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8-05-14杨明勇
杨明勇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面对学习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虽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却收效甚微,不尽人意。一次语文课堂上生成的对话让我顿悟:学生学习上的不良习惯与其主体意识的缺失或许有着因果关系,我们如果为了培养学习习惯而培养学习习惯,是否走进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我激励并引领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在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当学生的责任之花随着盆栽之
1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迷茫
因教师流动,9月份我到新学校接了三年级一个班。开学初,我按以往工作经验,为刚接的这个班级制定了一套班规:晨到校,一交本,别忘了,二早读,要专心;教室内,学习处,无喧哗,静最好;下课时,不哄闹,勿追打,休息好;课桌椅,排整齐,横与竖,齐最好……制度建立起来了,检查督促到位了,我想班级应很快步入正轨的,可实际情况竟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
每日早读乱哄哄。开学初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晨只听班上嘈杂闲聊语,不闻琅琅读书声。“一日之计在于晨。请让我听到你们琅琅的读书声!”“不要说闲话,请回座位读书!”我只好晓之以理又命令,可翌日晨读呢?——嘈杂依旧。
班级卫生脏乱差。地面上废纸屑、零食包装袋、铅笔头、断尺子时常有,字纸篓四周更是惨不忍睹。“难道我走进的不是教室而是垃圾场吗?”当我不满地质问时,见到的要么是弯腰捡纸屑的手忙脚乱,要么是事不关己的无所畏惧。当我再进教室呢?——邋遢依旧。
家庭作业难收齐。“哪几个同学的作业本又没交?赶快交上来!”立刻听到低头翻书包的悉悉索索声。“还少四本……还少三本……还少两本……到底是哪两个人没交?再不交我就要一个一个地点名查啦!”今后作业完成怎样呢?——拖拉依旧。
行为习惯成问题。每当我路过教室,总看到手拿粉笔在黑板上尽情涂鸦者。“你们几个别走,说的就是你,还有你!过来,请你把黑板擦干净,请你把地上粉笔头捡干净!”可是每堂课前呢?——涂鸦依旧。
我只好反复宣讲每一条规章制度的意思及其必要性,再树立学生中的好榜样,发挥示范作用,而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我带头弯腰捡纸,打扫地面,擦拭墙壁,排放桌椅。
可是效果怎么样呢?早读时想讲话的还是在讲话,课间哄闹追打的依旧哄闹追打,“垃圾制造商”们仍然不停地为教室里制造着垃圾,桌椅照样排着蛇形的队列,作业本不是没写,就是忘带了。
制度合理,每日督查,榜样作用,我都做到了,效果为什么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呢?
2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
那个周二第一节的语文课,上的是《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当我读到“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郭翔(为保护隐私,文中出现的人都用化名,下同)同学突然插嘴问我:“老师,‘蔫是什么意思呀?”
“蔫”字的意思就是……话到嘴边还真有那么点言不达意,我急切中思考着,搜寻着……嘿,真让我找到了!教室后面一盆叫作“一帆风顺”的绿色植物严重缺水,叶子的样子不就是“蔫”了吗?我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立刻将这盆盆栽端到讲台上放好:“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盆绿色植物的叶子,就知道什么是‘蔫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顿时全集中到讲台上,瞪大了眼睛看着那盆可怜的盆栽,中间的同学都站了起来,后排的同学被遮挡后一个个脖子伸得像长颈鹿似的试探着往讲台前蹭。
“安静,安静,请同学们都坐好。”我捧着这盆因饥渴而瞬间“网红”的盆栽依次走过每个同学的面前:“请注意它的叶子,注意叶片的光泽。”
“老师,我知道了,‘蔫了就是指这盆植物快死了。”
“不,它还没死,只是叶子耷拉下来了。”
同学们各抒己见,以致七嘴八舌······
“那是因為主人忘了给它浇水。”
“土都干了,叶子一点光泽都没了,这盆栽的主人也太没责任心了吧!”
责任心?对,问题的核心就是责任心!一语点破我这个梦中人:早读的“嘈杂依旧”,卫生的“邋遢依旧”,黑板上的“涂鸦依旧”,作业本的“拖拉依旧”不都是因为这帮孩子没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缺失责任感的缘故吗?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收获
小小的盆栽在这些原本啥都不烦、啥都不愁的孩子身上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东西关心了,对自己的事情在意了。
神奇的化学反应还在继续着、扩散着:迟到的人渐渐少了,作业本逐渐地能收齐了,早读,只要我稍微提提要求,就能听到书声琅琅了,教室也比以前整洁了……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喜人的变化!
看着班上的几十个孩子,看着孩子们的几十盆盆栽,越来越感觉这两者之间竟然有着惊奇的相通处。每个孩子都是一盆生机勃勃的绿植盆栽,你要种植好盆栽,就得摸清它在温度、光照、水份等方面的生长习性,还要有耐心,绝对不能有揠苗助长的急切心理。教育孩子也同理,得摸清孩子的脾性,探准导致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解决了问题的根源,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次插嘴引发的对话,让我顿悟问题的根源,从而触发一次教育实践:尝试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思想移植到教育这片土壤上,我用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盆栽的兴趣,全班学生在种植盆栽的实践中体验着成就感,滋养着爱心、责任心,锻炼着持之以恒的毅力。一旦责任意识在心田里生根、发芽了,孩子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尽力地做好自己责任内的事,在成长的实践中,每一次的成功喜悦又都转化为肥沃的土壤滋润着学生的继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