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小学“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实施与成效
2018-05-14郭梅芳
郭梅芳
盲校小学的语文教学,盲童使用厚重的盲文教材摸读,速度慢、时间紧、任务重,盲童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一定限制。又因为可供盲童摸读的课外读物非常有限,使得他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再加上生理方面的缺陷,盲童大多比较内向胆小,害怕交际,仪态拘谨,表达时常词不达意,缺乏条理。“课前三分钟”活动,既能弥补盲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口语训练的不足,又能激励盲童课下自觉扩大阅读面,有意识地锻炼台面上的口语表达技巧,从而切实提高盲童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1 探索 “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1 诗文诵读
为了更好地引导盲童学习传统文化,我校盲部语文组的教师编辑整理了大量的校本教材,其中就有经典古诗诵读的读本。这种诵读或清唱形式,难度相对较小,盲童适应得较快,在起始阶段,有助于给盲童带来登台的自信,也有利于全员参与其中。同时在内容方面也给予充分的选择权:用来诵读的诗文,可以是《经典诗词诵读》校本教材内的,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优秀诗文,同学们在阅览室、图书馆读到的好诗词都可以拿来分享。
1.2 故事沙龙
在起始阶段,盲童讲的故事多“老生常谈”,有时一个小故事,这个同学讲完之后,那个同学还讲,纠其原因是阅读较贫乏。于是我就抓住机会,带领全班同学到图书馆去借书,教他们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在不同的图书区找到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图书。经两次指导后,班里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借阅图书阅读蔚然成风,同学们在台上讲的小故事也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纷纷登场。
1.3 名言警句派送
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我要求盲童讲他们最喜欢的或是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同学们为了作好演讲,搜集阅读名言警句,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和启迪。
1.4 广告词赏析
很多盲童非常爱收听电视和广播,对里面的广告词熟悉而感兴趣,于是我就建议他们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词,与“课前三分钟”活动时,在大家分享,并对广告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赏析。孩子们从中懂得了对偶、双关、谐音、排比、用韵等语文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1.5 即兴演讲
在第三轮时,为了提升竞争性和趣味性,我们又加入了“即兴演讲”这种很有挑战性的形式。考虑到是四年级的盲生,生活范围多局限在校园内,所以演讲内容主要为学校和班级内发生的事情,以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同时就一些社会热点,以班级播报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2 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操作要领
2.1 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
每堂语文课在讲授新课之前,由一名学生先进行约三分的演讲。第一轮先请那些表现大胆,平时就积极活跃的学生开场;第二轮按学号进行;第三轮毛遂自荐。这样安排有利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乏味单调。
2.2 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
第一轮,对于特别胆小的盲童,让其站在座位上讲,第二轮时,再到台上讲;也可以先拿着稿子上台讲,最后发展到脱稿讲;可以先讲一两分钟,最后讲三分钟。第一轮时,是自由讲,有充分的课下准备时间,发展到第三轮为即兴演讲。
这种分阶段、小步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的方法,很适合盲童。每个阶段有明确的、递进式的目标,也便于操作和评价。我们盲校的班级,人数少,可以把每阶段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轮的训练上。如第一轮时,表达清楚,语言通顺,声音洪亮即可;第二轮时,内容要较为精炼,体态要大方等。这样比较容易一步一步地把活动推向深入,而且每阶段的成果和进步都看得见。
2.3 多鼓励,少批评
盲童很敏感,自尊心强,渴望得到鼓励和肯定,所以教师在点评时以鼓励为主。找出闪光点,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句精彩的评论,一个配合得当的个性化的的动作,都在表扬和肯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让每一轮的活动,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学习他人的长处。
3 发挥好教师的辅助与激励作用
3.1 为“课前三分钟”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资源
