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复杂性

2018-05-14王艳红

知识文库 2018年21期
关键词:阿Q正传太爷阿Q

王艳红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上的高峰。阿Q形象极具讽刺意味。我们需要充分地领会作品内容,才能正确地认识到阿Q形象的复杂性。鲁迅创作阿Q的目的是揭露封建社会统治的严重危害。阿Q被毒害的灵魂昭示出封建主义统治对中国人灵魂的摧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有下滑趋势,重读《阿Q正传》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阿Q,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观察后创造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成功的复杂的艺术形象。其引人注目的一面,是他被毒害的灵魂。阿Q在失败、痛苦中形成的矛盾、荒谬的哲学,通常被人们称为阿Q主义。阿Q主义是荒谬的、可笑的,鲁迅是通过许多生动的细节,来暴露这个失败主义的痛苦的人生哲学的。阿Q主义究竟有特点呢?依据作品,归纳如下:

1 盲目的自高自大、自尊自贵和痛苦的自轻自贱、自宽自解

他饿得瘦骨伶仃,一贫如洗,和别人口角时,却瞪着眼睛嚷着:“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地位卑微,却盲目地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穷得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凭空瞎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本和他毫不相干,他也“手舞足蹈”地高兴起来,自称是赵太爷“本家”,排行比秀才还长三辈!因此他挨了两个耳光,被勒令不准“姓赵”。阿Q盲目的自尊自贵是事件的根由。被打之后的阿Q,心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经过这么一想,他竟然觉得“威风的赵太爷”真正成了“他的儿子了”,他比赵太爷“高人一等了”,此时的他真正心满意足了。

因为他进过城,他嘲笑城里人“是错的,可笑!”他回到未庄,又鄙弃未庄人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他盲目地自认为“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几乎是一个“完人”。他特别忌讳头上恼人的“癞疮疤”, 常常被人撩拨,以至于和人打架。他常常“在形式上打败了”,心里却认为“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等到对方“心满意足”地走了以后,阿Q“不到十分钟”,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也不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把精神胜利法发挥到了最高的极顶,他在失败中求得精神胜利。阿Q主义的这个特征,是不敢正视人生痛苦和现实的思想逻辑,也是人生失败,物质破产的一剂灵魂安眠药。阿Q最可悲的地方就是陷入了其中不能自拔,至死他也没有抛弃这个荒谬的哲学。

2 强者面前甘当弱者,弱者面前要当强者

这很明显地反映出阿Q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很深的影响。阿Q很穷,被人轻贱,心里有许多怨恨。但他对于别的穷人也极端的轻贱。

就是这种等级制度思想支配的结果。

他和王胡,小D都是出身贫苦农民,地位相同的。但阿Q自认为比他们高一等,由此轻贱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心,他和王胡比赛捉虱子引起了一场滑稽的的对抗,他被王胡战败以后,认为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这正是这种等级制度思想支配的结果。

随后,他碰到了“深恶而痛绝之”的假洋鬼子,他脱口骂了一句“秃儿,驴……”依次来发泄被王胡战败的仇恨,假洋鬼子当然不会饶他。钱洋鬼子的等级比王胡高得多,阿Q心有“怨恨”,却不敢和他交手决斗。在这个强者面前,只好“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等到黄漆棍子“拍拍”几下之后,他觉得“完结了一件事”,“轻松”起来。恰巧对面又碰见了静修庵的小尼姑,他心中满腔的愤怒和屈辱,发泄到这个比他更弱小、更卑微的尼姑身上去了。他当众调弄小尼姑,周围人的“尝识”让他就更加起劲,忘记了王胡和假洋鬼子给以他的屈辱,“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阿Q的这些举动,正是封建等级制度思想的反映。在强者面前甘当奴才,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欺凌弱小,摆出尊长的威风;在强者面前受了凌辱,转而向弱者瞪泄愤;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這是鲁迅最痛恨的那种“对于羊显凶兽相”,“对于凶兽显羊相”的封建主义的卑怯的劣根性。

在辫子问题上也反映了阿Q的封建正统观念。他是以自己甘当清王朝的顺民为无上光荣的。钱太爷的儿子到东洋留过学,接受了新潮流的思想,剪掉了辫子,阿Q称他为“假洋鬼子”,骂他是“里通外国”的人。在阿Q看来,没有辫子,就不是大清帝国的正当的顺民,“假洋鬼子”装了一条假辫子,“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3 惊人的健忘症

阿Q可怕的忘却症表现在:第一,无意忘却症,阿Q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贫苦破产、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世,忘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屈辱、失败、痛苦和仇恨,并从而产生了盲目的自高自大,自尊自贵的思想。第二,有意忘却症,这使阿Q忘记了一切新的仇恨、屈辱、失败、痛苦和不幸,这种忘却症是精神胜利法,也是一剂安抚灵魂的灵丹妙药。第二章中描写阿Q为了忘却在赌摊上丢掉的那一堆白亮的洋钱的表现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那一堆洋钱明明是自己的,忽而“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痛苦了。”怎么忘却这个“痛苦”呢?阿Q的办法真是富有创意,“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他因此“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第三,“不能忘却症”。 阿Q的灵魂上就总是笼罩着“古老的鬼魂”阴影。他不能忘却“古老的鬼魂”,所以他没有现代中国人的灵魂,他忘却了自己的现实人生,许多时候他甚至不感到自己人生的痛苦。他的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那些“古训”“古老的鬼魂”,早和中国“现社会毫无关系了”,早就应该“抛弃”了,可是,阿Q却偏偏记得很牢固,而且“变本加厉”地把这些陈腐的教条运用到他的痛苦生活中来。因此,由上可知,三种忘却症,是阿Q的灵魂变成麻木不仁的主要原因。健忘,使阿Q达到了不知觉悟,不知悔悟的可怕程度。

贫困的、质朴的、有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的农民阿Q,又虔诚地信奉着矛盾的,荒谬的,失败主义的阿Q主义哲学,这就是阿Q形象的复杂性。这个形象被鲁迅写得如此真切生动,入木三分。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在现实生活里很难找到他的原型,但他又和犯有同类毛病的许多人相通相似,是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创作出来的,所以,鲁迅一再说,他是通过阿Q来“写一切人”的。作品前几章的阿Q是个“七无”人氏,人们并不认识他。但是,鲁迅一把他创作出来,人们几乎谁都认识他,了解他,谁都从阿Q身上看见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因而要远远地躲开阿Q,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阿Q是被几千年封建主义统治毒害的国民灵魂的典型。鲁迅正是通过阿Q的悲剧来揭露封建主义统治对中国人灵魂的摧残,也正反映了他对国民性探索的成果。《阿Q正传》反映了鲁迅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作品最可贵的地方。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阿Q正传太爷阿Q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阿Q和老A
“阿Q断子绝孙”考
种菜风波
画中迷雾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阿Q森林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