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应用
2018-05-14王浩博
王浩博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使生肖文化重新走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它变得更富精神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新的演绎和包装,使它们一方面传承它本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应该从娱乐化、生活化、社交化的方向发展,让生肖文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
在我国,生肖与星座都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相亲,结婚,生子都不离开的元素。相比于星座,生肖更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生肖文化也逐渐的形成。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生肖文化实际上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如果使生肖文化重新走到我們的生活中,让它变得更富精神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新的演绎和包装,使它们一方面传承它本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应该从娱乐化、生活化、社交化的方向发展,让生肖文化加上时代特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潜移默化的深到大众话题观念中。
首先在当下迫在眉睫的就是如何能提升传统的生肖文化在年轻一代人们的认知中的影响力,让年轻人更多的去了解生肖文化。我们应该着重分析当下新媒体传播推广特点,结合推广传播生肖文化的需求,利用岁末年初的时间,利用属相的更替,这一完美的宣传时间,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化推广活动。
我们应该从趣味性、娱乐性、互动性等三大特点对传统的生肖与年俗文化进行全新演绎,围绕着十二生肖资源,重新演绎新媒体内容、开展并分享趣味的主题互动,从而带动生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依托新媒体进行重新演绎,因此生肖和新时代之间的契合点将成为未来推广生肖文化的重要指引方向。2017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综艺性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这使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找到了新的路径得到弘扬,而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并可以让他们主动承担传承与弘扬的社会责任。当然,不光是《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电视节目,近年来,随着媒体形式的日渐丰富,传播渠道趋于多样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借助多类平台与载体,越来越多地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生肖文化作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利用它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有一番新的面貌。我们可以借鉴上述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进行新的创新和应用。因此我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肖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推广:
首先借助微信、微博、豆瓣、抖音等线上用户众多的自媒体平台,借势关联,引出生肖这一热门话题来进行炒作:将不同形式的生肖作品,通过邮票,视频短片,海报,文章等方式借助微博热门类、生活类微博,公众号文章,抖音小视频等进行话题炒作,从而引发大众的期待与热议。
其次,在内容上要进行丰富的创新演绎:可以通过深入人心、励志的小故事引发网友的共鸣与联想,同时在互联网上发起互动,最后突出新年的生肖。融入传统生肖文化的同时,赋予IP性格,让有着相同属相的网友可以进行互动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突出生肖文化。
第三,将流行元素进行预埋:比如在春节前推出生肖系列表情包,表情类、段子手类,并通过社交软件配合推广。趣味性内容吸引用户收藏使用且引发用户自主传播。
第四,可以借助游戏平台互动:利用手游,网游等平台,通过设计全新的游戏人物或者相关游戏装备,赋予其创新后的生肖形象,吸引用户进行购买从而宣传生肖文化。
第五,通过网上购物平台,线下实体店等商业平台,可以在营销策划活动的方案上,引入生肖概念,既能赋予活动时代性,又能突出生肖主题,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而在商品层面,厂家也应该对商品的包装进行全新的设计,引入生肖形象,不仅在宣传生肖的同时,还营造一种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特定款式的氛围,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比如食品,服饰上均可以进行设计。
在这五个方面的的传播形式下,充分理解年轻群体的习惯、表达方式和兴趣点,将生肖文化转化成年轻人乐于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内容,并进行重新演绎。而在形式上,多采用互动,以互动的方式,让他们自己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让传统生肖文化以全新的形式深入人心。我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新媒体的结合不仅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更能酝酿出一坛香醇美酒。
中华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民族最为深厚、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观念,这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十九大上, 习主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期, 而我国的社会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传统文化的光芒不仅要进名家院,更应该入百姓门。新时代新媒体是没有边界的,在互联网的驱动下,传统文化可以飞速的发展,而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方式,能传递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将它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我看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而面对全球化,我们更需要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来增强国家的辨识度,我们的经济发展更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更加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最符合现代的方式去传播,并努力弥合其中的矛盾,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也希望越来越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这个多样化的平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让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