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习模式构建

2018-05-14程丽

知识文库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学期应用型教研

程丽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方向,而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当前当前教育实习模式突显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实习模式的构建,以期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一定思路。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重视教育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而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由于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习模式的重新构建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较好的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是一些地方性院校为突破发展瓶颈,适应社会发展选择的一条必由之路。对于地方性高师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将专业理论教育与教师教育实践相结合起来。即通过教育实习活动,学生对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等深刻理解、内化,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将此理论为指导,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因此,探索、强化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当前教育实习模式突显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教育实习模式突显出的问题如下:实习时间短、实习过程形式化现象普遍、缺乏有效的实习考核。

2.1 实习时间过短

大部分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本科生的实习时间是8到10周,对于一个师范类实习生,观摩教学、撰写教案、课堂实践、反思提高等一系列的实习环节从接触到熟练仅仅依靠8-10周的时间很难保证质量,导致实习生刚刚开始进入角色实习期就结束了,对所实习课程的整个课程体系了解不全面,教学的整个过程了解不全面,从而影响了实习质量。

2.2 实习过程形式化现象普遍

教育教学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关键步骤。但在现实中由于各高校对教育实习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实习趋于形式化。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专业知识学扎实了,中学相应的课程内容对他们来说微不足道,对实习便不屑一顾,于是就以各种理由频频请假,敷衍实习工作。加之高校对教学实习的监管力度不够和实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实习考核的不规范性,形式化的实习使得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缺乏有效的实习考核

实习考核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实习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实习学校考核,一部分由高校指导教师考核。但部分实习学校的考核没有一定的标准,往往给予每个学生均满分,而高校指导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或其他一些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全程参与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生的交流次数有限,对学生的实际表现了解不足,也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有的指导教师干脆借鉴实习学校的考核成绩,如此这样,造成教育实习考核的有效性缺乏。

3 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3.1 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学见习、校内讲课、实习动员大会召开等方面,历经人才培养的前六个学期。

(1)教师基本功训练

本部分的训练基本贯穿大学教育前三年,大学一年级主要训练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最基本的能力;大二年级通过观摩分析优秀教学案例,规范训练教案的编写;大三年级通过校内分组讲课训练教学各环节的基本技能。教师基本功训练是培养教师素养的关键环节,书写规范工整的汉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设计一个完美的教学案例、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是每一个师范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2)教学见习

教学见习就是以一个准教师的身份深入课堂,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亲身感受教学场景、学习教师处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基本技能、教师如何管控课堂纪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表现等等,只有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亲身感受到这种课堂氛围,才能体验教育情感、理解教育对象。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该部分可安排在第二、四、六学期,每学期两次,每次去实习基地学校观摩至少两节课,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以进一步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和各环节实施要点。

(3)校内讲课

校内讲课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战演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校内试讲使学生在备课、写教案、讲课、评课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教育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环节可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进行,6至8人一组,每周一次,固定在微格教室试讲,小组成员轮流讲课、共同评议,必要时可请任课老师指导。

(4)实习动员大会

该环节可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或第七学期开学初,主要是为即将进入中学课堂教学实习的学生鼓舞士气,引导学生如何转变角色,提出实习的具体任务、纪律要求等,为下一步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2 实习阶段

实习阶段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必须是整学期,目的让实习生了解一门课程学期教学的各个环节。该阶段要求学生在听课、教学、班主任工作、调研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1)听课

该阶段的听课不同于准备阶段的教学见习观摩听课,更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听课前与指导老师事先沟通,了解听课内容。先对教材进行研读,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设置教学环节等。然后在听课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指导教师在课堂导入、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是如何做到的。取其成功之处加载在自己的设计环节上暗自提高。在反复设计、听课、反思、修改等过程中,教学设计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2)教学

课堂教学环节是实习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途径。课堂教学必须准备充分,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在教学过程中验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课堂实际反思教学设计,再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反复修改、必将逐步提高。

(3)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师范生多与原班主任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班级事物,学会如何进行班级建设,如何处理学生问题等等。参加主题班会,观察班會以什么形式开展,涉及到哪些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等,进行总结形成思路,最后以班主任身份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体验一名教师教学、育人的双重责任。

(4)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过程中,侧重于对教学实际过程出现的问题和中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教研活动一般以学科教研为单位开展的,师范生要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实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学习,弄明白本次活动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老师们的观点是什么、怎么做才是最好、这一问题我的理解是什么等等,通过教研活动不断的思考、琢磨、吸收优秀的、先进的理念,积累有用的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3.3 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即考核与评价阶段,可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第八学期初,为了提高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实习学校的考核评价分数作为参考,高校对实习生的评价可采用实习小组集中汇报加讲课的方式进行,每一小组由指导老师随意抽取一名同学讲课,小组集体备课,合作准备汇报材料。通过小组之间成果展示、讲课比赛等形式进行,由老师和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由总负责老师对整个实习情况进行总结,选出最佳实习小组,进行表彰。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的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学期应用型教研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