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5-14高琳
高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引导和教育高职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承的高地,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引导高职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实践来回答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把一代代高职学生培育成为追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化育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价值理想和道德准则,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内心,奔流在中华儿女的血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持久的精神家园。“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没有了精神命脉,精神家园就会荒芜;没有了价值理想,信仰就会模糊;没有了道德准则,文明将会被践踏。在追逐物欲与精神价值的心灵博弈之间,我们要拨开物质繁华的迷雾,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涌流的通道,重拾高尚的价值理想,重塑丰盈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先人们创造的优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但无论是“器物文化中那些卓越的工艺品,还是制度文化中精粹的管理思想,都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指导和决定的”,也就是说,是思想文化决定了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走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及其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髓、是灵魂。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灿若繁星的先贤们凝结出闪烁着历史光芒的价值思想,汇聚成中华文化的鲜明品格,构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和谐精神、仁者爱人的道德人文精神、革故鼎新的变易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理,无不在历史长河中迸射着思想的光芒,高扬着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成为中华民族能够谓之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2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2.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德育链条,丰富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融入教学。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高校要利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必修体系,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向高职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或指导书目等方式,引导高职学生广泛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同时要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各专业课程也应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自觉肩负起人文教育的职责。
2.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校园文化,充盈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要结合自身建设发展历史凝练升华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品格和体现现代大学特质的大学精神,凝聚师生价值共识。要发挥高校学术研究和文化创造的优势,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术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现代性表达转换,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要采用契合时代发展特点和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传播手段,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规划、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室内装饰等方面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格调品位。要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仪式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礼仪展示推介”“传统艺术鉴赏”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高职学生追求真善美。
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砥砺社会实践,延展社会教育体系
文化的认同既源于思想的感召、精神的引领,也源于情感的融合、实践的捕获。高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组织和制度等体制机制保障,挖掘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和动员广高职学生到社会实践中锤炼品质、磨炼意志。要利用好各地文化古迹、历史文化博物馆、民族英雄纪念馆等物质文化基地和非物质文化基地;要支持高职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文地理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国家的热爱;要组织和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体察世风民情中,让广高职学生从人民群众身上真实把握中华传统美德汩汩流淌的生生脉搏,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创造美好未來的宏图伟业中蓬勃不息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取之不竭的道德化育力量和精神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源泉。高校和社会各方面要协同合作,将一代代高职学生培养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2018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人培育途径》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2006。
(作者单位:承德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