3.1.1 加强网络阅读方面的指导。四年级的孩子,又是盲童,在使用电脑、利用网络方面,需要更多一些的指导和支持。于是我利用每周一节固定的“阅读课”时间,指导盲童网络阅读,对如何浏览网页,如何使用读屏软件等,加以具体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健康阅读、绿色阅读,有意识地拒绝网上的不良信息。
3.1.2 加强时文报刊阅读的引导。班里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盲文阅读,而时文报刊都是明文,盲童无法阅读。于是我利用校广播电台,以播报的形式,加强盲童对时文报刊内容的了解,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生活。
3.1.3 利用我校拥有的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开展一些盲童与普校中小学生一起参与的“小小故事会”、“同一首诗”等融合活动,为盲童创设更大范围的交流环境,为“课前三分钟”活动提供动力支持,更为盲童以后能更好地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3.2 全程参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课前三分钟”活动在班里开展的过程中,盲童的进步看得见,但同时问题也蛮多。我就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进行反思和改进,就不同的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3.2.1 无话可讲。部分学生临到上台时,却还没有准备好。问下情况,说是无话可讲,没有,不知道要说什么。
原因分析: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是导致盲童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
应对策略: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阅览室,教会他们借阅相关图书。我们阅览室藏书很丰富,但是四年级的盲童一开始借阅的积极性却并不高,调查了一下原因,大多是因为不会借,不会选,不知道借阅的程序是什么。于是我花了一节课带盲童到图书馆内,进行了专门指导。
3.2.2 用时太长。学生学会借阅图书后,阅读兴趣还是十分广泛的,讲的主题内容丰富了很多,但是大部分学生超时了,导致本来定的“三分钟”,结果七八分钟还没有讲完。
原因分析:不会选精彩的部分讲,不会概括。
应对策略:指导学生选精彩短小的故事讲;指导学生对不太紧要的情节进行概述。
3.2.3 不敢讲。还有两三个同学是不敢讲,一上台紧张得不知所措,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全忘记了。
原因分析:胆量小,锻炼少。
应对策略:先在小组内讲,在座位上讲,最后再到讲台上来讲。
3.2.4 不会讲。一部分同学用“背诵”的方式,不会交流沟通,缺少吸引力,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不是“背诵”,但是讲起来缺少条理。
原因分析:缺少交流沟通的技巧
应对策略:教給方法,授之以渔。例如我选择一则被同学干巴巴背诵出来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讲时要进入角色,要动情。
4 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成效
4.1 发展了盲童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能在“课前三分钟”有出色的表现,盲童会在课下反复地试讲,还会让同桌同学先听一下帮自己把关。这种自发的“学”与“用”要比老师强迫学生造几个句子背一段课文来得有趣,也记得牢固。再加上有正式的“说”的舞台,要想“说”得好,必须要记一些好的词句为“说”所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半天工,所以,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语言、用语言。
4.2 提高了盲童的沟通交流技巧
在说时,要有条理,要突出重点和趣味,要说清关系和因果,要讲明个人观点和想法;而下面听的同学,也要懂得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有意见和想法要等结束后才可以辩论。说的时候,要大方自然;听的时候,要认真诚恳。这些都是平时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这些几乎天天都“课前三分钟活动”中训练,习惯成自然,于不知不觉间盲童的沟通交流技巧有了显著提升。
4.3 锻炼了盲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后,师生之间交流的话题也开始变得丰富了,历史小故事、当地人文、社会生活,这些都可以凭着“课前三分钟”为媒介,进入到我们谈论的话题中。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后,盲生之间交换的信息,也开始丰富了许多、新颖了许多。他们在阅读、分享、辩论中,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4.4 提升了盲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以来,班里盲童最明显的变化是:台上人前变得自信了、大方了。一段时间的“课前三分钟训练”,班里的盲童不仅在平时的课堂发言中显得落落大方,在学校的“双剑合璧诵经典,书韵飘香满校园”的经典诵读活动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中,都有出色表现,而且在与来校参加社会实践的普校生互动时,也表现得自信大方。
本论文为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小课题《盲校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方法的研究》(QGX2017-186)成果。
(作者单位: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