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读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018-05-14沈月英
沈月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教材处理得当,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智慧的教师往往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教学,选择合理的教法,用智慧打造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叩开学生求知的心门。我现结合本学期上的《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就能感知文本的初步内容,感触文本的基本思路,语文课上有效的课题揭示不仅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会为以后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时,我以一首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导入课题,接着又请学生自我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
2、小松鼠在哪里找花生?
3、小松鼠怎样找花生?
4、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
接着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激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会为以后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二、抓住关键词语,解读文本内容。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文本整体,建构起教学的框架。教师可以用一条关键性的线索,或者一个关键性的词语,让学生深刻把握文本的意涵,体会作者的用意。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揭示文本主旨的词句,要么在开头或结尾,要么在文章中间,只要教师紧扣文本特点,寻觅文中的重点词句,用重点词句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就能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配有两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知道花生的花是金子一样的黄色,理解“鲜艳”和“格外”,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体会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并加以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这样,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理清文章线索,从而解读文本的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巧设教学活动,科学地切进文本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阅读,就要实现文本与读者、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共鸣。而三者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巧,才能使学生合理而科学地切进文本。
在《小松鼠找花生》的教学过程中,我分三个板块设计教学活动,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板块“重点探究-深入体验”,第三板块 “拓展延伸”。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切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开放性的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板块中,通过视频演示花生的成长过程,请学生感受花生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从而对花生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研读课文把握了方向,找准了研读的切入点。
在“重点探究-深入体验”的教学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学生有的说小松鼠找到了花生,还有的说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在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情况,我不是简单地给予评判,而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辩论中,学生有的忙于看书、找句子、读课文,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有的睁大眼睛盯着对方的发言,随时准备反驳,一组同学说我读到”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找到一个花生”。来断定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可另一组同学说,小松鼠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花生,但是蚯蚓已经告诉小松鼠花生长在泥土里了,等到秋天,花生成熟了,挖出来就一定能找到花生。学生在辩论中,不断向对方质疑,在相互质疑中,学生调动一切学习因素,启用自身的一些学习潜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評价和补充,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小松鼠能找到花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强化了他们自主判断的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在“拓展延伸”的教学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花生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山芋、藕、萝卜……)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语文观。学语文,最终是要用语文,去说去写。课文学完了,我鼓励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小松鼠是怎么知道花生埋在地下的?知道后它会怎么做呢?”从而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在学生深入研读了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对本课进行领悟学习,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四、多种方式品读,多元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所以我在备课时就注意到,这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在快乐朗读和阅读中进行,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因此,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这课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分段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以及表演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练读上,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对于文中小松鼠与鼹鼠的对话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先让同桌两个对读,一个扮演“小松鼠”、一个扮演“鼹鼠”,然后在他们四人小组对读时参与进去,选出读得比较好的小组在全班面前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小松鼠的心情变化。先是好奇——“这是什么花呀?”找到答案之后心里很高兴,这种心情的变化要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对于小松鼠没找到花生时的失落心情,则通过课文中“他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花生生长的漫长过程中,小松鼠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怎样才能将这种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没关系,回到课文中多读几遍就明白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多,充分地享受到朗读课文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到小松鼠的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本课所蕴含的内在思想,感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教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理清文章线索,解读文本内容;进一步通过开展合理的、巧妙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科学地切进文本;最后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文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感知文本、解读文本、切进文本、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感悟升华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障,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