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析
2018-05-14纪红妍
纪红妍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大形势下,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广泛开展,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但是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学习传统文化缺失及其原因,结合新时代新形势高职学院及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在教育新征程的新起点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和效度。当前,我们要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如火如荼开展,各类活动火热进行,但是针对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探索。
1 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缺失
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普遍缺失,人文素养偏低,主要原因是:
1.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生从入学开始的首要目标就是就业、工作,功利思想占据主导。学习成绩、操行考核、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校园考核体系都与今后就业、面试紧密联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以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为主,传统文化建设并没有引发足够的重视甚至渐渐在校园里淡化、消失。
1.2 注重专业知识的学术传承,缺乏基于文化传承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通识课中往往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大学语文等常识课程被忽略或取消。人文类的课程往往是创新创业教育、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等与就业相关,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底蕴的培养。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教学人员,很多思政课教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或表面。
1.3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传统方式开展,缺乏新媒介的更为深入的融合与介入。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网络的结合度依然不高,与专业知识相比,大学生更缺乏吸收传统文化的便利有效途径。网络传统文件建设在技术与内容上依然不够成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吸引力和普及性的传统文化虚拟阵地。
1.4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契机下,高职院校对文化育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重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点。但是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停留在狭隘的组织活动、比赛等,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单一,思想教育有“娱乐化”倾向,活动多,层次不高。一时的吸引学生并不意味着能够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大部分活动集中于一段时间的广泛参与,学生热衷于精彩热闹的形式、内容,而此类活动结束后的反馈、总结鲜少提及,热闹过后归于平淡,学生真正领悟的东西比较少,层次比较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内涵并没有完全灌注于学生头脑中。
2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要针对高职院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全面具体地建设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形成常态化。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浸入式教育。
2.1 传统文化教育应体系化,以通识基础教育为主,细化传统文化内涵、板块、层次,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教材,分学期分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艺术欣赏、哲学、写作、经济法律等。高校应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并重点发挥思政课的功能。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加全方位、更加行之有效。
2.2 传统文化教育应专业化、科学化。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能像高校中文系、历史系那样全面具体,但是也不能忽视教育的专业化。相关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课上、业余时间向学生传播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向、方法、途径。向学生推荐中国经典篇目,鼓励学生读精华,读源头,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派系等,从而形成全局的知识脉络,而不是随便背几首诗,参加几次比赛就可以了。
2.3 实践多样化。高校的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是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等,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广度不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因此,要多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结合适应的节日风俗,策划不同的形式内容,如端午节可以组织大学生了解屈原所处时代和政治文化情况,学习包粽子。多种形态能够激发热度,更能够发掘出在这方面有特长、天赋的学生加以引导和重点培养。
2.4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并不是闭门造车,要引进一些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老师来校开设课程或讲座,名人效应会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2015年,我校邀请了学者刘波来校与学生交流,反响热烈。各院系可以开设文化素质大讲堂,讲述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相关知识。走进文化圣地如孔子庙、李大钊故居、革命老区等,走访故乡,走进剧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2.5 扶持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学生社团,鼓励此类学生社团申请和举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以专业、文体社团为主,文化、人文类社团较少,高校应大力扶持一批更具专业性的人文社团,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开展特色活动。因此,传统文化类的活动也可以以此类社团为依托,减轻系部学生活动的压力和负担,更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
2.6 传统文化活动更重视参与广度,忽略了参与的深度和效度。每次开展活动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喜好去涉及、安排。如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可以安排比赛、诵读等外向型活动,二年级学生较成熟内敛,可以安排座谈会、讲座、创作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要形成反馈机制,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和问题,进行有效改进。
2.7 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积极与学生互动。要把握住时代发展步伐,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利用超级校园APP、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提出思政工作的改良意见,提高学生对相关工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清明节期间,利用学生返乡过节契机,鼓励学生拿起自己的视频装备,记录家乡的清明节习俗,包括家乡清明节特有的饮食、文明祭扫、名人遗迹以及特色祭祀或踏青活动,及时上传新媒体平台,分享感受,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真认可,真自信,真传承。
另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提供传统知识信息模块,建立传统文化知识地图。借助新媒体把古典书法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传统音乐知识、传统节日知识、民俗风情知识等传统文化项目分模块进行筛选、收集、录入、分类、聚合,按照规律建立体系,将传统文化知识系统化、类别化,综合化。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合95后大学生实际情况和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注重内涵建设,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采取多样化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效度,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改革攻坚要求。
(作者单位: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