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2018-05-14李成
李成
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掌握数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下,应当注重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结合数学建模的抽象性和创新性特点,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启发学生建模思维,深入理解建模内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文章探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加强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数学建模主要是借助数学思想和方法构建抽象模型,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将数学建模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建模以及创新能力。高中数学内容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构建数学模型,提炼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规律,获得问题解决方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1 加强自主探索引导,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思维方式跟不上数学建模的发展。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借助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题:在今年的五月,荔枝上市销售,根据以往的行情,在上市的前十天,市场的销售价格是10元/500克,5月10日开始上市,在10到40天时,其价格以一定的趋势下降到5元/500克,从40到60天的时间内容,价格回升到7元/500克。请写出市场销售价格s和上市时间t之间的关系,并且求解出6月20日的市场售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从本质上可以用数学的什么语言概括?”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得出答案是“函数”。有些学生可以精确的说出是分段函数。教师借助问题深入的引导:“那么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够更多的应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呢?”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和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建立学生的模型思维,为学生的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2 深入分析数学问题,构建模型假想
高中数学模型构建和生活有着密切的關系,学生对于题目存在一定的熟悉感,但不能因此而进行问题的简化。在面对数学模型构建问题是,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的扩展,加大问题分析力度,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多方面的假想。通过学生对最佳假想的选择,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某个家庭打算买一个价值20万元的房子,在五年前开了一个零存整取的账户,每个月存入一千元,在五年之后,决定从银行取出这笔钱买房,不足的钱向银行贷款,可是,银行却只批准10万元的贷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银行减少贷款额度的原因进行假想,考虑什么样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家乡,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数学模型构建,根据相应的计算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全面分析,学生创建模型假想,进一步完善数学模型。
3 开展深入研究活动,丰富模型内涵
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分析数学规律,并且应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数学模型构建完成之后,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深入研究,实现数学模型的扩展,丰富数学模型的内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能够单纯为了建模而建模,应当是借助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深入理解数学建模的内涵。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中,例题:某家公司为了能够完成2000万元的利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销售奖励方案,奖金随着利润的增加逐渐增加,但是奖金的总数不能超过10万元,同时奖金不能够超过利润的20%,现在有三种类型的奖励模型:y=0.20x;;y=1.002x。哪个模型更适合公司使用?针对这样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公司盈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存在哪些公司盈利计算的方法。学生经过相应的思考,可以举出一些奠定的促销案例,创设出更多的数学模型。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数学模型的构建,开展深入的探究和讨论,不断巩固基础模型,丰富模型的内涵,使得模型更好的利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4 结语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应当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在数学模型构建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借助有效的问题引导,开展问题分析活动,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不断扩展数学模型的内涵。借助数学模型的构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究和总结,发现更多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