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RAA理论模型的“血流的管道——血管”概念教学设计

2018-05-14王玲

读天下 2018年20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运用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尝试将CRAA理论模型应用于“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的概念教学,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形成、深化和运用概念。

关键词:CRAA理论模型;概念教学;应用;运用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一) 理论概述

CRAA理论模型(体验学习圈模式)是美国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吸收和融合杜威、勒温、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后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该理论模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在人际活动中亲身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然后把反思和观察到的结果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的教育理念。

大卫·库伯认为体验学习是由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行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所形成的螺旋上升的学习圈(图一)。将CRAA理论模型应用于本节课程概念教学中所对应为感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概念、运用概念四个环节。

(二) 教学设计主线

本节课围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展开,以血液流动的方向为主线,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概念,使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角度理解本节内容,从而生动活泼地使学生感知、形成、深化、运用“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程标准及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依次编排:物质是通过血液来运输,血流的管道是血管,动力是心脏三节的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从概念、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知识内容,既是血液内容的深化,也是为学习血液循环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第一章人的生殖介绍胎盘的结构、第二章消化和吸收介绍小肠的结构特点、第三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毛细血管壁等知识时,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生熟悉出血的现象,也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这都说明学生对于血管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从血管种类、结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整体等方面来把握概念,其中辨别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及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角度理解血管是难点,区分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功能是重点,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实践观察中具体分析,以及在活动中感悟、内化知识。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述“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概念

2. 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角色扮演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 教学过程及实施策略

(一) 通过学生的具体经验引入——感知感念

初中新課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此,以学生的具体经验引入,可达到感知概念的效果。本节以日常家庭用水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水管将水运送到家家户户的例子来比拟血液在我们人体内的管道流动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组织或细胞。提出问题:血液流经的管道是什么?引出血管的概念,进入新课内容。

(二) 在观察现象和教师引导中——初步形成概念

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开始前,向学生提问:

问题1:你认为的血管是怎么样的?让教师明确学生对血管的理解已有的知识。

问题2:血管中的血液主要是在谁的驱动下流动的?

问题3: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是否有方向?如果有,那么流动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提示学生:既然血液是在心脏的驱动下流动的,那么就是说有把血液从心脏中流出的血管,也有把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问题4:把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是?把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又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血液流动的方向(流向小鱼尾鳍和流出小鱼尾鳍)来区分动脉和静脉。(提示学生: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为倒像)同时,教师在各个小组中指导和巡视,让学生指出流向小鱼尾鳍的血流方向和流出小鱼尾鳍的血流方向。

教师明确向学生指出概念:把血液从心脏流出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去的血管是动脉。

将血液从身体的各个部分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

问题5:是否能观察到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血管(即毛细血管)?

问题6: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教师指出毛细血管概念: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教师归纳:通过显微观察可知,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关系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是一个整体,即“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二)。并通过动画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完善概念

问题7:这三类血管血流的速度一样吗?

问题8:这三类血管的管径大小一样吗?

问题9:这三类血管的分布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后,记录所观察的现象并组内讨论。各组派代表以我是心脏……,我是动脉……,我是毛细血管……,我是静脉……开头进行角色扮演,逐步完善概念。

如:我是心脏,在我的驱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首先进入的是与我相连的动脉。

我是动脉,我与心脏相连时较粗,与心脏远离时不断分支变细,管径也由大到小,最小的我再分支成毛细血管。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我是静脉,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向最小的我,然后逐级汇集到较大的我,再送回心脏。

我是动脉,我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的速度快。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血流的速度最慢。

我是静脉,我的管壁较薄,弹性较小,血流速度也较慢。

我是动脉,我一般分布较深,一般看不到也摸不到我,但也有些分布较浅,比如颈部及腕部内侧能到摸到搏动的就是分布较浅的我。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数量很大,分布最广,遍布全身组织中。

我是静脉,我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能够在手臂上看到的“青筋”就是分布较浅的我。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功能是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我是静脉,分布在四肢的我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有各自的特点,如果由教师进行阐述,显得枯燥乏味,以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形象生动,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就能掌握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切身思考和体验生物问题与知识,认知、情感、想象等全身心参与学习,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也让生物课堂变得丰富而活跃。

(四) 在分析生活情境中——运用概念

问题10: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状况呢?

问题11:在输血或输液时,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

問题12:你知道一些血管病吗?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其出现的特征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径缩小。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血管病的信息,深化血管的概念。

四、 教学反思

1. 尝试将CRAA理论模型应用于概念教学中,使学生逐步感受概念、建构概念,理解概念、联系与运用概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概念。

2. 教学中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观察血液流动的方向区分动脉和静脉,把握动脉与静脉区分的本质,初步形成概念,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探究的科学方法。

3. 在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区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特点,将枯燥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既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教学丰富的色彩。

4. 在帮助学生学习“血流的管道—血管”这一概念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了血管的概念,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奠定基础。

5. 在课堂中让学生利用所学概念分析生活中的情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反馈;介绍血管病的实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9-50.

作者简介:

王玲,广东省梅州市,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运用应用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