考核的方式,让学生从本学期所进行的实验中随机抽取一个实验进行考核。
2.4 课程改革结果分析
通过课程改革以后,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提高了时间动手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去。经过教学改革之后,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上能够马上适应水质监测的相关工作,而且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3 结语
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改革的进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