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模式
2018-05-14刘欢欢
刘欢欢
今年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同时文秋芳教授也提出了“产出導向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基于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的实际,尤其是B班学生互动效果不佳、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现状,本文对产出导向法和课堂互动模式的设计提出了几点补充意见,以期提高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尤其是B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效果。
1 产出导向法
为了解决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瓶颈,文秋芳教授提出了“产出导向法”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以期开启新时代大学英语的教学思路。从“输出驱动假设”(文秋芳,2013) 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文秋芳,2014) ,再到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形成,文教授历经十年时间致力于该理论的研究和推介。从中国知网上有关产出导向法的期刊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从2015年的16篇,到2017年的93篇,一直呈递增趋势,说明该理论正在日渐成熟。
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的主导思想是实现英语教学的“学用一体”。文教授结合“二语习得理论”、“输出假说”(Swain,1985)和“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Lantolf, 2000),将英语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方面的产出活动;二是教师方面的输入活动。在一切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思想下,将产出活动作为教学目标和驱动手段(out-put driven),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将输入活动作为促成手段(input-enabled)。如图所示:
目前,简而言之,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文秋芳,2015):一、驱动环节,即教师给定学生需要完成的语言交际任务,此任务要具有社会实用性,如英语商务谈判、社会热点的探讨,国家方针政策的探讨和建议等;二、促成环节,教师给出输入材料,使学生对相关语言、句型、语篇结构和内容等能够学习和参考;三、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输出内容进行即时评价和补救性教学。
目前从2015年到2018年的中国知网上收录的有关“产出导向法”的199篇论文中,众多学者对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英语阅读教学、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方面做研究,却很少有人对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互动环节的导向方面做系统研究,本文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互动环节的导向方面的重要性和策略。
2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2.1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提出
虽然分级教学在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分级教学的提出要追溯至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提出的“活动分团制”。我国最早的分级教学雏形是朱之善(1914)提出的“分团教学法”。直到1986年王士先在论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出了“分级教学”这个说法,并强调分级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直至2007年9月,国家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正式提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3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2.2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目前的研究情况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目前大致分为四种方向:一是探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各院校的应用情况,李蓓蓓和王艳萍老师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探讨—以集美大学为例》研究了分级教学在集美大学的实践情况、存在的不足和相应的对策(李蓓蓓、王艳萍,2018);二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翻转课堂、专门用途英语等各种新型课程相结合的探究;三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学生心理反应的研究;四是针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改良探究。
2.3 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
西安思源学院自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以来,会根据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各学院按照各自班级英语分数高低将一个自然班分为A、B班,每班的平均人数是30人左右,总而保证教学环节实施的有效性。英语教师也分别分为四组研究团队,分别是负责大一A班、大一B班、大二A班、大二B班。从而可以根据学情,更细致地分组探讨A、B班和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
3.1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形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近年来尤其是听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情况直接反应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经久不衰。近年来,大学英语的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方向已从“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探讨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周焕灵老师在《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了师生互动的多种模态:听觉模态中的师生互动形式、视觉模态的师生互动形式和其他模态的互动形式。二是对课堂生生互动的模式做深入的研究,董明老师在他的论文《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中详细地总结了三种互动模式:学生做讲座、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自编自演。三是对课堂互动模式中小组互动形式做特征性研究,如寇金南老师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不同小组互动模式的特征研究》中着重研究了课堂内分组的互动模式。他讲小组互动分为四种模式:合作型、轮流型、主导/被动型、专家/新手型。他提出这四种模式在对话任务用时、对话内容以及对话发起方式上各有特色。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普遍,大学英语互动范围也扩大到了线上和线下,这也是当前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王若梅老师就在她的《云课堂智能平台下大学英语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中提出,大学英语互动模式应该分为课前线上互动即信息传递,教师将于主题相关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源上传以供学生课前观看;课上进行讨论,答疑解惑;课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应用,消化,吸收和扩展,同时教师做课后评价。
4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大學英语中“产出导向法”中的导向问题及对策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在各种教学实践和研究讨论中,以学生产出为目标的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如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也强调的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顺应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方面也增加了听力和口语部分,及图片和视频。
但是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清楚,对学习任务或项目的实用性也心知肚明,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A班学生明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相反B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未见提高,教学效果仍不是很理想。
鉴于此,经过与学生座谈和调查表的分析,B班学生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不足和人生目标迷茫,并且自感基础薄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
通过对“产出导向法”的学习,本人发现,以学生为本的产出导向法虽然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对于B班学生的情况仍需要做进一步的补充。为此,本文做了以下补充:
(1)“产出导向法”本着“学用一体”,在教材的实用性和交际能力的产出方面有导向之外,还应对学生的思想培养方面有明确导向。首先应在课中加入培养爱国情怀的目标产出导向,这样使学生对于学习建立爱国的大格局,才能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的大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其次,在课上应加入感恩父母的产出导向,这样可以使学生树立精神信念,懂得感恩,才会有所付出,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
(3)最后,加入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产出导向,增强学生乐于服务社会的心境,从而建立提高能力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不自卑于基础,而放眼于建设。
总之,这些思想导向不会影响课堂英语主题的学习,这些只是加入到课堂的驱动环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实施思想产出导向会使B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
4.2 大学英语 “课堂互动模式”中的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英语的课堂互动模效果反应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为此,以课堂互动模式为主题已经做了众多研究。在我校,经课堂实践发现,教育学院、文学院等文科类二级学院的课堂互动效果要远远好于理工财经类二级学院,并且A班学生的互动好于B班。由此可以发现,英语基础对课堂互动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如何加强B班学生的互动效果将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呈现不足的地方有:
(1)多种互动模式应用不够灵活,没有根据主题和课堂学生反应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互动模式,使得互动环节感觉生硬,像是完成任务似的,让学生感觉不到互动的意义所在。
(2)多种互动模式没有从逻辑方面由浅入深的使用,互动模式的应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的思路深化。例如,在环保的主题下,有些教师新进行环境污染的视频引入,然后让学生讨论,随后又引入另一个环境污染视频,而前后两个视频的安排没有由浅入深的思路发展,从而导致学生本经过讨论后的思路,应该进一步得到升华的机会被中途打乱。因此,多种互动模式的应用应本着学生的思路由浅入深的发展进行。
(3)互动模式的应用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逻辑思路的发展之外,还应贯穿有思想归属感,因为没有对学生思想提升的路线,学生会越互动越觉得没有意义。
5 结语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校已经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并且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地探讨与实践各种课堂互动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尤其是A班方面,但是B班的情况不佳;随着文秋芳教授“产出导向法”的提出,进入“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采用“驱动-促成-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笔者根据我校B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提出“产出导向法”在驱动环节,进行学生思想培养导向的三点建议即大格局导向、感恩导向和担当导向。另外,互动模式方面也应从灵活性、逻辑由浅入深导入和思想归属感上进行改进。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英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