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018-05-14张莉丁康健
张莉 丁康健
协同创新不但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高校和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模式下开展创新人才培育,关系到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到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很多困扰和问题,比如高校体制改革滞后,校企合作机制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出现培养的学生不能与企业需求一致对接的矛盾等。
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概念
1.1模块化课程体系定义
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面面俱到,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压缩,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没有体现职业教育是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其次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
1.2模块化课程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就是按照市场岗位需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岗位化训练,从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分解,明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是基于对每个岗位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岗位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它更强调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同时,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把大模块分成子模块,子模块又细分成若干个小模块一一实施。综合起来有以下特点:
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强调能力培养,围绕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须、够用”,针对性强;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模块更新效率高,可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1.3模块化课程体系目标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按照“知识 + 能力 + 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模块化设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二是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平台 + 专业”模式设置课程,根据专业群中各專业的共性设计通用课程,构建通用课程平台,再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差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
2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2.1基本技能模块
基本技能模块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需的课程。一是对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二是对保留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三是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提高行业技能。这个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主要课程:C 语言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等。
2.2职业技能模块
2.2.1数据库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能够使用至少一种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能够进行一般性代码维护工作;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查询、简单维护;具备 web 开发的基本技术。主要课程: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技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
2.2.2多媒体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学生具备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和艺术素养,并能够熟练地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料和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平面设计工具软件、动画设计工具软件、多媒体编辑工具软件;具有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的技能。主要课程:多媒体技术理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制作软件,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制作实训等。
2.2.3网络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具有网络技术专业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布线、网络操作系、网络协议等基础知识;具有搭建和配置小型局域网的能力;具有网络监控和维护基础知识,能够使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和维护。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系统安装、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动态网页制作、网络管理实训等。
校企协同创新不仅是提升高校、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更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各地高校、科技园及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以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创新教育改革,借助协同创新建设带动各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建设创新工作室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参与热情,构建校企协同创新视阈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对创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同时为打通高校育人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通道提供了途径。
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教育转型视角下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课题批准号:GBC1317102)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