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8-05-14何晶晶
何晶晶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融入到现代教育之中,全球化趋势业成为时代主流,在这样的新局势下,中职教育的德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需要中职院校采取新的对策提高当前的德育教育,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课程是帮助学生在成长期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重要方式,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容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而德育课程的开展效果也出现不如以前的明显现象,德育课程的开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中职院校认清当前发展局面,采取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推广德育课程。
1 当前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
1.1 德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轨
所有课程主要包含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容,因此德育课程既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要兼具着时代发展下出现的新要求与新内容。但實际上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开展,在内容上往往难以做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题、教材、课标等内容都明显存在着滞后性,特别是老旧教材的多年使用,使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
1.2 社会正确引导力量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以及个人评论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但是,部分个人评论往往过于偏激,与主流意识相悖,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而言,本身并不具备完全的评判与分辨能力,这样就使得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内容缺乏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响应与号召,来自社会大众的正确引导力量不足,产生理念矛盾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接受时出现选择困难与认知矛盾,影响中职德育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
1.3 德育教育方式较为陈旧
我国传统授课习惯采取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进行,并以教师为主在讲授式教学模式推进,德育教育的开展也是如此。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内容的参与度不断降低,最终影响了中职院校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内容的接受与内化。
1.4 学生德育意识与能力不足
与高校相比,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以及自制力与执行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在高职时期加强德育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态度不够端正。其次,学生对于德育课内容的理解上也存在着能力不足问题,对部分德育课程内容没有办法掌握其实质,对其解读也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从而影响的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内容的内化。
2 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效果的措施
2.1 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
为了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效果,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明确自己作为个体需要形成的自立精神,需要有自我进行判断以及辨别的能力,依靠较强的自立精神强化德育课程内容的学习。中职院校可以提倡学生在校生活中尽量自食其力,倡导学生自己的衣物自己动手清洗,不过度依赖学校的洗衣中心或洗衣机。并且可以提供大量勤工俭学的岗位,鼓励学生自食其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2.2 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是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只有感恩,才能够更好地学会体谅与尊重他人因此对于正值成长期间的中职院校学生而言,不断培养其感恩意识于与感恩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长价值观念。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节假日开展感恩活动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感恩的心。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加强教学以及课下的活动引导,特别是在学生关系出现问题时,教师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对方曾经的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2.3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中职院校德育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对于德育内容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原因。为此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德育教育的内涵,培养良好的品质,塑造坚韧的品格。中职院校可以开展到养老院、孤儿院、福利院或是其他社会福利机构进行义工的实践活动,以及到公共场所进行义务支援体验,以更好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感受人们身处逆境的顽强精神与不断拼搏奋进的努力付出,从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4 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
中职院校教师也需要不断改善当前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一方面,中职教师要打破教育内容固化的局面,借助于当前的时代潮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编,对于当下人们争论的让座问题等一系列道德争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教学之中,并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自身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在网络技术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提高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灵活性。
3 小结
德育课程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中职院校不断引起重视。也需要中职院校根据当前发展的形势与特点进行困境突破,采取针对性的方式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